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旅游 | 在汝城,遇见千年莲花开

2023-06-22 10:07 来源: 文旅中国

汝城是一座“鸡鸣三省,水注三江”的小城,从郴州往东,直奔江西和广东的接壤处,我找到了这座小城。在这里,湘粤赣文化交汇,让你有一番异域之感。

汝城是一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山间小城,县城就在八百米之上的青山绿水间。走进汝城,只见山奇水秀,石雄泉美,高山流韵,绿水飞歌。满目翠色,周身气爽,让你沐浴在生态山水之中。

汝城是一座温泉之城,其中“热水温泉”水温达到98度,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地热田;“罗泉温泉”清澈见底,是可直接饮用的罕见的矿泉水温泉。让汝城温泉沐浴肌肤,温暖肺腑,你便成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人。

这样的风水宝地,谁都舍不得离去。这不,1050年,北宋皇祐二年(1050),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来到这里主政一方,造福一地,与汝城人结下深厚情谊。如今,快一千年了,汝城人民还留着他,款款深情,恋恋不让他离去。

千年县令

周敦颐是汝城的雕塑。

在厦蓉高速汝城北互通,一进汝城,一尊巨型周敦颐塑像立在入城花坛中。长袍方帽,手执书卷,目眺远方,巍然屹立。雕像主体高10.5米,基座高4米,正面镌刻“理学鼻祖周敦颐”,寓意周敦颐1050年莅汝治县,为政4年,开阐理蕴,尊为理学鼻祖。面向雕像,你越走近他,他就愈显高大,你到了他的跟前,他已立于一片蓝天。而就在他的脚下,一排巨大的红字“汝城欢迎您”斜立在花坛的绿茵艳芳之中。周敦颐,一代“道学宗主”,在这里代表着世代的汝城人民迎送远方来客。

从郴县(今郴州苏仙区)到桂阳(今郴州汝城),是由二等县下到四等县。两县山水相连,地理上仅一步之遥,对于官场的周敦颐来说,却迈出了人生一大步,获得了大辉煌。

在郴县,他虽为县令,但地处州府所在地的“皇城”脚下,他的思想和行为总要受到一定限制。在汝城,他完全处于“一把手”位置,尽可以推行自己的施政方略。汝城虽建县较早,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并时有盗匪捣乱社会治安。周敦颐走马上任,因为有了郴县四年的思考和实践,他在汝城施政四年,大胆治县,成效凸显,《宋史·周敦颐传》评价其为“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周敦颐初到桂阳时,这里只是一个三千余户的偏远小县,境内山涧沟壑纵横,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民众筑山塘修水渠。清同治《桂阳县志》载,县内最早建成的官塘是泉塘池,“在县东六里许,尖岗岭下,亦说是宋濂溪凿,灌田数十顷,今湮”。他曾亲自勘察地形,确定坝位,并采用三合土筑坝。与此同时,他又号召乡绅大户捐修民塘,极大地改善了汝城的水利条件。为鼓励农事,每年立春之日,他亲率县府官员和百姓到城南耒山城头寨的神农庙祭祀炎帝,并下田扶犁,祈福农桑,民众耕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为百姓勤耕乐作而高兴,写下《牧童》一诗表达欣悦之情 :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一幅牧牛图,一曲太平歌,农业增产,百姓安康,身为县令,怎能不愉悦?他的第二件事是创县学教民众。周敦颐自幼生活在耕读世家,为官主政后,一手抓农耕生产,一手抓读书教育,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汝城上任伊始,便创办县学。民国《汝城县志》记载:“按《通考》,宋初有郡国乡党之学而无州县学。皇祐四年,始诏州县立之。”为创县学,周敦颐带头捐出俸禄,带动乡绅捐资,修建了孔庙,并在大成殿内亲自授课,开设讲堂。此举开启了汝城教育新风,此后汝城人才辈出。到明代,汝城成为人均进士较多的地方,全朝汝城共中举人54名,其中又中进士15名,平均每4.4年中举人一名,每16年中进士一名。明朝人口在8000 万左右,作为人口仅1.5万左右的偏远小县,汝城能取15名进士应该是全国中上水平了。这与周敦颐首创县学倡明学风密不可分。

周敦颐任桂阳县令四年,尽职尽责,克勤克俭,实为今天“公仆楷模”。用当今政治词汇来描述他的现实表现:一是勤政为民。他到桂阳后,正好碰上瘟疫流行,这给新官上任的他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古代中国农村缺医少药,他一方面组织人员遍访良医良方,制备良药,将药物迅速发到疫区;另一方面组织乡里做好疫区隔离工作。终于在短时间内让疫情得以控制。二是断案公正。每遇案件,他常常翻山越岭实地查看,还经常率衙役亲捕逃贼案犯,令官吏敬畏民众赞誉。三是廉洁自律。他在县署凿池植莲,以莲花高洁寄托心志,修身养性。他的办公条件极度简陋,清代邓显鹤在《周子全书》卷首《周敦颐年谱》中记载:

时于桂阳县厅置木匦一,高四尺,阔视其高加尺焉,以贮官文书,上锓“皇祐四年置,桂阳县令周”十字而书押于下。

一方县令连个放官方文书的柜子都没有,只好自制一口木箱,可想而知周敦颐是何等廉政!

