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燕越山海 衔泥为琴——记许经燕其人其琴

2022-06-17 15:35:14 来源: 文旅中国

“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是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话。而一个人可以为爱好和梦想付出到什么程度?又怎么做到将自己积攒的所有拿出来分享给业界乃至整个社会?这或许能在近日于深圳娱乐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一个人的钢琴博物馆》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的钢琴博物馆》,那“一个人”就是许经燕。这位祖籍福建的印度尼西亚华侨早年回到香港发展,后被深圳的“文化立市”号角吸引,来此扎根,励精图治。40年来,痴迷钢琴的许经燕在辗转世界各地,收藏了600余台历史古董钢琴,涵盖了世界钢琴制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200多个品牌,囊括了18世纪到20世纪初钢琴发展黄金历史中各个时期的不同品类。

《一个人的钢琴博物馆》剧照

特别的人吸引特别的记录者。1994年来到深圳、后成为国家一级编导的李亚威,善于拍摄记录鲜有、坎坷、不被大多数人注意的故事。某个时刻,收琴、修琴、展琴、为筹建国际钢琴艺术博物馆四处奔走的许经燕走进了她的视线,其人其琴让她感动,由而诞生了挖掘、拍摄、记录的念头。在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支持下,李亚威导演团队奔赴香港、南京、雅星公司和东莞仓库等地跟踪拍摄,历时4年制作推出《一个人的钢琴博物馆》,以穿越时空的镜头语言讲述了许经燕与钢琴的动人故事,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奖。

采访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Boris Berman鲍里斯·贝尔曼先生

许经燕

雏凤清于老凤声

钢琴是高贵优雅的乐器。而《一个人的钢琴博物馆》开幕时,并没有想象中豪华优雅的场景,而是许经燕与儿子在组装一台收来的古董钢琴。

镜头里,头发已花白的许经燕钻进琴底,躺在地上,与儿子一起将钢琴的一足固定好。他们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眼前的宝贝,那画面自然和谐又温馨。钢琴安装好后,悠扬动听的乐曲在空间回荡。

许经燕父子

 有人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其经历,和其故土、家庭对其的濡养。片中,发黄的旧照片和徐徐的旁白,讲述着许经燕的故事,却让人觉得他并不是一个传奇商人抑或收藏家,好像就是身边一位亲切的邻居,只是这位邻居爱琴成癖,乃至不惜倾尽所有集齐所爱。

今天,许经燕的古董钢琴收藏事业得到儿子的大力支持,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最初踏入音乐之门,却是源于对父亲的崇拜和得不到的认可。 

许经燕的父亲手指纤长,早年在福建的一所中学教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那时,许经燕很想跟着父亲学习钢琴,但父亲却认为他的手指条件不适合练习钢琴。被拒绝的许经燕很是灰心,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甚至让他刮目相看,努力学习音乐。1981年,17岁的许经燕成为香港最年轻的钢琴音乐教师和钢琴调律师。1982年,18岁的许经燕创作了钢琴曲《1979罗湖桥》,以音乐讲述3年前和父亲走过罗湖桥的经历,并在香港获得奖项。 

许经燕父亲

雏凤清于老凤声。许经燕不但深入钢琴音乐艺术之门,更尝试创业。1982年,他创办了声辉琴行和声辉乐谱出版社,出版了香港第一本《流行钢琴曲集》,很是畅销。初尝创业之乐的他一鼓作气,先后创办了星辉音乐国际有限公司、博雅教育出版社,几年内营收破亿,后又投资房产等项目,积累下丰厚资产,拥有了实现收藏爱好的实力。

1981年的许经燕

身在商界心在琴。因生意满世界飞的许经燕,每每看到钟爱的钢琴尤其是古董钢琴时候,就想了解它们的故事,保护它们,让它们的故事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被更好地扬颂。

历经40年光阴,许经燕终于实现自己的“琴梦”,除了藏有600余台不同年代的历史古董钢琴,他还收藏有早期音乐原版书籍和钢琴乐谱2000多份(本)、钢琴艺术座钟和烛台1000多件、早期钢琴录音纸卷2000余卷……这一切,让人们时常忍不住思索,曾是哪些钢琴家、艺术家创造了这些乐谱和艺术品,又有哪些钢琴家曾用这些钢琴演奏着传世的经典作品?

