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日,艺术家裴学红在新加坡A·D画廊举办了个人艺术展《长江记》,这是裴学红继其摄影作品《九道》在2005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获得当代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之后,又一次集中地展示他聚焦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也是《长江记》艺术展在全球巡展的首展。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长江记》,其作品有小幅的“本”系列,小幅画面中清晰的随意感更让人能回到长江岸阴沉的雨雾中;更有视觉冲击的“本记”系列,来源于在云阳古城拍摄的大量全景照片,是整个展览的主体部分,几幅“本记”作品都是大尺幅与长幅呈现,是摄影输出综合材质的结合,现场观众对这样大幅画面的表现手法表示出很浓厚的兴趣;更大尺幅的“云岩松风”是一幅大型布面油画作品,使整个展厅透出了一些含蓄的色彩与光亮意味,它的宽度占据了展厅一整面墙,作者将自己置换进内容中,这本身也是将摄影形态转化成布面绘画的目的。
这些摄影输出和油画作品,更加深刻地记录了巴蜀大地、长江岸边普遍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描绘了建设三峡大坝这个世纪工程背景下,部分动迁群众的人文状况。
裴学红开始知觉到这些典型是不能用正面且直接的方式来加以呈现的,他认为如果不是绘画的自觉意识,整个长江记便会变成彻底的严肃认真,让画面说出的话俨然变得正确起来,那种冰冷的客观蔓延至整个叙事之间,改变与多样性之后使他不再如此断言开始相信记录下来的存在。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绚烂多彩的城市,参观者被艺术家用这样的手法表现一段往事的画面深深吸引。他们驻足于占据整个墙面的《云岩松风》作品前,感受到了画面中长江记忆的唤醒和冲击,纷纷与作者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有青年艺术家一直在与作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他们热切希望知道《长江记》的专业手法与创作技法,并就这些画面处理与作者进行探讨。还有医生、教师、公务员来到展厅,共同都为能在新加坡难以见到的作品表示欣喜。
有一位心理医生仔细看过每一幅“本记”与“本”深暗的画面之后,被震动了。
裴学红与大家进行着互动,从艺术的交流到更深入到的人文关怀中。裴学红是这样理解的,怎么样是一个好的展览,一个好的作品?最核心的方面是他的作品与观众之间是否存在思想的沟通,无论是欢乐的悲伤的,或者是童年的一次回忆,人和画面之间能达到一些共鸣,这样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
裴学红,1967年生于中国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多年坚持从事油画、摄影等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曾被洛杉矶时报、中国艺术学大系——摄影艺术论引用,在2005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获得当代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卓越的创作才华。裴学红运用创造性的艺术手法,对这些照片输出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本次展览的摄影输出干预作品。
30多年来,裴学红自觉地将艺术创作与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密切联系起来,高度关注反映现实生活和展现新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创作主题,一直秉持探索、创新的创作态度,处处体现着深刻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和文化情怀。《长江记》是他创作的又一次突破,尤其是他创造性地运用摄影输出这种艺术手法,对三峡大坝建设和移民搬迁背景下,长江岸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点滴描绘、深入记录,不仅展现了他一直以来的作品轨迹和艺术之路,也为摄影和油画创作带来崭新的面貌。通过这些镜头和画面,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裴学红的艺术追求、人文关怀,以及国家的改革开放、三峡工程建设等历史性时刻背后的故事。
《长江记》艺术作品在新加坡首展,就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导、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具体行动。在这次展览中,观众将亲身感受到裴学红通过镜头和画笔表达的故事,探索历史的同时也见证艺术的不断演进。展览的呈现即为裴学红多年来努力的最好表达,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
(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