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是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竞争的黄金档期。进入今年暑期,在常见的真人秀、竞技类综艺节目之外,文化创新类节目正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潜移默化地为观众打开全新的认知领域和场景世界。
7月15日,北京卫视、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出品文博类探秘文化真人秀节目《博物馆之城》迎来首播。凭借自身的独特性、仪式感、文化性、辨识度,带领观众深度体会了神秘有趣的博物馆世界,重塑了好内容的丈量尺度和互动机制。
近两年,文博类节目正式走入大众视野,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备受赞誉。但不可忽视的是,从节目创新角度来说,当下该品类节目开始陷入模式化和固态化的过度阶段,如何实现自身的新版迭代与显著创新,无疑是摆在内容人面前的一大难题。同时,该节目天然具有一定的门槛性,如何将趣味性和知识性更好的融合,从而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也是需要解决的另一隐性难题。
而以《博物馆之城》等为代表的创新型文博类节目,不仅实现了主题类型和形态展示上的创新落地,还解决了受众门槛局限性难题,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收获他们各自喜欢的内容和表达。
该节目在三大维度上进行了创新与探索。从模式试新上,突破了固化形态,实现了从“器物”向“人”的内涵拓展。以“博物馆”空间为突破口,向观众全面介绍和展示博物馆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相关历史文化内容,并与大众进行了更紧密的联结,同时更实现了知识领域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圈层突破。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复旦大学研究生冯琳等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博物馆探秘团,在每期节目中,都会带领观众深入走进和体会一间博物馆,真正做到沉浸式全方位体验。正如首期节目中,“退休”两年的单霁翔,重回工作岗位,来到闭馆修缮五年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又名万寿寺),从工程部基层员工身份与视角出发,深度体验博物馆相关修葺工作,并带领观众深入浅出地学习到各种知识点和新奇发现。比如说,丹陛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的长方形大石头,是中国帝王的身份象征。另外,节目中还首次展示出清乾隆御笔的《岁朝图》,其中岁朝图是中国宋代皇宫开始兴起的一个绘画题材,一般寓意健康、长寿。同时,还带领观众默默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比如说什么是金箔,它薄如蝉翼、软丝绸缎、色泽纯正、闪耀辉煌,多用于佛像、庙宇等装饰贴金。何谓开片裂纹,则是一种胎釉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
从叙事节奏来说,形成立体化的“三条线索”平行推进。博物馆探秘团三位成员,从不同的岗位切口引领观众走进每一个博物馆,这样也就天然地形成了三条叙事线索,平行时空推进,不仅让节目叙事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让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纬度,真正了解一座博物馆的各个方面。
据了解,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基于此背景,《博物馆之城》的诞生,契合当下背景,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之城》形成了一个良性创新循环。一方面,底蕴深厚的博物馆需要实现向大众进行知识传播的责任;另一方面,《博物馆之城》借助博物馆平台完成了创新转型,实现了内容的新颖落地,并且实现了破圈的传播目的,其中单霁翔作为节目的总顾问,为内容的专业性提供了天然保障。更重要的是,这档节目通过对博物馆全方位的路径介绍,能够快速提升普通受众的审美水准,进而拓展其审美素养的维度。
进一步而言,从北京卫视平台来说,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践行主流卫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积极创作一批语态年轻的文化类节目,形成和构筑自身鲜明的“国潮综艺矩阵”,《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最美中轴线》《书画里的中国》等,各个切口不同、特色明确、品质极佳,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做到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书画、存在于课本上的历史瞬间都“活”了起来。最重要的是,拉近了文博和观众之间的无形距离,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深度体验与参与,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图片由节目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