让许经燕欣慰的是,儿子也逐渐成为了他的粉丝。当儿子从深圳钢琴音乐季等钢琴主题艺术活动的宣传册上看到父亲的名字,从媒体报道中一次次看到父亲的身影,很是自豪,觉得父亲收藏的琴是历史人文的载体,是对文化的保留,更是现代钢琴艺术教育的生动素材,父亲坚持做的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两代父与子,故事不尽相同,相同的是对琴的钟爱和热忱。那岁月里积淀的爱如片子里的钢琴旋律静静流淌,回响在父与子的整个生命里。

琴·故事·人

在《一个人的钢琴博物馆》里,那“一个人”一直眼睛闪闪发光地讲述着,对他的琴、关于琴的故事、关于琴的人如数家珍。

“一台又一台,来自世界上各个角落,路程可绕地球数圈。它们有的自西方教堂、皇室贵族、深山古堡、会所俱乐部;有的来自各国收藏家,来自博物馆、古董店、钢琴商家、各类院校,甚至来自搬家公司、垃圾站……”许经燕说:“我在找它们,它们也在等我。终于,我让它们相聚一方,为世人重新奏响历史的琴键,让艺术生命涅盘重生。”

曾经,许经燕在伦敦的一个垃圾堆发现了一台200年前的方型钢琴。当时,琴昔日的优雅蜕尽,沾着一身秽物,狼狈不堪。心生怜惜的许经燕便将它带出囹圄,修整一新,带回中国。

许经燕指导师傅们工作

 许经燕乐于与人分享他600多台藏琴的故事。如英国富商威廉・阿博特在打造自己的庄园时,特别请钢琴制作名家布罗德伍德家族,根据自己房子的建造装修风格、家具颜色等,设计制作了一台创世纪歌德式钢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庄园被炸毁,钢琴不知所踪,英国人找了几十年无果,几十年后钢琴却在法国出现,许经燕几经辗转将它运回英国故乡。之后,该琴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至今音色完美。许经燕认为,这琴一定是被爱琴之人特别保护下来,现在能来到自己手里是莫大的缘分。

钢琴融合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和艺术特征。今天,许经燕的收藏中有大量名家制作的名琴,如海顿、莫扎特、克莱门蒂、贝多芬时期的大型三角演奏钢琴等。此外,他收藏的方型钢琴就有100多台,这种琴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全世界停产,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国南北战争后,存世数量极为稀少。

“其实,钢琴的迭代进步和音乐创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比如说1792年出产的布罗德伍德,从低音到高音都只有2根弦,后经贝多芬的建议,布罗德伍德将部分高音区调整到3根铉。”许经燕对人介绍着钢琴的发展史。在他的博物馆里,每一台琴都有其独特优美造型,有曾钟爱它们的主人,有不同的音乐故事,如海顿晚年使用的钢琴,曾被用来放稻谷;那名画中的方形钢琴,如今被安放在钢琴博物馆筹办中心里;它们从世界各地相聚到深圳,集合成为一部钢琴黄金史书。

不仅收琴、藏琴,许经燕还和世界各地的钢琴业界人士和钢琴音乐家保持密切互动。他曾多次邀请奥地利钢琴家、奥地利钢琴历史博物馆馆长约尔格·德慕斯来到深圳,这位对许经燕收藏慕名已久的钢琴泰斗在深圳深情地抚摸每一台琴,倾听中国少年的演奏,并对琴和琴人提出谆谆希望和教诲。

担任音乐会音乐总监的许经燕

藏己所爱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每次打开新收来的钢琴,许经燕就像打开盲盒的孩子,充满期待和快乐,但背后的付出却是巨大又艰辛。如片中,夜晚的香港,一幢房子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火,许经燕站在院前的铁门外默立良久,因为那幢房子是他曾经的家,为了收藏钢琴,他变卖了世界各地的多处物业。

