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厅一角
我国古代根据动物的生活特征,用十二地支配与十二种动物组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这是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时至今日,十二生肖已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肖文化。为了宣传生肖文物和生肖文化独有魅力,自2014年中国文物报社发挥博物馆群体优势、联合全国多家博物馆,已连续九年举办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在全国各地同步展出。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参展文物之多、覆盖地域范围之广、连续举办时间之长令人称赞,已成为文博行业的重要展览品牌,亦是广大群众每年翘首以盼的一大展览盛事。
公元2022年是中国农历虎年。虎年新春,“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如约而至,这也是福建博物院第六次参与该系列展览。本展览于1月21日起在福建博物院13号临时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将持续至4月21日,展期3个月,为社会公众献上一份文物新年贺礼。
甄选馆藏,文物标本与图板环环相扣
本次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由中国文物报社联合福建博物院及全国近50家文博机构,取材数百幅与虎有关的文物艺术品图片精心制作而成。展览分为“虎跃万年——自然界中的虎”“虎踞东方——历史文化中的虎”“虎行天下——民俗中的虎”三大部分,从自然、文化、民俗等方面讲述生肖虎的故事。为了增加展示的多样性,福建博物院对展览大纲内容进行深度解读,积极探索、广泛遴选各个时代、各种质地的展品,涉及标本、陶瓷、寿山石雕、玉器、剪纸等多个类别,通过展品追溯虎的历史,阐述虎的文化,与图片展板环环相扣。
第一部分展示的是自然界中的虎。虎是由古时期食肉类动物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就已相当发达,但是经过第四纪冰河期的大灭绝,只有古猫类中的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目前我国有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四个老虎亚种,惟有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它们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亦称为“中国虎”或“厦门虎”,在野外已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福建博物院是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自然标本、考古标本、历史藏品和艺术品等。利用馆藏优势,本部分主要展出动物标本,包括华南虎生态标本及其骨骼标本,以及老虎的“亲戚”雪豹、金猫、猞猁、荒漠猫、薮猫五种猫科动物。展出的华南虎骨骼标本和生态标本为同一只雄性华南虎,1953年采集于福建仙游。该虎所有脚趾都很大,呈弯曲状,并有长度在8-10㎝以上的可伸缩利爪,这些爪子比脚趾弯曲度还大。爪子平常收在鞘里,只有捕食和防卫时才露在外面。为了丰富展出内容,福建博物院还引入了外来品种远东北亚巨虎仿真标本作为辅助展品,与本土华南虎遥相呼应,让观众能真真切切地看到“百兽之王”老虎雄伟又憨厚的形象。
华南虎生态标本及其骨骼标本
猫科动物们
远东北亚巨虎仿真标本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历史文化中的老虎。第一单元“中华神兽”,在传统文化中,虎是中华神兽,常常与龙并称,形成了龙虎相合的文化符号,如《易经·乾卦》云“云从龙,风从虎”。螭虎便是这个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它是古代传说中的螭兽,《文选·西都赋》注:“螭似虎而鳞。”其首类虎,体形似龙,常用于器物装饰。本单元展品选取清雕双螭虎钮芙蓉扁方章、清雕螭虎钮芙蓉椭形章、清光绪景德镇窑东青螭虎水盂等这些带有螭虎样式的文物。第二单元“虎镇八方”,古代帝王将相利用虎的震慑力来突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本单元展品有清织锦绣虎纹补子,它长23.5cm,宽22cm,是清代四品武官的补子纹样。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绣上不同的飞禽走兽,以表示官职的差别和道德含义。此件补子用于后背,织锦锻上以五色丝线刺绣图案,以金线绣回纹边饰,下方海水江涯,上方绣卍字图案地子,站立一只老虎背向左边红太阳,虎的左右绣竹、兰花等,整体十分生动活泼。第三单元“灵虎纳福”,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渴望自然护佑的心理诉求使虎成为了生活中的吉祥物象之一。本单元展品有宋寿山石雕伏虎、北宋寿山石雕虎、现代九虎穿三环章材。第四单元“虎型入画”,一身王者之气的虎,是历代中国画家追求表现的对象,在不同时期工笔画、写意画、文人画作品中老虎既有凶猛、威严的形象,亦有可爱、呆萌的另一面。本单元展有清汪昉设色虎扇面,扇面直径25cm,款识:“晋铨先生雅正,弟晴川汪昉”,描绘了一只低首夜行的下山虎。
清织锦绣虎纹补子
