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民族歌剧《侨批》亮相“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 歌颂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谱写珠海演艺璀璨新篇

2023-04-29 16:38:24 来源: 文旅中国

▲《侨批》海报

“家乡不能忘,一诺千金的担当;故土不能忘,言而有信的担当;父母不能忘,一言九鼎的担当;亲人不能忘,说一不二的担当。同胞情天高地厚一个样……”

4月3日至4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民族歌剧《侨批》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作品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

作为珠海出品的首部民族歌剧,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及“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侨批》通过一段守信重诺的往事,展现了华侨群体爱国、爱乡、爱亲人的精神面貌,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苦难岁月中所凸显的高尚人格。曲折的故事、丰沛的情感、动人的表演,撩拨着线上线下观众的心弦。


01

将同胞爱、家国情诉诸笔端、立于舞台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汕头考察调研时参观侨批文物馆,听取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后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后,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建议我们践行总书记考察讲话的精神,以‘侨批’为题材,创作一部作品。那时,珠海演艺集团刚刚成立一年多,我们也正在酝酿着做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于是,就有了创作民族歌剧《侨批》的动议。”同年10月16日,珠海演艺集团艺术总监邹建红便开始着手查阅珠海地区的侨批史料,并逐渐把目光聚焦在唐家湾地区。

邹建红发现,珠海处于香山文化圈的核心地带,百余年前就有来往大洋之间的“香山侨批”,在唐家湾更有不少家声名远播的信誉侨批局,留下了诸多可忆可歌的故事。两天后的10月18日,邹建红召集集团艺术顾问团队,在湖北武汉召开了首次创作策划会议。

之后,经过严密论证,2021年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演艺集团正式启动民族歌剧《侨批》的创作,王勇、孟卫东、廖向红、周正平、吕薇等知名艺术家陆续加盟。同年7月,由董伟带队,主创团队前往珠海唐家、江门等地采风。一幕幕尘封的往事、一件件见证历史的实物、一段段触目惊心的史料,无不冲击着主创们的心灵,他们也在一次次修改打磨中,将这段同胞爱、家国情,逐渐生动丰满地诉诸笔端、立于舞台。

“《侨批》创作期间,是疫情非常严重的阶段。主创团队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董伟带着大家在北京、珠海召开数次策划会议;编剧王勇根据史实提炼加工,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作曲孟卫东紧扣剧情,将音乐与唱词融为一体;导演廖向红特意从美国回国,隔离21天后,迅速投入排练创作。”邹建红说,主创团队对于《侨批》倾注的心血非同一般。

02

成为一道温暖人心、触动人心、

震撼人心的光

历史是客观的,博物馆里一封封侨批背后是一个个炙热有温度的故事,记录了每个人多舛的命运,承载了厚重延绵的情义。如何将一纸侨批具象化,在舞台上得以艺术化、人性化呈现?

王勇表示:“一封侨批,是故事的起点,更是故事的支点,这个支点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与今生来世。只有用人性的、人情的表达,才有可能打破时间的壁垒,在情感层面上更加贴近当年的华侨和华工,从而让‘侨批’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品,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让故事更具人性的温度,成为一道温暖人心、触动人心、震撼人心的光。”

最终,民族歌剧《侨批》从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急忙赶赴家乡却海上殒命,临终留下的一封侨批开始,串起迫不得已卖女的梁董氏和梁彩云母女、久卧病榻的婆母、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与梁诚如感同身受的众多华工,展示了苦难岁月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爱。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王勇对素材的提炼有着独到的眼光,作品以一封侨批的来历,反映出爱国、爱家乡、讲诚信的中华民族精神。“整部作品‘以小见大’,小人物、小事件,甚至从冲突来说也是小冲突,但在多个主旋律之间形成了宏大叙事,借此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性。但‘大’是什么?在这里面我看到了大情感,即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集,联系起民族意识的大情感;同时也看到了大历史,如‘卖猪仔’这个故事就饱含了中华民族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这是一件小事,但让我们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史上不能遗忘的大事件,它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呼唤,具有很深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能让人感受时代的变迁,反思当下。”冯双白说。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作曲家孟卫东为《侨批》创作了风格鲜明的旋律。“伤感的音乐总能触及人心。在《侨批》的音乐创作中,我用了一些广东的民歌素材,也使用了广东高胡、三弦、笛箫、琵琶等乐器,在雄厚的交响乐中加入极具广东特色的音调,这是对戏剧氛围渲染的直观表达,唤醒剧中人物对乡音的思念与情愫。”孟卫东说。

“全剧40余歌段,基本跳脱歌谣体格式,更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十字句。‘想家了,听一听海上的涛声,就当是家乡低语响在耳旁;想娘了,看一看天上的月亮,就当娘像月色照进你的心房’……这样20多字的长句子,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上下句结构形态,为作曲家充分开拓出音乐创作的自由空间。”评论家陈志音认为,《侨批》的音乐呈现多主题贯穿、巧设块状形连缀两大特征,“这种写法特别有利于人物关系的调整、情绪情节的变化、环境场景的转换与平衡。这些乐句乐段,有的放矢,精准发挥了贯通衔接串联的功能效应。全剧中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较为突出,单件乐器与主题动机,相辅相成互为感应,非常精妙地以角色感人物化的音乐,塑造与刻画形象。”陈志音说。

