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门是古城西安的著名地标建筑,几经历史岁月沉淀,早已成为钟楼与城墙之间的一张西安名片。在西安,一位作家以自己30多年的生活阅历,凝聚成一部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书院门1991》,为这座古城的地标立传,为生活在书院门的芸芸众生立传。7月25日,由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康铁岭长篇小说《书院门1991》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李星、李建军、牛宏宝、韩养民、刘炜评、邢小利、张艳茜、王晓渭、韩鲁华等知名评论家、作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审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文学意义。
《书院门1991》以古都西安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文化街区书院门为载体,以家庭遭到变故、后来到西安闯荡的山区小学教师晏子敬和出来谋生的县剧团女演员李雯为主要线索,春蚕抽丝般逐一牵出了改革初期在书院门街区谋生的五行八作各色人等,以及他们的生命轨迹和生存状态。通过他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命运,真实地折射出我国改革初期社会变革不可阻挡的趋势、泥沙俱下的乱象、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阵痛、书画市场的混乱、真与假的对比、善与恶的博弈、美与丑的较量、灵与肉的挣扎,以及大潮之下那些唯利是图者道德的沉沦和人格的嬗变,从而以粗犷的笔触,绘就了一幅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古都西安市井风情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笔下的人物,并非主流文化界那些文人雅士,而是一个遭遇家庭变故的外县穷教师,一个也来这里碰运气的外县女演员。他们的结合与分手、恩爱与怨愤,通过他们的所来与所往,所见与所闻,将社会骤变中各式人等为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欲望与追求、灵与肉的挣扎,感性而深刻地呈现于今天的读者面前。在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表示:“这是一个传统文人在权势和金钱面前的又一次溃败,也是一个诚实劳动者对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控诉和警告,对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的热切呼唤,是一部以史为骨、以世俗风情为血肉和细节的长篇巨制,一幅举重若轻的社会历史画卷。”
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艳茜表示:“我们这次举办康铁岭先生的长篇小说《书院门1991》作品研讨会,不仅受到了长期活跃在全国文学评论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受到陕西老中青三代评论家的关注。大家共同怀着对文学事业、对康铁岭先生这部著作的巨大热情来到这里,是对陕西文学事业的巨大支持与鼓励。”
研讨会上,众多名家对《书院门1991》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彰显了作者的文学天赋、才干和驾驭文字的实力。作者用细腻、灵动、生龙活虎的笔触,对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下各色真实人物进行了精准的抒写与描绘,用近百万字绘制了一卷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的群像,作品中呈现出的结构、画面感、语言节奏、时代烙印……都带有作者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作者对时代变迁、人物命运、人生意义的追寻与反思,也成为这部作品值得良久回味的闪光之处。
据介绍,作者之所以能把在书院门讨生活的那些三教九流写得如此生动鲜活,与他当初在书院门创业的经历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初期,康铁岭在书院门开了三年影楼,跟在书院门讨生活的那些各色人等同处一街、朝夕相伴,同期冀,同努力,同忧愁,同高兴,同赚,同赔,同笑、同哭、同恨、同悲……其中有的人跟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由此他才得以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他们在作者脑子中已存活了快三十年。康铁岭说:“一想到当年在书院门的所见所闻,便决计把存在骨子里的那些人和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于是便有了《书院门1991》。”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文学来自生活”这句名言作了最好的诠释。康铁岭表示:“书院门自古以来是达官显贵的居住地,明清时期才形成文化市场,这里不仅是西安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特殊的商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批梦想着成为文化人的人们,在书院门推进了西安文化市场的发展,也沉淀了一批人、成就了一批人。我写下书院门的滚滚洪流,目的是为了给后来人留下这一段属于书院门的记忆,这里是文化的符号,更是改革的符号。”
据悉,这部作品还将被改编成一部反映社会生活风俗画卷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未来搬上荧屏。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