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3日,由北京中英书院、北京香山大学堂与北京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新易学体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大学堂召开,世界著名哲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终生教授成中英教授致开幕辞,著名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刘伟见教授主持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30多人与会。
易学价值与时俱显
成中英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文化与历史深厚悠久,作为炎黄子孙大家都要心领神会,既要跟上时代,也要发挥传统的精神。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内心的心要有生命力的“新”,要和这个时代能够缔结,所以这个“新”是很重要的一个追求。新易学展现对易学的新认识,这个认识要根据我们生命的体验和对时代的的认识来产生的,是新的创见、新的看法,展现这个创见与看法是今天我们开这个学术会议的原因。我们要把中国文化中的易经天人生命哲学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道德价值之所在,因之中国易学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时俱显,也与时俱进。成中英说:“过去一个学期,我在线上进行了12讲、共计48学时的新易学体系传承班课程讲授,3个多月的讲座于12月圆满结束。这次开传承班的推动力量是刘伟见教授,他博学慎思,在他身上我能够看到新一代中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执着与希望。今天来参加研讨的学者,包括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北京大学张允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庆中教授、山东大学张文智教授等学者,也都是新一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翘楚,更难得的是他们都关心易学的研究并有自己的见地,相信他们也必能对新易学体系发挥卓见。”
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易研究》杂志社代表张文智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成中英教授对《周易研究》杂志的支持与贡献。他认为学术的发展需要“融旧注新”或“返本开新”,由此才能实现相关学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周易》的研究亦应如此。成先生积数十年之功,以融会、贯通古今中西之学术涵养,建构了其新易学体系,实现了《周易》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哲学在世界学术体系中争得话语权,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香山大学堂创始人、北京中英书院理事陈小英作为特邀嘉宾发表致辞,她说很荣幸此次香山大学堂成为第一届新易学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希望香山大学堂成为学者们的家园。
新易学新在何处?
刘伟见作了题为《中西哲学视野下的新易学构建分析》的主旨发言。他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新易学新在何处:首先是新易学体系从中西哲学会通的视角,含纳了易学全体大用的视野;其次,新易学丰富并提升了当下对易经研究的内涵,对超越易学文本的易学广阔天地作了拓展;第三,新易学呼应了时代需要,具备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品质;第四,新易学是一种基于中西哲学视野的理论创新,这种理论是在考察全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作研判,对各种哲学体系与各种哲学家作出研判,并指陈其得失;第五,新易学体系体现了一个哲学家的天下情怀与人文襟怀。对于新易学体系的基本架构,刘伟见从易学为中国哲学的起点、新易学的本体哲学、新易学实践论三个方面作了系统分析。最后对新易学与世界发展做了探讨。
北京大学张允起教授作了《乾坤为易之门:论易学之返本与开新》的主旨发言,他首先说明《周易•系辞》“易简”内涵,认为“易简”一词三义,“易”为变易,“简”为简易,“易简”是乾坤相互作用的“不易之易”或“易之不易。其次思考“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之深意,认为乾坤之所以为易之门,是因为乾坤相互成就,不可偏废,否则就是乾坤毁弃,易道凌夷。最后探讨熊十力对汉易以来“唯乾一元之论”、《太极图说》的批判及对王夫之“乾坤并建”说之反思,认为熊十力易学思想的核心为“乾坤一元”说。成中英先生易学本体论对此极为赞赏,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易学之返本与开新意义尤其深远。
清华大学哲学系丁四新教授发作了题为《出土易卦材料、数字卦与《周易》卦爻画的来源》的发言。他从出土易卦材料谈数字卦问题、《周易》卦爻画的来源、易卦的阴阳观念化与易学的二元对待思维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二元对待是易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很可能从易学诞生以来即如此,进一步可以说二元对待的观念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基本的观念。《周易》为何能居于五经之首及在中华文化中居于核心位置,其秘密正在于此。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杨庆中教授作了题为《本体知用行——成中英易学本体论研究》的发言。他透过本体知用行五大范畴的梳理,概述了成中英教授易学本体论的主要内容。他认为,成中英对易之五义的挖掘是对易之本的探讨,对易之五个世界的描述是对易之体的探讨,对易中之观的知识论考察是对易之知的探讨。成中英易学本体论的目的是在整合中西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易之用,并使之落实于易之行。所以本体知用行五大范畴体现了三种关系:即本体、体用、知行。成中英易学本体论是对中国传统本体观、体用观、知行观的新探索,新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杨艳萍教授作了题为《从易的内在性到易商的辩证逻辑》的发言,她认为成中英摆脱了《易经》本经的束缚,可以从远及近,亦可从内及外地看待包含了《易经》的易本身。其提出的“易商”概念,是非常恰当地把握了易本身的特性。而易本身的特性,对六十四卦每一卦的领会与把握就是在训练人的易商,每一卦实际上都达到了天人合一。在每一卦中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即易商的提高,就是把握了易的内在特性,从而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复杂而变化多端的现实世界,能够生长收藏、趋吉避凶。
经典魅力,常读常新
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董山峰作了题为《经典的价值》的发言。他认为真正的经典对各个学科和人的生命都有支撑价值。“我认为经典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关爱你并引导你去关爱他人;第二个特点是它批判你并引导你去批判生活;第三个特点是它启发你并引导你去启发社会。我觉得这三点体现了经典伟大的力量和巨大的魅力。《周易》本身就是人类经典中的经典,对它的深刻挖掘和科学表达,是一项任重道远、造福人类的文化事业。我本人和《博览群书》都是当下和未来的受益者。”
香山大学堂文化总监王子娇博士作了题为《新易学的现代外交意义》的发言,她从易经对天地人和的认知、新易学对易经天地人和认知的拓展与诠释、新易学的现代外交意义等方面,阐释了新易学有助于促进现代外交的和平发展。
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人力资源专家高贤峰教授作了题为《生活实修的新易学思考与五易说之启发》的发言,他从心性修持的终极问题、关于“我”的宇宙本体学思考、心性修持的目标与任务、新易学的体系与五易说对心性修持的指导意义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新易学体系的理解。
暨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李元俊博士作了题为《对成中英先生“新易学”的简述》的发言。他认为新易学是一种易学哲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作为一种易学,它区别于传统以经学、思想史的方式开展的易学研究;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哲学研究,它试图在西方哲学界引入中国的易学思想传统,以此面对各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新易学并不是要替代传统的经学易、易学史研究,而是以其哲学视角和其关注问题的普遍性,引出了易学领域一些具有创造力的、待讨论的问题,并使易学真正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而得以展开。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博士生张一龙、中流会创始人、九省公馆创始人姚军、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倪凡以及其他与会者也发表了各自观点,研讨会气氛热烈,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