03

中华儿女用爱诠释“明月何曾是两乡”

“侨批,侨批,跨洋过海,生生死死一信牵;侨批,侨批,望眼欲穿,魂归故里的执念。侨批——”

此次在北京的演出,是《侨批》在去年试演、正式首演后,按照专家、观众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打磨后的全新亮相。

在朱曼、樊洁的执棒下,在青年歌唱家吕薇、李扬等国内一流艺术家,以及珠海歌舞团、宁波交响乐团的共同协作下,舞台上,檀香山码头一组组华工的艰难劳作画面,望乡曲唱出侨胞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眷念;香山县平静广阔的海面传来高胡、三弦、笛箫、琵琶奏出的歌谣,广东特有的音调唤醒对乡音的思念与情愫;侨批局里算盘声噼里啪啦,唐有信刚劲浓烈的独唱,与唐夫人郎情妾意的对唱,唱出有信有义的同胞之爱;沿海渔村泥坯房里,开满木棉花的林间小道上,五彩斑斓的茫茫海上梦境中,梁董氏与丈夫、婆婆、女儿深情重唱,唱尽梁家人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苦难不屈的生命力与顽强的抗争精神。

 “我们以一封侨批为核心设置人物、结构全剧,‘侨批’与‘大海’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侨批’是家书,是银信,是连接家乡与远隔万里他乡的纽带,是承诺、信义的象征。一封百人签名的‘侨批’是海外华侨爱的传递,展现了华工的苦难、乡愁与家国情怀,他们的善举、义举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大海是生路,是屏障,是人生难于主宰的命运象征。”导演廖向红说。

精彩的演出感染了线上线下的观众。“非常精彩!台词有诗意,音乐打动人心,导演对整部剧的驾驭非常精彩!”戏剧导演艺术家、教育家、95岁高龄的徐晓钟连用两个“非常精彩”来形容《侨批》的北京演出。

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居其宏认为,《侨批》题材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极具意义与价值。“古人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人到了困难的时候为了生存就容易抛弃人类一些基本的美德,但是我们华侨同胞和唐家湾侨批局、水客,体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君子一诺千金,在最困难的时候,尤其是自己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的时候仍然坚持诚信,这是人性大爱的具体表现。王勇把这种精神组织成了剧中的人物关系,事件进展、场次安排都符合歌剧的表现规律,并表现出了相当感人的一面。”

“这部剧很感人,也很有意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蕴含在一片薄薄的信里,中华儿女用爱诠释了‘明月何曾是两乡’。用一张张零散的小钱汇聚成了‘千里自同风’,侨批纸薄但信义千斤,让人难忘。”观众王女士在演出结束后感触良多。

“原来侨批既是汇票也是家信,涨知识了。”“被‘卖猪仔’的劳工在外流离失所的故事实在是太沉重了。” “忍不住对比,现在我们的珠海发展得越来越‘靓’,有很多外国友人慕名来工作,骄傲!”……网友们的弹幕、留言里充盈着感动与自豪。

04

在不断修改打磨中锻造艺术精品

这部凝结了200余名演职人员心血的歌剧在北京的成功演出,让邹建红欣慰不已。“歌剧是一座城市品位的象征,是一座城市文化艺术高度的象征。一部歌剧从无到有、登上舞台,凝聚了所有主创人员的心血。作为珠海第一部歌剧,我希望在不断修改打磨中,《侨批》能成为可以载入史册的作品。”邹建红说。

虽然是成立不足4年的年轻团队,但“珠海演艺”的品牌已经打响。评论家刘玉琴认为,珠海演艺集团近几年的发展和成绩格外引人注目,声名鹊起,势头强劲。“这说明当地党委、政府对文化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也说明集团有着一支有实力的领头队伍,有战略眼光和坚定的目标追求,尊重艺术规律,有作为、敢担当,所以才能出手不凡。”刘玉琴说。

“珠海演艺集团以全新的团队带来了全新的气象,继推出话剧《龙腾伶仃洋》、民族音乐会《乐从大湾来》《簕杜鹃与金莲花》后,歌剧《侨批》如约而至。我感受到了珠海这座城市的底蕴,也让我佩服珠海演艺集团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现有的艺术高度。”冯双白说。

对于集团今后的发展,邹建红说:“珠海演艺集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珠海深厚的人文艺术基础,优化创作机制、搭建生产平台、加强人才支撑,持续推动舞台精品生产,推出一系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具有珠海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积极展示珠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人文湾区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图片除海报外均为剧照,由珠海演艺集团提供)

2023年4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歌颂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谱写珠海演艺璀璨新篇》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