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国初春,生机盎然。2月24日,2021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对“十三五”时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事业与产业取得的显著成绩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十四五”文旅事业与产业建设发展做出了规划和展望。
南头古城
会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做了“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 助力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文旅工作的开展思路。
曾经,深圳于2003年就吹响“文化立市”的号角。然而,尽管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曾三度掀起文体设施建设高潮,但深圳的文化发展相对于经济、科技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重大文体设施存在规模总量小、标志性文体设施少,门类不齐全、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统筹规划、设施布局不均,规划建设周期长等短板。
正视问题、科学谋划。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圳市于2018年出台了《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112个文体设施项目,其中包括市级项目51个、区级项目51个和特色文化街区10个。截至目前,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首批“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已开工建设,其余8个项目也将在年内全面开工,深圳第二图书馆、深圳文化馆新馆等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7个特色文化街区完成评估授牌……深圳新一轮的文化设施建设高潮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将为特区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摸清家底,确定“建什么”
近年来,深圳市全面梳理家底,对城市定位、发展规划、文体设施现状、空间布局、重点项目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标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外先进城市,深入分析文体设施短板,针对“缺什么”,明确“建什么”。
深圳科学技术馆(效果图)
为此,深圳市编制了《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打造深圳歌剧院、改革开放展览馆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同时大力推动其他6大类30项市级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另对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华侨城创意园等特色较为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街区进行提升改造,并开展评估授牌、集中宣传,形成相互呼应的城市文化群落;同时积极推动各区规划建设51个大型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区级文体设施网络;及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培育城市文体的基础力量。
深圳龙华书城 摄影:王小二
形成机制,明确“怎么建”
文化是城市的特色名片,文体设施是城市公共文体服务开展的基础阵地。而公共文体设施的建设涉及发改、规划、财政、建设等方方面面,单靠文化和旅游部门单打独斗难以高效推进。
在“怎么建”方面,深圳确立了“一个小组”“一个规划”“四个原则”“协同推进”的做法。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
其中,“一个小组”就是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一个规划”就是以市府办的名义印发《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坚持”就是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拓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确保建设方向正确;“协同推进”即由市领导挂点“新时代文化设施”,同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通过市领导挂点督促、“双组长”牵头推进、工作专班落实,形成“领导挂点、市区协同、分级负责”的推进机制。
深圳图书馆
提前谋划,研究“怎么管”
要建设,更要有效利用,使文体设施充分发挥其公共文体服务阵地效能。大型文体设施的运营管理效益更关系到政府投资效益和市民的获得感。
针对“怎么管”,深圳坚持“建管结合、一馆一策”的理念,即在场馆规划建设初期就提前介入,提前研究运营管理模式,并根据管理模式合理设计相应的配套运营空间。
深圳音乐厅
具体而言,深圳一是实施分类管理,对政治属性强或纯公益性项目,由财政全额保障运营经费,其他项目由财政保障必要的基本运营经费;二是探索社会化专业化运营,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设施的运营管理,提升管理效益和整体影响力;三是探索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如新设立的场馆管理机构一般不定级别,实行企业化用人。
管理模式思路确立,深圳据此基本确定了“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四种运营管理模式。如深圳歌剧院拟组建股份公司合作运营或组建国有公司独立运营;深圳创意设计馆拟委托企业运营;国深博物馆(暂用名)、深圳自然博物馆等4个项目拟成立二类事业单位运营;深圳美术馆新馆拟以总分馆模式运营。接下来,深圳将根据管理模式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人、财、物配套方案,促进提升文体设施的管理运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