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舆情热议:小红书涉嫌泄露未成年人隐私

2021-12-13 17:17:26 来源: 文旅中国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9月,四川成都的一名小学生家长蒋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APP不时给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起初蒋先生以为是以为是平台推荐了一些青少年用户的体验,但随后,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被推送过来,令蒋先生担忧。经记者调查发现,视频拍摄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机自拍时镜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而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还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弹幕,有的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小红书涉嫌泄露未成年人隐私及内容审核不严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众多网民热议。

图片来源:央视网
一、舆情爆点
以12月4日0时至12月6日14时为周期,通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系统进行信息检索发现,舆情高点出现于12月5日。
12月5日,央视网发文【#小红书被曝推送未成年人身体隐私#】,@头条新闻发文【#小红书被曝存未成年人性暗示#深扒其背后产业链】,引发众多新闻媒体和网民转发评论,舆情迅速进入传播高点,传播信息量超4万篇。
@中国新闻网发文【#小红书回应未成年隐私审核漏放# #小红书启动未成年专项治理#】表示,小红书回应称,报道中提及的部分内容,在平台此前的未成年专项回查中已经被处理,并透露平台将于近期启动新一轮未成年治理专项。
截至12月6日14时,相关舆情信息已形成#小红书被曝推送未成年人身体隐私#、#小红书被曝存未成年人性暗示#、#小红书回应未成年隐私审核漏放#、#小红书启动未成年专项治理#等多个微博话题,但相关舆情,并未消退,仍处于较高位置。至于后续如何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
截至12月6日14时,相关舆情信息量共计44074篇,微博32962篇,客户端7134篇,网站1098篇,视频1373篇,互动论坛484篇,微信1014篇,数字报9篇。其中,微博和客户端为本次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占比为90.97%。
二、媒体观点
针对“小红书涉嫌泄露未成年人隐私及内容审核不严”一事,不少媒体也发表相关评论。
央视网发文对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短视频的出现,提出了质疑。文章表示,在高速互联网的普及下,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成为短视频的生产者,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短视频展示自我、分享、点赞、上榜。一系列的网络社交手段让不少人为之沉迷。在庞大的短视频生产者当中,也出现来未成年人的身影,为了保护未成年,今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加了网络专章,明确网络平台应该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防止其利益受损,而一些用户数庞大的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短视频,既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实施,如此乱象为何还能存在?
三、网民观点
对“小红书被曝推送未成年人身体隐私”话题网民观点进行汇总后发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表示没收到过此类推送”表示支持,占比59.55%,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明天就入欧了:我怎么没有刷到过。
@是月半馒头没错:我从来都没接收过这种推送。
@宇智波司登:每次都是通过新闻才能知道这种消息。
二是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短视频平台管理,占比18.17%,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紫雾猫猫泡泡: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管管,黑手已经伸向未成年人了。
@竹末萤:建议平台加强审核力度,发布此类视频的账号全部封号算了,屏蔽用户上发的该类视频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
@-无止境的爱:调查,一定要严查,不是随便罚点钱就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三是表示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性教育的正确引导,占比12.11%,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肥宅_快乐胖:对于未成年的性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每次谈性色变对于未成年能有好的引导吗?
@阿凡是人间治愈家:性教育也很重要,平台的审核需要更严格谨慎,性教育也需要得到更好的普及。
四是表示为了利益,不止一家网络平台出现相关内容,占比10.9%,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长水校尉渣渣樊:为了流量和盈利,他们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的
@honggeyun:好生气,好多网络平台都如此不负责任
五是表示接收不良信息是用户自身偏好大数据筛选结果,与平台无关,占比8.8%,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梦斯特monster:也许因为大数据?
@我还想再吃三个馒头:一方面,这些视频真的非常不好,有些弹幕也很恶臭,应该加以管控,另一方面,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大数据时代。嗯,就是这样,还是希望家长学校和国家三管齐下吧。
四、舆情点评
近日,“小红书涉嫌泄露未成年人隐私及内容审核不严”一事引发众多网民热议,多数网民对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审核以及推送表示不满,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互联网环境的监管,避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部分网友表示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引导刻不容缓,要谨防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误入歧途。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从网红探店到直播带货,各类网络营销手段发展的如火如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与此同时,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用户的喜好和个人资料进行筛选并进行精准推送的方式,也带来许多问题,许多居心不良平台和商家利用未成年人抵御诱惑能力差的心理,将黑手伸向他们,出现了泄露未成年人隐私、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违法的行为,引发了家长甚至整个社会的担忧。此次小红书APP出现的问题,就是一次非常好的警示。如何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和内容审核,成为健全整个互联网环境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对用户和信息加强管理,发现违法信息或者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因此,在短视频受众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网络平台应该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对涉及未成年人内容的短视频进行专门分类管理,不能放任其账号与成年人账号混杂在一起,更不应该主动推荐给陌生用户。如果网络平台忽视相关的法律法规,造成未成年人权益受损,就一定要接受法律问责。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相关意见的发布,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保障。

做好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对相关违法和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处理;相关平台应以小红书APP为戒,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查自纠和专项整治行动,并加强对未成年人注册、实名制等问题常态化管控,强化内容审核,提升内容质量,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注重自我保护,坚决抵制平台或商家的不良行为;广大用户要提高自我意识,自觉抵制不良内容的传播,共同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

责编:唐志成 杨青(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