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近一两年来,在位于陕西省绥德县田庄镇贺家庄村的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内,经常于夜幕降临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游客与当他群众一起,唱起高亢的陕北民歌、扭起欢快的陕北秧歌。
秧歌等陕北民间文化活跃在基地内外
贺家庄村是绥德县西南部沟壑区的一座小村庄,距县城约28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三年多前的这里是闭塞落后的小山村,破旧的窑洞、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随处可见。作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对口帮扶地,三年来,在一届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汗水的见证下,昔日闭塞落后的村庄绽放出自信与活力。截至2020年5月,曾经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贫困人口176人的贺家庄村,其贫困人口仅剩2户2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33%。
红火的日子少不了“亲亲的亲人”
“感谢咱扶贫干部,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在贺家庄村,众多朴实的村民,虽然讲不出不什么溢美之词,但他们用真挚的语调、动情的眼神,肯定着扶贫干部的付出,因为如今愈加红火的日子是之前不敢想像的,大家将扶贫干部视为自家亲亲的亲人。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左一)考察贺家庄村扶贫工作并走进蔬菜大棚。
2019年8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新一届驻村工作队进驻贺家庄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在贺家庄村,并集中1至2周时间,对全村65户贫困户进行了遍访,每到一户都与帮扶对象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细致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来源、子女上学和生活开支等,听取他们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生产生活方面的打算和诉求。通过走访了解,归纳梳理相关问题事项,并与村两委会协商解决。
贫困户贺海军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不但申请了10万元的建设补助资金,成立了山地羊养殖合作社,还帮扶7个贫困户参与进来,每年领取分红。2019年底,山地羊养殖合作社养羊数量初见规模,但销路问题亟待解决。驻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向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要领导汇报,并将山地羊肉作为厅机关消费扶贫定点供应商,同时联系相关爱心企业包销,年度解决贫困户山地羊肉销售30余万元。
贫困户王子德自幼患小儿麻痹,行动不便,其妻子和母亲长期瘫痪在家,生活极为困难。驻村工作队将该户作为重点关注的贫困户对象,经常性走访慰问,在保障其充分享受各类帮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联系县中医医院入户问诊,安排其子在相关爱心企业就业,切实解决生活难题。
疫情期间,绥德县疫情防疫隔离点设在贺家庄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
目前,全村6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部解决。比如在增收方面,2018年至2020年,祥和养鸡配股分红,配股30户贫困户,每人合计分红5000元;陕西果业集团分红,配股23户,每人合计分红5000元。在教育保障方面,全村6至15岁适龄儿童61人,全部在校入学,适龄儿童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在基本医疗方面,全体村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在住房安全方面,全村5户实施了危房改造,住房安全率达100%。在饮水安全方面,群众饮水100%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驻村第一书记李晓岗了解山地苹果种植情况
“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的心里,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驻贺家庄村第一书记李晓岗介绍道,工作队在村委会的显著位置,公布了所有驻村队员的姓名、职务和电话,并且安排工作队员轮流在村委会坐班,倾听并主动了解村民的困难。“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片热心”,让工作队了解到最为真实的村情、民情,与老百姓的心近了,开展工作也更有成效。
受益于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绥德是陕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享有原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歌、秧歌、唢呐、石雕和剪纸之乡五项殊荣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对此,挖掘并利用当地丰厚的文化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形成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贺家庄村的重要选择。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孟祥国在绥德县召开省级脱贫攻坚工作队联席会议时的情景
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榆林市、绥德县政府共同投资1700万元共同建设,于2018年9月在贺家庄村建成开放。如今已举办秧歌、剪纸等多期培训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体近千人,并满足省内外艺术家写生及工作需求。附近村民经过培训成为基地服务人员,并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兴起、沿线村镇的村民一起致富。
“2019年8月以来,文化创作基地承接了全省文化馆评估暨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班、绥德县相关专题培训班等活动。”驻村工作队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还与相关旅行社签订了2020年下半年“千人游榆林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增强基地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据悉,该基地的盈利按比例进行分红,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游客在贺家庄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体验民俗
2019年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所属单位先后投入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建设500万元,文化广场及桥路建设经费30万元、党费专项扶持12万元、文化活动经费6万元,配备了5万元的文化器材设备,3万元的电子阅览设备和公共文化服务一体机,安装农村电影固定放映设备等。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的一位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摘帽不摘帮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让广大村民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夯实发展根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驻村工作队在疫情期间研究复工复产
“今后,我们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宣传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提高知名度,走好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经与抖音、京东、省广电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完成了对接。”李晓岗表示,“贺家庄2020年度特色旅游节”正在策划中,将通过与各大旅行社和文化旅游公司的合作,让贺家庄成为绥德县旅游链条上的重要节点。接下来,还将着力打造一条集游客住宿、餐饮、观光采摘、观赏娱乐、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待项目逐渐成熟后,预计可解决当地百人以上就业,产业收益有望突破200万元。
洋溢着对美好日子的信心和追逐
扶贫、扶智,对于贺家庄村来说,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有信心和干劲的提升。比如,越来越多的村民,如今主动申请贷款,带头搞产业,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据扶贫工作队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全村有5人领取养殖补贴,每人5000元。12人申请贴息贷款,每人5万元。此外,全村的互助资金共有本金63.45万元,目前放款50万元,收回利息3.34万元,放款会员总数57户,其中贫困户19人。
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户
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户
近年来,与工作队一同到来的还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这同样坚定着大伙脚踏实地走出富裕路的信心。去年10月,驻村工作队申请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向广大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发出倡议书,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中。紧接着,陕西省动漫游戏行业协会组织会员来村慰问帮扶,捐赠了1万元爱心超市物品,签订了10万元的山羊收购协议。此外,深圳陕西商会、辽宁陕西商会、陕西省华岳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公司、西安秦拓现代生物公司、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及陕西省图书馆、陕西新华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一大批单位,或采购,或捐助,或合作共建,通过一个个扎实的帮扶举措,展开着真帮实助、你帮我追的山村发展画卷。
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全景图
“不久前,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公示了省级单位2019年度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考核结果,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被评为扶贫工作优秀单位。”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一位负责同志表示,将进一步发挥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优势,广泛协同社会各界之力,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衔接、一体推进,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在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态和公共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的成果中,创造并乐享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记者手记:
幸福是什么,发展又是为了什么?行走在绥德县贺家庄村被沟壑扯拽得忽高忽低的道路上,不禁思考这一问题:是单纯为了GDP的提升,还是复制城市的摩天大楼?
其实,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气质和禀赋,它与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人们共同构成一个生命体。扶贫工作不仅仅是财力和资本的注入,更要致力于这片土地生命的绽放。
一届届来自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扶贫干部,除了将一个个项目立在黄土地上并持续产生效益外,更为重要的是做到了助力当地文脉的延续、文化基因的传承,让这片土地上的综合生命体更为自信和强壮有力。
精准扶贫要求做到帮扶者与受助者间的精准对接,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办法,但却有共通的模式,那就是激活当地及当地群众朝气蓬勃的内生发展动力。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错落的土地上,这个享有丰厚历史文化的村落,正如一位少年洋溢着青春和梦想。他是陕北文化的“后生”,奔跑在愈加富饶的圪梁梁上,头顶是蓝格盈盈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