除了需要巨额资金支撑,古董钢琴的维修和保养更是长期且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恒心。在钢琴的各项保养工作中,调律至为关键,只有调好音,这些古董钢琴才算得到重生,跨越时空的乐声才能再度鸣响,激荡人们的心灵。而古董钢琴和现代钢琴构造颇有迥异之处,现代的调律工具多数都不适用。好在,许经燕在收藏钢琴时也淘回许多古代调律工具,并经常与调律师探讨试验,找出适用于这些古董琴的调试方法,才不至于让收回来的琴蒙尘,而是能焕发出悦耳新声。

琴尽其用,琴之博物馆,琴之为城

在许经燕眼里,钢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融合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艺术特征,是音乐艺术文化的生动载体,它们好不容易来到自己手里,来到这座城,就应该绽放其光芒、奏响其声音、丰富城市人文底蕴,为城市音乐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描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琴应尽其赏。为让更多市民欣赏到自己的珍藏,许经燕在雅星大厦辟出空间,打造历史古董钢琴展厅,并得到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亲临题字。

潘震宙为博物馆题字

琴该尽其用。每年的深圳文博会,许经燕的雅星公司都会举办“穿越时光-古典钢琴博物馆公益展”,他经常邀请知名钢琴大师来到深圳演奏古董钢琴,为人们带去视与听的双重享受;在深圳钢琴音乐季等钢琴主题文化艺术活动中,许经燕一次次拿出自己的琴参与其中,每每一切就绪后,甚至连座位都没有的他常常依墙而立,倾听琴键上飞扬出的优美旋律,欣慰又满足。

一腔炽热“琴怀”。然而,不管是举办展览也好,筹备音乐会也好,许经燕每次都要经过十分辛劳艰难的抉择与筹备。因藏品数量多、钢琴体积大,雅星大厦有限的空间无法安放所有收藏,大部分藏品只能放在东莞的仓库里。每次要把宝贝们挪出去展览或演奏,许经燕都要驾车去到东莞,对着仓库里蒙着布的每一台琴说抱歉,他与它们对话,就像与多年的挚友或亲人。挑选好要用的琴后,他会和仓库管理人员、工人师傅们一起吃盒饭,一遍遍确认包装保护细节,确保琴在搬运的过程中不被损伤,因为哪怕磕碰或遗失了任何一小块,他都会心痛无比。

这艰难的搬运一趟又一趟,那对员工的叮咛一次又一次,许经燕似那些钢琴的父亲,时时刻刻担忧它们的平安和健康。他爱那些琴,爱它们奏出来的声音,爱它们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但每每看到自己费尽心力收回来的宝贝,被布蒙着静静地呆在仓库里,不能散发出它们的光彩和美妙的声音,许经燕就很是难过。好友约尔格·德慕斯去世后,许经燕更在心里多番谋划,在深圳四处奔走,想给自己的“大宝贝”们找个稳定的家。

2019年,在许经燕建设钢琴博物馆的申请还未得到深圳的答复时,南京朝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将100台收藏运送去南京。那些琴打好包开运那天,许经燕如骨肉分离般依依不舍,他热爱深圳,更希望他的宝贝们呆在深圳,和自己天天相守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

好在“深”不负“琴”。让许经燕和诸多古典钢琴迷欣喜的是,从纪录片拍摄推出到现在,4年光阴过去,许经燕的藏品和事迹得到了深圳市、龙华区的持续关注,好消息接踵而来,致力建设“钢琴之城”的深圳,选址龙华建造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钢琴艺术博物馆”,另将依托钢琴主题博物馆打造国际钢琴艺术文化交流基地,力促城市钢琴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许经燕

燕越山海,衔泥筑巢为琴。目前,许经燕梦想的博物馆已经获批,即将落户深圳龙华白石龙音乐公园。许经燕不再是“一个人”,他的琴、琴梦都将拥有一个美好安稳的落足之处。

是的,就如纪录片结尾所讲的那样,未来,想看世界各地的历史古董钢琴,得到中国深圳来。

责编:杨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