清汪昉设色虎扇面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民俗生中的老虎。第一单元“虎亦有灵”,虎的霸气和勇猛在人们的内心世界被赋予了神力,成为崇奉的对象之一,希望借助这种图腾来避祸减灾、保佑子孙繁衍。本单元展品有清末民初德化窑伏虎罗汉像。第二单元“祈福辟邪”,民间画虎辟邪,也画虎迎祥。本单元展品有南朝青绿釉虎子、南朝青釉虎子、清白玉走虎盂、现代德化灰色矿石釉虎形瓷镇纸、现代浦城林平翠虎剪纸、现代双虎剪纸。其中南朝青釉虎子,通长28.5cm,高19.00cm,底径21.50cm,口径7.40cm,体施青釉,底露灰胎,器身长圆形,前大后小,四足卧地,形似虎。圆口象征虎嘴,口以上塑以象征性的鼻、眼,口下的叶脉形线条似胡须,背有绳状耳形提梁连接虎尾,是国家一级文物。其用途尚无定论,有溺器说、水器说、酒器说、晒水器等说法。第三单元“虎福童趣”,人们为孩子制作各种虎头帽、虎头鞋、虎头围嘴、虎头玩具,因为他们相信虎能护佑孩子们茁壮成长,趋吉避凶,平安健康。本单元展品有现代闽东畲族虎头帽,它们色彩斑斓、虎虎生气,寄托着对孩子的美好祝福与期待。
南朝青釉虎子
虎头帽
凸显本土,地域特色与生肖异彩纷呈
为了更好地将本次展览与福建本土结合,凸显福建地域特色,福建博物院特别选择了上述展品中的本土华南虎以及极具福建代表性的寿山石雕、德化窑瓷器。
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素有“中华瑰宝”之称,自开采以来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四大国石”之首。寿山石因“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作雕刻材料。南朝时期,人们已经使用寿山石雕刻随葬用的小卧猪。宋元时期,流行使用寿山石俑随葬,包括各种生肖动物佣。明清之际,以寿山石刻制印章之风开始盛行,寿山石成为著名的“图章石”。清代,寿山石雕的各种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东门、西门两大雕刻技艺流派,十二生肖等动物亦是此时的重要题材。此次展出的寿山石雕有北宋寿山石雕虎、宋寿山石雕伏虎、清雕螭虎钮芙蓉椭形章、清雕双螭虎钮芙蓉扁方章。其中北宋寿山石雕虎,通长11厘米,通宽4.7厘米,通高7.50厘米,1974年出土于福州北郊胭脂山宋墓,是国家一级文物。虎呈青色,呈卧式,头右侧双目圆睁,两前爪盘迭。虎身数道双线纹装饰虎毛,尾巴右向前弯曲贴于右后爪边。整体造型流畅,雕刻技法简约,是研究福建本地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北宋寿山石雕虎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窑场之一,以生产白瓷著称,历史上曾与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自唐代开始生产青釉瓷,宋元时期生产青白瓷、白瓷,至明代白瓷生产技术达到高峰,所产“象牙白”瓷器,如脂似玉,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明清时期,德化窑能工巧匠吸收了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充分利用德化窑白瓷胎釉的质感和特点,在瓷塑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在德化窑瓷器中,十二生肖经常可见于各种雕塑造像、像生瓷及堆贴图案中。本次展出的德化窑瓷器如清光绪景德镇窑东青螭虎水盂、清末民初德化窑伏虎罗汉像等都极具文化和艺术价值。
清末民初德化窑伏虎罗汉像
拓展教育,延伸活动与联展珠联璧合
福建博物院以本次展览为平台,推出形式多样的社教推广、互动体验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过一个欢乐吉祥地虎年。
1.“虎虎生福——我是小小策展人”系列教育项目。福建博物院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携手,依托生肖联展,开展“我是小小策展人”教育项目。2021年12月,福建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与自然科学部的工作人员,赴学校为六年段的学生开展了关于文物中的老虎、自然界的老虎、民俗中的老虎、小小策展人攻略等课程。学生们策划实施的“虎”文化小展览,将于2月1日-2月15日(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我院进行展示。
2.“小小讲解员陪你过大年”活动。该活动将于2月1日-2月6日(正月初一至初六)举行,一群小小讲解员,为大家介绍虎的起源、虎的种类以及与虎相关的文物,他们将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虎的故事,让文物沉睡的灵魂苏醒,与大家一起度过这个特别的“虎的新年”。
3.“探秘猫科动物——钥匙扣制作”活动。举办时间:2月3日(正月初三)10:00-11:30,该活动将带领大家一起深入了解猫科动物保护知识,唤起保护动物友善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可以亲手制作一个虎年专属钥匙扣带回家。
4.“揭开标本的秘密——仿真豹的贴毛技艺”活动。举办时间:2月6日(正月初六)10:00-15:00,该活动通过仿真豹的贴毛技艺展示,向公众科普自然标本制作技艺,加深公众对自然标本的认识,现场还有互动环节“迎虎年,看花纹猜动物”。
5.“虎年话福虎、辨虎纹、制虎袋”亲子活动。举办时间:2月6日(正月初六)14:30-16:00,该活动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虎的相关知识,打卡网红动物标本,再亲手制作一个“虎纹环保袋”带回家。
(图片来源于福建博物院 江净沙、王妍)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