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山子文集》新闻发布会现场
10月11日,学苑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方勇教授《方山子文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的近40位学术界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对《方山子文集》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
呈现庞大庄学研究体系
发布会由学苑出版社副主编战葆红主持。她回顾了学苑出版社与方勇教授的出版合作历程,已出版了九册修订版《存雅堂遗稿》,“新子学”论集1-3集,新近出版的《浦江文献集成》,共计约286册,还有诸子研究丛刊,目前已经出版了13种。
据介绍,《方山子文集》精装31册由学苑出版社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其内容包括《藏山集》《子藏纪事》《“新子学”构想》《卮言录》《上林集》《存雅堂遗稿斠补》《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庄子十日谈》《庄子书目提要》《庄子学史》《庄学史略》《庄子诠评》《庄子纂要》《庄子今诂》《孟子今诂》《墨子今诂》《荀子今诂》《周汉文钞》《书径掠影》十九种,皆方勇教授手自校雠,前后历时八载,充分体现了其学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
《方山子文集》大致分为《庄子》研究系列、《子藏》系列、“新子学”系列、文化普及系列、地域文化研究系列和杂纂六个系列。《庄子》研究系列包括《庄子诠评》《庄学史略》《庄子学史》《庄子纂要》《庄子书目提要》《庄子十日谈》《庄子今诂》七种,由注解、学史梳理、文献搜集、史料整理、书目提要到文化普及,展现了方教授由约而丰、多层次展开的庞大庄学研究体系,得到学界高度肯定,《庄子学史》更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子藏》系列主要包括《子藏纪事》,是对《子藏》这一巨型文化工程建设过程的编年式史料搜集与整理,有裨于子学爱好者对这一文化盛事的全面了解。“新子学”研究系列主要包括《“新子学”构想》,该书汇编2012年“新子学”构想提出以来相关重要文章和资料,是对“新子学”近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及长远发展的展望。地域文化研究系列主要包括《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存雅堂遗稿斠补》,是对其先祖方凤及以浦江为核心的金华地区地域文化的研究,可与方教授主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浦江文献集成》相互参看。文化普及系列包括《孟子今诂》《墨子今诂》《荀子今诂》三种,这些普及读物的出版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展现了方勇教授对精英文化在更大层面推广的积极努力。杂纂系列包括《藏山集》《巵言录》《上林集》《周汉文钞》《书径掠影》五种,其中《藏山集》为文言体式,《书径掠影》以身影、稿抄、书信、报刊等七项内容展现方勇教授的学术生涯,其他为学术论文、个人杂文、书钞等内容的汇辑。全集内容弘博,层次丰厚,是对方勇教授丰硕的个人学术研究成果及对诸子学事业巨大贡献的一次全面总结。
方勇教授号方山子,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书香之家,宋元以来族中举科第者接踵而起,先祖方凤史称“婺郡文雅之宗”,祖父方本铭私塾授徒终生,以诗书自娱。方勇教授幼承家学,有文章之志,长而弥笃。1983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师从胡适先生弟子魏际昌教授研治先秦文学;1994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师从夏承焘先生弟子吴熊和教授研治宋元文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褚斌杰教授研治先秦文学;1999年始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其以《庄子学史》为代表的庄学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方勇教授于2006年创建“先秦诸子研究中心”,2007年创办《诸子学刊》,2010年启动《子藏》编纂工程,2012年提出“新子学”的宏观学术理念,自2008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十余次诸子学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方教授立志中国文化的当代重构,为推动诸子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诸子学刊》主编、《子藏》总编纂。
发布会上,方勇教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对于学界前辈陆永品、陈鼓应等先生的提携支持,对于出版界、学术界朋友和学生表示感谢。他说,正是有了这些坚实的支持,才有现在的成果。方教授还介绍了自己30多年的学术理路,他的家乡浙江浦江素有小邹鲁之称,作为方干、方凤的后代,宋元时期浦江方氏被称为“浦阳士族之冠”,其文风鼎盛。方勇教授小时就喜欢古文,觉得读书写文章很崇高,他通读了先秦汉魏六朝的文献,之后写下十四万字的笔记。其后读了研究生,开始研究庄子,写作《庄子诠评》《庄子纂要》,博士期间开始研究南宋时期遗民诗人,对于宋元之后的文献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国文化更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由此,才有后来的《庄子学史》。其后从事《子藏》的编纂工作,已经出版了830册,又因为对于理论的革新要求,提出了“新子学”的理论主张,召开了8次“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3册论文集。方教授讲到做学术要有战术上的考虑,也要有战略性的考虑,要懂得同时开展若干题目,要学会立体地看待学术发展。
《方山子文集》涉及六个领域
