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作为“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办的“新时代 新西藏 新征程——西藏高质量发展与人权保障的新篇章”分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中宣部人权事务局二级巡视员李晓军,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坦妮娅等出席论坛,13位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和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发言。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刘凯厘清数字时代西藏传播面临的新挑战,指出西藏故事的国际化传播应从机制、资源、内容三方面入手,抓住数字时代特征,增强西藏故事的网感,从而达到传播、互动、分享的效果,实现对真实西藏故事的传播。
《中国日报》国际版高级撰稿人许经麟(Hooi Keng Leun Alexis John,新加坡)介绍了西藏在高质量发展和人权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分析了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新趋势和当前涉藏议题国际传播的难点和困局,在理论层面上指出应从国际传播转变为战略传播,并提出了将战略传播的理论建构转化为西藏故事的全球实践,从“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视角统筹其语境适配和路径创新。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新媒体编辑老衲(Nathan Keith Williams,英国)作为一名在中国的英国电影人,分享了他对在数字时代讲述和传播西藏故事的看法。老衲强调,媒体制作人应该在不失去热情的情况下继续报道新的故事。同时,讲述中国故事的媒体需要创新,需要突破创意界限,并吸引世界各地的新观众。
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突出了西藏地区民间文艺和藏文化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三大文化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孟加拉语部编辑哈桑(Hassan Md Enamul,孟加拉)从孟加拉国记者的视角分享了对西藏的感受和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强调数字技术在纪实影像中的运用使得纪实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现西藏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和发展成就。
探索亚太电视网内容副总裁魏克然(Vikram Channa,美国)指出,探索频道试图用非西方的国际方法制作全球化的节目,将继续探索讲述中国西藏故事的新方式,以一种真正深刻的、平衡的、真实的和有趣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西藏。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丽芳从媒介叙事的角度分享了数字时代下讲好西藏故事的理念与路径。赵丽芳认为,新时代讲述西藏故事应当超越旧的媒介叙事,重新构建新媒介叙事,这其中Z世代将作为重要角色。目前,西藏叙事正在经历一个从神秘到祛魅、从偏见到去偏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多元主体用新理念、新话语和多媒介路径协同传播共同完成。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刘晖平重点强调了云网融合在媒体融合和传播中的重要性。云网融合使得网络虚拟空间能够实现数字在场,通过慢直播等方式形成参与性与同场感,丰富了西藏故事的传播链条。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鸿提出了在喜马拉雅地区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心、边贸市场和朝圣之路三个传播平台的建议。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詹恂指出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和语言文化差异而存在信息传播的障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作会议总结发言,就“如何讲好西藏故事”提出四点建议:打造数字西藏,推动全媒体传播;发出西藏声音,塑造新的国际传播格局;展示活力西藏,弘扬西藏文化;推进西藏人权全面发展,建设繁荣西藏。
分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张雅欣主持。
分论坛现场还设有“新时代 新西藏 新征程”图片展,通过图片、实物、现场歌舞表演等形式,集中展示了西藏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参会嘉宾们不时驻足观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此次论坛的举办,是中国传媒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传媒大学进一步布局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的学术活动。
当下,西藏故事的国际传播不仅面临着跨文化传播的共性问题,还面临来自国际各方面的诸多挑战。面对新的受众媒体、新的媒介环境、新的表达手段和新的话语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启迪思想、促进合作、创新思路,在讲好西藏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矢志探索、持续发力。
(图片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