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所有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的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近日,央视网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游戏账号租卖已形成灰色产业链。记者选择了一家店铺,在王者荣耀租号区,花费33元租了两个小时账号,按店家提示进入游戏界面,整个过程并没有触发任何实名认证系统。此事一经爆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以9月6日0时至9月7日14时为周期,通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系统进行信息检索发现,舆情高点出现于9月6日21时和7日9时。
9月6日19时许,@央视网发文【如何防沉迷?记者#花33元租号打2小时王者荣耀#】。21时许,@腾讯游戏发文回应并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呼吁尽快出台相应法规,严格管制帐号租卖行为,相关话题引发众多网民转发评论,舆情迅速进入第一个小高点,实时信息量近3000条。
9月7日9时许,@老板联播【#腾讯游戏回应租号打游戏#:已向多家账号交易平台和电商平台起诉或发函,要求停止相关服务】,@新浪科技文【#避免未成年人游戏成瘾还有哪些漏洞#】,再次引发网民热议,舆情迅速进入第二个高点,实时信息量近6000条。截至9月7日14时,相关舆情信息已形成#花33元租号打2小时王者荣耀#、#腾讯游戏回应租号打游戏#、#避免未成年人游戏成瘾还有哪些漏洞#等多个微话题。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
截至2021年9月7日14时,相关舆情信息量共计31150篇,微博27983篇,客户端2275篇,网站476篇,互动论坛205篇,微信150篇,视频61篇。在该舆情信息来源中,微博为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总量占比达到89.83%。
二、网民观点
对“媒体曝光可花钱租号打网络游戏”话题网民观点进行汇总后发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表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占比38.46%,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detfuhkkfgg: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每日美好:我们以前打腾讯游戏几个小时就防沉迷不给玩了,后来还不是用了大人身份验证,总会有办法的。
@回忆经典:我朋友也是小时候玩QQ飞车为了解开防沉迷,网上搜别人的身份证号注册的,直接搜:身份证号码大全。
二是表示家庭对孩子的引导力和监管能力至关重要,占比30.77%,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胖迪家的人:孩子的教育管制不能一味丢给社会。父母不能缺席。
@别光顾着吃:笑死了,都给防沉迷政策了,未成年租号打游戏家长还是管不到,想想看这到底是游戏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不能多一点监管和陪伴,少一点责怪跟埋怨吗?孩子就算不打游戏,他们也是在家孤单一个人,因为根本没有人陪伴,或许未成年爱的不是游戏本身,或许是游戏带了归属感。
@鬼璽:就这都不能管到孩子,那家长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一味的怪游戏?不过如果游戏下架了,也是好事!
三是建议游戏登录启用人脸识别,占比17.95%,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子凡的如水人生:建议刷脸上游戏。
@青岛旅游人:要想游戏的防沉迷起作用,除非跟手机号一样每人限定账号数量,实名注册,实名绑定银行卡,刷脸登陆。
@浔兰:账号实名刷脸登录!可以做到嘛?
四是表示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成瘾还需标本兼治,占比10.26%,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小怪兽我要保护你:游戏还得靠自觉,外部手段干预治标不治本。
@吃葡萄的小松鼠:禁时间有什么用,还要多花钱租号。
@川味大西瓜:整治游戏真的没用,治标不治本的。
五是希望相关部门对该产业链严查严惩,占比2.56%,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好运来swb:依规严查严处。
三、舆情点评
近日,“媒体曝光可花钱租号打网络游戏”一事引发众多网民热议。多数网民表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希望相关部门对租号灰色产业链严查严惩,并表示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成瘾还需标本兼治,家庭对孩子的引导力和监管能力至关重要,必须重视起来。
此前,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然而,在监管升级的高压态势下,未成年人却仍可以通过租赁成年人的游戏账号,轻松绕过身份识别系统进入游戏。对此,除相关部门对此黑灰产业链严查严惩外,相关“网游”企业更要查漏补缺,主动严格落实有关部门相关举措要求,持续从管理和技术上升级防沉迷举措,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政府及企业强有力的监管履责固然对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具有重要作用,但家长在陪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强化心理关怀,深入了解孩子需求,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其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禁玩游戏”,不如给他们高质量的陪伴,引导孩子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从兴趣中获得成就感,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他们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依赖。总之,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工作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家长三方协力,依法依规全面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