原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学苑出版社名誉社长、总编辑孟白致辞:“方勇先生在我社出版的图书,包括他亲著以及主持编写的共计超过21种。此次出版的《方山子文集》是方勇教授的研究精华,共涉及到六个领域:《庄子》研究系列,这是方先生下功夫最多的;《子藏》系列;“新子学”研究,还有普及古籍,是给大众讲诸子学说的;地域文化研究;还有杂纂,这是近年方勇先生的感悟和其他文章。方先生是九三学社社员,学苑出版社是九三学社办的,我们和方先生应该说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有共同的理念和追求:爱国,民主,科学。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文脉连绵,中华文化延续到今天靠的就是方勇先生这样几十载潜心研究的学者。我们今后还将一如既往为方勇先生和为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学者服务,实现文脉连绵,传承中华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表示:“方勇教授自1999年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以来,潜心学术,成果丰硕。其专著《庄子学史》曾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方勇教授创建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创办《诸子学刊》学术刊物、启动《子藏》编纂工程、提出‘新子学’的学术理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反响。方勇教授的学术研究三位一体:底层是广博的文献整理,中层是独特的阐释创见,顶层是开放的文化关怀,三者形成了他‘新子学’构想的学术大厦。方勇教授‘新子学’的学术构想,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晚清学人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开始的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延续,是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主体性问题的积极尝试。正是因为拥有像方勇教授这样卓越的学者,才成就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声望。”
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亲为《方山子文集》作序,他在发布会上回忆了与方勇教授相识、相交的过程,对《方山子文集》及方教授对于子学发展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庄子学史》博大精深、厚重宏通,令人震撼;《庄子纂要》汇集历代庄学研究精华,并每每断以己意,于庄学研究贡献殊多;《子藏·庄子卷》汇聚历代庄学文献,收录精而全,是严灵峰先生《无求备斋庄子集成》之后最大的庄学文献集成;《子藏·庄子书目提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历代庄学研究的路标。再加上其他各类普及性的庄学著作,形成了完整的庄子研究系列”;《子藏》“为今后诸子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功德无量”,对于世界的诸子学研究是一个宝藏,世界各大图书馆都应该收藏;“新子学”理念的提出和以“新子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持续召开、《“新子学”论集》的出版“有学术创新与思想变革意义”,“目标并不只是成就个人,而是要为诸子学整体发展提供坚实而富有生机的新力量”;《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等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则展现了方教授浓厚的乡梓情怀和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寻根意识,这也是振兴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工作。陈先生也谈到,要重视古人的智慧怎么和实现结合,要重视文明比较下的诸子研究,诸子研究应该加强思想性。
从右至左:陈鼓应、陆永品、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永品认为《方山子文集》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勇教授学术功底好,加之辛勤耕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取得这样的成绩。陆先生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给方勇教授讲授老庄,方教授的硕士论文《论先秦小说》,三易其稿,最后在日本有很大影响,专门有学者来拜访。其做学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做《庄子诠评》,撰写《庄子学史》,做《子藏》,提倡“新子学”,一发不可收拾,到达学术发展的新高度,是学术界的榜样。陆先生认为,《方山子文集》的出版可以看出方教授“对待学术的一颗赤诚之心”。他梳理了方教授的学术发展轨迹,谓之学以立其诚,《庄子学史》筑其基,《子藏》壮其功,“新子学”伟其业,并概括其治学特点一是重文献,二是通义理,三是境界大,四是有担当,五是有恒心。在学术脉络的发展上,陆先生认为,从胡适、魏际昌到方勇是一条代代相传的学术脉络,胡适先生开现代学术风气之先,魏际昌教授着力于诸子学的文学研究与源流分析,方勇教授注重文献搜集与学史梳理,兼以“新子学”理念为纲领。近百年的学术脉络,展现出三代学人层层推进的诸子学建设理念和发展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双棣教授表示,《方山子文集》的出版,不仅是方勇教授的喜事,也是诸子学界的喜事。当看到文集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震撼,30多巨册,1600多万字,需要多大功夫完成它!其中《庄子纂要》和《庄子学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继承了2000多年的庄学研究,开辟了今后的研究门径,对于庄子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庄子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方教授也重视先秦诸子的普及工作,对于文化传承起很大作用,不亚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子藏》重在继承,为诸子学研究提供了资料,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新子学”重在创新,与时俱进,重视诸子学在新时代的应用,解决时代的问题。