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菏泽:占线上汉服三成份额鲁西南这个县火“出圈”

2021-03-04 15:42:45 来源: 文旅山东

◤锦裳翰林阁博士工作室线下店铺的部分成衣。

▲也有电商在朝中高端努力。图为当地人制作的精美汉服。

曹县的物流业十分发达,成本也很低。

还没到正月十五,工人们就已经开始加紧赶制服装。

2020年,是菏泽市曹县出圈的一年,“三分天下汉服”成了它的新地理标签。

曹县大集镇,这里是中国首批“淘宝镇”、山东省唯一一个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缺少产业支撑的大集镇,家家户户一度常年见不到男劳力,为了养家糊口,男人们都外出打工了。后来,发迹于丁楼村的影楼服饰,大集镇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径——电商。

顺应发展趋势,当地政府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拉动网络创业,带动村民创业致富。就这样,大集镇32个村全部成为淘宝村,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钱赚”的局面。


小镇的“互联网气质”

2月24日,正月十三,菏泽,预报的雪如约而至。

驱车进入菏泽曹县,道路两旁是顶着各种招牌的门脸,靠近县城中心区域,新建的小区和公园渐渐多起来,一派欣欣向荣。

曹县与众不同的地方除了烤全羊和烧牛肉之外,就是它的“互联网气质”了。这里的木制品、演出服、汉服,销量在淘宝上都保持领先。在曹县东环路的一个十字路口,“全国第二超大型淘宝村集群”的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演出服及汉服产业一年的销售额让人咂舌,2019年达到65亿元,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依然达到30多亿元。

大集镇淘宝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还没出正月十五,工人们就已经开始加紧赶制服装。

“七八年前,这里基本上见不到男的壮劳力。”曹县县政府一位老家在大集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生计,大家都出去找寻出路了。据了解,当年有不少村民年收入不足4500元,属于贫困人群。

如今,电商产业点亮这个小镇的希望。桑万路两旁的墙上不时会出现例如“网上开店卖天下,服饰加工富万家”之类的标语,每隔三五十米就是一家仓库或加工车间,此外,道路两旁还聚集各种商铺,从布料、辅料到加工、生产,演出服、汉服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都能在此找到接口。

远近闻名的“戏服镇”

说起大集镇的电商产业变迁,首先要从最早搞服饰的丁楼村说起,这里曾被誉为“山东淘宝第一村”。网上销售的儿童表演服饰,大部分产自这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丁楼村个别村民便开始了服装贸易生意,他们为影楼、戏班加工服饰。丁楼村党支部书记任庆生回忆说,他们原来肩挑人扛,到各个城市设点推销。后来,有了淘宝店,周边村民偶然间尝试拍了照片放到网上卖,尝到了甜头。很快,大集镇家家户户都开起网店来。

另一方面,大集镇政府也在鼓励村民开设淘宝店铺。2013年,时任大集乡党委书记的苏永忠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时代机遇,他马上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整修道路、改造电网、建设电商产业园。对于刚起步的电商户,政府免费帮他们办理营业执照、光纤入户,并给他们进行电商培训。

目前,大集镇有1.6万余家网店,300多家天猫店,表演服饰有限公司有近2000家。由于“淘宝”的出现和政府的电商扶持政策,超过700位大学生回乡创业,7000多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工作。

“河南卫视、湖南卫视、辽宁卫视等地方台春晚,不少孩子穿的演出服,都是从咱们曹县出去的。”曹县大集镇电商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唐彤告诉记者。

据公开数据显示,大集镇2019年演出服销售额超过60亿,占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网络总销售额的70%,是远近闻名的“戏服镇”。

受疫情影响,全国的文艺演出市场在2020年极度萎缩,货积压了很多。于是,当地的从业者在找寻新的出路,渴望绝处逢生。

疫情倒逼产业升级

2020年,疫情之下放假在家的学生群体对汉服的关注,再次给了曹县一个机会。或者说,又让曹县的电商人嗅到了商机。

从演出服到汉服,款式和花型上要求更考究。而在大集镇,绣花机就有上万台。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毫不夸张地讲,电视上有什么款式,他们就能照着葫芦画个瓢。很快,大集镇的工厂都开始转向了汉服的生产。

尹啟行原来在乌鲁木齐做跨境贸易,2018年,他回到故乡做起了演出服电商生意。疫情期间,他也很快转到了汉服生意上。今年大年初六就开工了,工人们陆续回来了,前面还积压着1000多单订单。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从价格上看,低于200元的汉服销售额最高,占比为67.6%,其次是200元-400元区间。而这一价位的汉服,大多来自曹县像尹啟行这样的商户。

“我们之前吃过版权的亏,现在都是搞原创,基本上半个月推一个新款,最近正准备推一个仙鹤图案的CP款,售价不到200元。”尹啟行说。

目前,曹县的汉服设计师大多是商户们通过网络去找寻和签约的,商户们随时搜集一些当下最流行的款,像热播的古装戏《赘婿》《大秦赋》等里面的服饰,再联系设计师,花两三千块钱买下版权。“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付出设计成本,才能保证原创产品的源源不断。”尹啟行坦言,这是一条在试错过程中不断突破的道路。

贫困村全变成“淘宝村”

汉服产业,给原本没有太多资源的平原乡村带来了振兴的可能。

结缘汉服,让95后女孩李燕家摆脱了贫困,住进了二层小楼。李燕家住丁楼村,因为家庭困难,她初中就退学了。后来,她去了一家快递公司工作,渐渐对电商有了一定了解,萌生了下海创业的念头。

李燕先是随波逐流,在网上卖自制的演出服。但是没多久,她便嗅到了汉服的商机,为此她在天华电商产业园报名参加了美工和运营两项专业培训。

和很多做电商的邻居一样,李燕很快也挣到了钱,一年三四十万,家里四口人住进了两层小楼,还添置了一辆轿车。

今年30多岁的王峰青,去年才从青岛返乡创业,如今在不大的直播间里,王峰青每天要上快手直播4个小时,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关注,到后来一天能卖100多单。

也有电商在朝中高端努力,例如戚永。他做的一件明制式汉服加上配饰,竟然能卖到7万多元。戚永近三年一直在学习,从汉服形式、画稿到设计,一点一点去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大明衣冠》《中国甲胄史》这样的书籍他都看过,孔府珍藏的衍圣公服饰他也私下研究过。他也会挑战一些高难度的甲胄,很多人看到后,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农民做出来的。

电商给小县城注入了活力。目前,曹县有2万人通过电商实现精准脱贫,占全县脱贫人口的20%。32个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淘宝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电商+产业+贫困户”的曹县精准扶贫新模式被商务部全面推广。

如今,对于从事汉服生产的曹县人来说,升级之路才刚刚起步。

来源:齐鲁壹点


责编:张新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