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火为婺窑、入诗为八咏、入画为宾虹、入医为丹溪、入戏为婺剧、入茶为举岩……”6月12日晚的浙江金华府城隍庙,琴声悠悠、仙乐飘飘,烟雨濛濛中宛若江南之春,铺陈水墨诗画,优雅的茶女们以古婺江南的茶礼,奉茶迎宾,开启了“一梦归婺州”的非遗艺术之旅。
该剧以八婺为经、文化为纬,选取国家级非遗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黄大仙传说、婺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等与茶相关的项目,融汇金华山、双龙洞、鹿女湖等婺州美妙风光及其民间故事,构建了一个茶香四溢的非遗空间,讲述起“洞天福地 仙人举岩”的美丽传说。
剧照
相传,某日赤松道人(黄大仙,本名黄初平,约328-386年,晋代人,号赤松子)品茗入梦,梦回洞天福地,遥忆鹿田往事——重回其书生年少时,曾于金华北山鹿田书院求学,不幸罹患眼疾,鹿女与之邂逅结缘,以举岩茶作药,救疾疗疴,书生复明赶考,喜中状元。剧中,歌舞诗画情景交融,演绎了举岩在民间之“举岩茶”“举眼茶”“状元茶”的美丽传说;千年古茶传承宋韵,奉茶、采茶、制茶、品茶,令观者闻香识茶,修身赋能,涵养精神。古老非遗的现代表达独具审美情趣和人文意趣,生动展示古婺茶文化的香远益清。
全剧由《忆江南•迎宾奉茶》《如梦令•鹿田往事》《采云间•婺州举岩》《茶山春•北山诗画》四个篇章构成,行云流水、引人入胜,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光影科技、山水诗画、歌舞情境等艺术表现手法,将富有金华特色的代表性非遗资源、优美的文化和旅游风光自然交融,历古逴今,为观众带来一场心灵和视觉的饕餮盛宴。
剧照
“整台非遗剧,茶文化是核心,茶非遗项目是亮点。”金华市文旅发展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活动负责人说。以一个正在联合申报人类非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核心,融汇其他若干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串联其中,创编而成的一部非遗剧,这在全省尚属首例。
据悉,金华市文旅发展和非遗保护中心抓住了婺州举岩项目正在申报人类非遗项目的契机,克服人手少、场地小、专业力量不足、疫情不稳定等诸多困难,坚持锐意创新、勇于挑战、敢想敢做,半年时间完成了该剧的创作和呈现。在回顾这段历程时,他们说有幸遇见了一批热爱金华、热心非遗的各界人士。比如:总导演赵琦琦倾力创编剧本,和团队成员不辞辛劳编排节目;非遗策展人李媛媛,舞美设计师卢哲,灯光设计师季红倾情参与创作,力求呈现诗意、唯美、高品质的艺术情境;金华市女子中学40多名学生分担礼仪和群舞重任,尽职尽责,为了兼顾学业经常排舞到深夜;金华市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不惜拿出他们的原创限量版手作新品“鬼工”系列茶具参与奉茶章节的展示,彰显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州窑及其非遗传承人的情感温度,让待客的举岩茶更甘醇;“凡音声光”“浙广直播”等媒体团队的工作人员也各展其才,为全剧增光添彩……大家齐心协力、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和文化情怀铸就了这部非遗艺术品。
剧照
“声、光、景、人和谐交融,今晚的演出堪称完美,就连突如其来的小雨都可说是神来之笔,完美搭配。”媒体人蓝柳丹观看间隙连连惊叹。
“去年是礼仪志愿者,今年做群演,学生们的进步很大。”金华市女子中学校长徐炳华说,这是对非遗进校园成果的一次检验,对于非遗和学校来说都是很好的展示平台。
这厢剧刚落幕,那厢线上直播观看人数已达59.8万人次,图片直播观看人数达19万余人次。
剧照
“正如活动尾声响起的《一切刚刚好》的歌声,非遗与我们,一切都是最好的遇见。”金华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在该剧中完美实践,人与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美之情尽在其中,道出了“一城山水一壶茶 一梦归婺州”之意境,表达了非遗在金华——氤氲于山水、藏密于经纬、传承在市井、流淌在生活的现实图景。
走出金华府城隍庙,细雨飘飞的街头凉风习习,霓虹灯的荧光在水雾中流溢弥漫,恍若非遗连接上现代生活,正绽放迷人光彩。
(图片由金华市文旅发展和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