周敦颐在桂阳四年的励精图治,桂阳呈现出政风清明、民风淳朴、文风鼎盛的局面,全县士民感恩戴德,世代不忘,以至于成为如今汝城城市的千年雕像!

千年书院

我以朝圣的虔诚来到汝城县城西郊的桂枝岭麓,这里是濂溪书院的圣地。自宋末到清朝,全中国建有纪念周敦颐的濂溪书院成百上千个,数量仅次于孔子文庙。而今,唯有汝城的濂溪书院还存于世间。

我穿过汝城繁华的街道,不知不觉走进了濂溪的“家乡”,这里有个社区名叫濂溪,有个公园美曰濂溪,有个广场称为濂溪,而就在广场右侧山坡上,一片浓荫密虬之中,屹立着古老沧桑英姿勃发声名远扬的濂溪书院。

在濂溪广场的中央,我朝濂溪书院的山门端立,合掌为心,深深鞠躬。山门下巨大的石壁镌刻着先生的《太极图》文图,注目默念“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伸手触摸太极图画,我的思想顿时被拉进浩瀚宇宙和奥妙理学的神秘光晕中。

沿着壁照两侧的斜栏拾级而上,便来到濂溪书院正门前坪。启功所题“濂溪书院”的匾额下镶嵌着“学衍道源;德化苍生”“濂溪水汇天下水;道学心达圣人心”两副门联。书院正中的观星台立着濂溪先生手握《太极图说》眺望远方的铜像,铜像左右分别是“光风堂”“霁月堂”,背后便是“希濂堂”,希濂堂前石壁上镌刻着千年院训“爱莲守拙,正道直行”,堂前门、前檐柱上挂着“窗前草木,原本自家意思;池中莲花,确系君子情怀”、“濯清莲守拙朴;立人极光日月”两副门联。正堂周敦颐“道学宗主”座位两旁,有两个格外醒目的大字:“诚”“廉”。左右两边挂着“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光风霁月千秋仰止”的书匾。这些都是周敦颐理学思想的精髓,周敦颐认为,“诚”是人的本性,是德行的本,“守拙”“主静”才能“立诚”。他还认为,“廉”乃治世之本,要像莲花一般高洁,安贫、寡欲。

阅尽它铅华重重的外衣,我向它的深厚内涵中走去,走进八百年的深深书院,走进八百年的悠悠历史。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在距周敦颐任桂阳县令的180年后,江西临川人周思诚追随先人足迹,也从郴县县令改知桂阳县,思先人功德,仰先生风范,利用修建县学良机,建濂溪祠以祀周敦颐。在他的《初建濂溪祠记》中道出了全部初衷:

思诚叨令兹邑,入境诣学,谓学必有先生祠。乃巍然独存大成殿,其门庑遗址尽没于蒿莱。唯一厅一寝室,旁无他屋。欲求拜先生之遗像而竟莫知所向,惕然为之不宁。又思县之正堂,先生昔尝居之,因傍其中门曰“濂溪堂”,俾得申其景仰。别创屋三间于东边,榜曰“光风堂”,亦祀先生像于其中,其旁二间,则以为政暇读书之所,庶几朝夕如见先生。

周思诚是祭祀濂溪的开创者,在桂阳任期,崇重濂溪正学以兴文教。自此,汝城为官者以周思诚为榜样,濂溪书院历南宋1次、明代4次、清朝3次、现代1次共九度修葺,多次迁建,四更其名,虽经民国战乱而不衰毁,八百年屹立不倒。我勾着指头牢记着这些文化功臣 :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邑令黄遂建“希濂堂”,明洪武六年(1373)邑令李原复建濂溪阁,明成化年间邑令桂显重修爱莲池并筑楼其上,明正德年间御史范辂建议并将祠改建于桂枝岭麓,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刘翔将其迁回县堂爱莲池旧址,嘉靖三十二年(1553)湖广兵备道副使潘子正复建于桂枝岭,次年,知县徐兆先增构讲堂学舍,正式命名濂溪书院,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黄应庚又筑室三楹,清康熙九年(1670)邑令盛民誉筑庵堂置木像,清乾隆五年(1740)邑令胡醇悫重修濂溪祠,清嘉庆九年(1804)邑绅范毓洙与县邑诸绅在金凤岭兴建濂溪书院,世纪更替之初(2001)汝城县委政府又进行抢救维修,让古老书院重焕容光,成为国宝。

