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体诗词跟现代诗词创作能否兼容并蓄,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在近日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在北京主办的诗人张珂《萧月集》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上,业内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当代诗人在融汇古今、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可以写出具有当代风骨的优秀古体诗词。张珂既写古诗词也写现代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作家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传统诗词的创作和当代经验,甚至和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的宏大的主体之间如何能够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命名,这可能是大家需要深入探讨的。《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说,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写出《再别康桥》前也写了很多古诗词,直到《再别康桥》才找到了准确的言说方式。诗人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需要得到多样化的表达,例如张珂在《词与诗》这首诗中,把现代诗看成是一只摔碎的酒杯,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现代的情感。
《诗刊》社副主编王冰谈及诗词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认为文化有一个积淀的过程,真正的创新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把握了时代的核心体系、整体架构、思维方式后才能去写,不能仅凭几个新鲜的词汇。看张珂的诗不像读现代诗人的作品,倒有唐诗、宋词的感觉,他的诗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色。当代诗人的诗词要写出古意,写到有限与无限、不朽与速朽,承接几千年文化中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熟悉。
《萧月集》是张珂所著的一部古体词集,收录了诗人多年来创作的古体词200余首。这些词严格按照古典词牌和词韵填写,能够自如地驾驭多种词牌和韵律,词作意蕴厚重、感情丰沛、朴质真诚、沉郁大气,不但具有哲思的深度,对情感和情绪的捕捉也不失灵动秀美。不论是咏物还是自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和人性的敬畏和感动,与宏大处和细微处皆体现出诗人深厚的词学功力和修养。张珂表示:“古人留给中国人最美的遗产就是诗词,词的每一个字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璀璨的美。诗能表达的东西是其他领域无法替代的,我把写诗当做人生的一个目的,是进入自己的生命和情感经历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诗性思维融汇古今
“词这种形式,实际上教会了我对形式的尊重,它有规矩,但又跟像唐代的律绝,讲究五言或七言的整齐格式,但又不一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汪剑钊回顾词对自己写作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汪剑钊说:“我读的时候多少有点挑剔在读的,这种挑剔让我读到了张珂好的地方。张珂的词偏婉约的一派,近姜夔、吴文英一路。他非常善于发现、创新,有首词写武则天,一般人写武则天更多写霸气,而他把武则天看成小女人来写,这种笔法让人耳目一新。”
现代人写古诗词,把古今中外融汇起来十分不易,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认为:“诗人在写关于历史、人生的诗词时融入自己的哲思,就会写得很丰满,富有感染力。”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执行主任朱彦提出,《萧月集》的总体风格是哀婉、凄美,以赤子之心,抒发淡淡的忧伤、隐隐的寄托,哀而不伤,悲而不凄。它的特点,主要有四个字:一是真,真切、真实、真情;二是新,表现在新颖的笔法、新鲜的感受;三是自然,向自然中寻找自我;四是深,包含了生命意识、理性光芒和人性光辉。
新诗和旧诗需要互相借鉴
“创造性的诗性思维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期待和向往。”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看来,得益于学习新诗的影响,诗人在进行遣词造句、构思立意时会给人与众不同的惊喜,把许多新诗的创作元素糅合到古体诗的意境中来,产生天马行空、天外飞仙的观感,尤其是跳跃性的诗性思维。
新诗和旧诗需要互相取长补短,有新诗向古典学习的东西,也有旧诗向现代社会、向时代的敞开的问题,旧诗确实有很多值得新诗思考的东西。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士强指出:“写出古意不难,难的是写出新意。《萧月集》满足了我对古体诗词的很多期待,张珂的作品有古意,同时也有新意,语言上特别有意思,如《鹧鸪天·平遥怀古》上阙最后两句‘沉阳曾照翩翩袖,残月疑泠隐隐她’。最后一个‘她’字,非常妙,是一个现代汉语的创造,写得大胆,有余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韩倚云肯定了张珂诗词新颖独特的视角,他开拓了旧体诗词的题材:一是国外题材,一是空间题材,一是信息题材。张珂写到了古人不可能写出的云海、日全食,走到了古人不可能去到的国外。诗词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平台,文化对科技也有反作用,当代人写的这些诗,也许对后人来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指出:“张珂的作品题材丰富,情思辽阔,也诗也词,也铁板铜琶,也晓风残月,用两副笔墨书写百感交集的人生。《萧月集》中的许多作品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那些不曾留意的情景,在我们生命里生发出意味,这意味在读者心中荡漾开来,他的好多诗都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