在八百年的书院圣殿,我遥思八百年的历史沧桑,感知八百年的风雨年轮,几位古人拜谒书院的诗作正好表达了我此时的心情。

康熙七年(1668)徐之凯《谒濂溪祠》:

岭上秋香满桂枝,抠衣拾级拜名祠。

弦歌在昔为人牧,俎豆于今是我师。

时有光风披古树,依然霁月照清池。

后来闻者能兴起,片石残碑正可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范秉秀《谒濂溪祠》:

天将夫子铎卢阳,山以高兮水以长。

细草乍经新雨绿,乔松时带老烟苍。

矶头苔点吟风字,池畔莲支出水香。

欲问孔颜真乐处,千秋仰止在斯堂。

千年图说

在河套地区,我见到了黄河第一湾。

在金沙江地区,我见到了长江第一湾。

在中原《诗经》的原创地,我见到了爱情的第一湾。

在南方理学的文化源,我见到了思想的第一湾。造访汝城,顺着濂溪书院向西行走一千米,便来到了一个叫“予乐湾”的地方。这里原名朱家湾,古名耒水今为浙水在这里呈S状由南自然弯道两曲向西流去。北宋皇祐二年(1050)周敦颐携二程郊游,以天地自然为课堂,现场讲授“太极”一课。程颢感悟至极,得道而悦,触景生情,吟作《春日偶成》一首: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此时是二程二次师事周子,与第一次南安拜师授学相比,时隔三年,二程求学方向更加稳定,周敦颐的学术思想更加成熟,成就了《太极图说》。二次授学时间达两年多,《明道传》载程颢语:“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由此可见,周敦颐正如今日之博导,将二程带在身边,当成“关门弟子”,单独传授《太极图说》,让二程“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进入自己的太极世界,对兄弟俩的洛学起到了“发端示人”之功。后人取诗中“时人不识予心乐”,将朱家湾命名为予乐窝,后又改为予乐湾。有历史记载以予乐湾为名者,仅此汝城一地,予乐湾便成了周子与二程师生关系的见证地,又因周子取予乐湾地形水势授二程《太极图说》,“予乐湾”便成了太极第一湾,成了我们解读太极图的第一课堂,成了后人追踪周子理学的纪念地。汝城人民会来事,历代在这里修造“予乐亭”“濂溪吟弄处”“太极亭”,如今又兴建了太极予乐湾景区。

随汝城的地方专家登上金凤岭对面的太极亭,予乐湾就像一幅天然太极图展开在大家眼前。对汝城历史颇有研究的朱惠芳先生现场解说:予乐湾外环两山抱水,两龙护堂,形成一个大圆球,正如宇宙世界的混沌状态。内环的浙水呈S 形流贯,像太极图的阴阳分界线,将圆球一分为二,形成阴、阳两鱼。朱家花园像是阴鱼的鱼眼,唐氏家庙像是阳鱼的鱼眼。山高为阳,水田为阴,两山不连而断,气口有水注入,长流而动,阴阳相生。湾内五行顺布,五气旺兴,阴阳互动,化生万物,变化无穷。我对《太极图》甚感神秘,对《太极图说》又觉朦胧,经这一番形象解说,仿佛当年二程身临其境,叹为观止,予心乐也!

《太极图说》,圣贤之作。先生少时月岩禅月,宇宙之心生焉;青年时期鹤林观鱼,阴阳之思存焉;少壮出道,予乐画图,太极图说成焉。先天为圣,后学为贤,先生集圣贤于一身,才成千年圣人!

《太极图说》,经典之作。五个层次十个圆圈,二十六字图题,二百四十九字解说,由“无极”而“太极”进而“人极”,从宇宙生成的浩渺求索,到人道形成的茫茫长路,以无极为宇宙最高范畴,以太极为世界万物本体,以人极为道德最高标准。上接苍茫宇宙,中贯阴阳乾坤,下接人道社会。穷宇宙真谛,为天地立心,由天道及人道,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建构了一个以无极太极为背景、以传统儒学为核心的宏观道德哲学体系,揭示了中国天人合一、天德合一的世道哲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千年传承,万年不朽。先生以一文而为理学奠基,铸就开山鼻祖,实乃天造地作,人间大福!

周敦颐属于汝城,汝城属于周敦颐。在汝城的爱莲广场,我读到了汝城精神:“崇理尚德,玉汝于成”,广场上那朵巨大的莲花塑型和音乐喷泉,时时刻刻闪耀在汝城人的心中。离开汝城,那尊高大的周敦颐雕像,这朵巨大的莲花塑型,在我的心中交相辉映,互为幻影。那周子雕像总是在变幻成一支巨大的莲花,而这朵莲塑又不时幻化成周子的高高身影。

(特邀作者:刘翼平,湖南永州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湖南省永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责编:朱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