所谓“新子学”就是诸子学在新时代的一种运用,如何用诸子的思想去解决现当代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是他“新子学”的一个精神。如果不能用古人的智慧,使得诸子学的思想与时俱进地解决现在的问题,那还是做古董研究,没有和现当代的思想结合起来,对现当代思想能够起到一些启迪或者是开拓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情报中心研究馆员罗琳表示,和方教授认识了好多年了,从《子藏》开始时就了解到,方教授不是一般的读者,他对文献的需求量大,对文献的遴选要求高,对于版本经常讨论,后来成为朋友。近来出版界“藏学”兴起,有“儒藏”、“医藏”等,其中《子藏》是一个标杆,文献出版迅速,质量讲究。我们继续竭诚支持方勇教授的工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孙明君教授将二十世纪庄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方勇教授作为第三阶段的代表之一,其庄学研究成果卓著,《庄子学史》“被学界誉为一部具有路标性的巨著”,《庄子纂要》汇辑历代庄学研究资料,“为后来学庄者节省了半生精力”(引曹础基先生语);《庄子诠评》等“在《庄子》的注释翻译及解读方面嘉惠学林,功不可没”。孙教授说,在学术的操场上,方勇兄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方勇兄对学问非常执著,生活上能够吃苦,他自己也说做学问是非常清苦的生活。一般人努力了一下,有了一定成功就停下来了,但是方勇兄上一座山再上一座山,不会停下来,一直给自己压力,为往圣继绝学这样一种使命让他感到非常感动。
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教授,讲述了与方勇教授的交往,他认为方教授的庄子研究内容丰富,也非常深入。方勇的研究无论是字面上或者是广度,在二十世纪庄子研究应该说用功是最多的,超过了他人,这一点非常了不起。方教授提出的“新子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提法,而且反响也很大。方勇先生“新子学”的著作,他也认真读过,也聊过“新子学”的问题。他相信随着时光的推移,《方山子文集》出版以后,大家会对这个问题更加有深入的了解。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若晖教授表示,方老师的诸子研究包括五个方面,作为基底的当然首先是《子藏》,方老师在编《子藏》的时候对于版本是非常用心的,比如说用道藏本,方先生特意选择白云观的道藏,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方老师的精益求精。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一纵一横,也就是说《庄子纂要》是一个横向的,《子藏》庄子卷收集得很全,但是还不够便利,《庄子纂要》相当于是一个经过改良的集解本,这是纂要做得最好的地方。作为纵的庄子学史,通常的做法是要不然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单纯的注释来对待,另外是哲学系把它作为单独的哲学著作来对待,方老师的《庄子学史》能够维持二者之间的张力和平衡,既能够保证阐发庄子本身意韵,又能讲出自己新的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将来的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第四个方面是提升,“新子学”的提出,不是说它讲出了什么,而恰恰是说表达了整个子学具有一种中国文化的可能性的意义,诸子学的存在,是作为中国文化将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在现时代的一种表现就是方先生的“新子学”,事实上再一次把这个诸子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可能性显现出来。第五个方面是先秦经典的普及方面,对于文明发展的普及性,保持我们文化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当今之世能够在这五个方面具其一,都已经足以傲立于学林了,能够同时有五个方面于一身的恐怕也只有方老师一人了。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于雪棠教授回忆第一次见面,方教授就送书鼓励,非常感动,多次阅读《庄子纂要》《庄子学史》《庄学史略》,对于自己学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一个学者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研究对象和学者本人的性格肯定有某方面的契合,方教授在子学研究方面用力这么多,其中的子学精神,思想创造性,文学表述创造性,都体现出来。方教授在这几方面特别有创造性,达到研究对象和学术概念的高度契合,作为一个后学非常感佩。
当下提倡“新子学”的重大意义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郝雨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解决世界难题的思想库”,这个评价非常非常开阔。我们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不能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智慧做出一些贡献,这是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方勇教授的“子藏”建构宏大,重在继承;“新子学”的倡导直指当下,要寻找一条我们中华文化如何去解决我们当下的一些难题,这些都力图以弘扬中国文化的方式,直面当下的问题。方勇特别提出中华文化的整体传承与传播,要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要还原到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子学传统,溯传统文化之源,铸现代民族之魂。
中国传媒大学中文系刁生虎教授谈到,方教授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其一,文献整理方面,尊重经典原貌为根本,较之严灵峰的丛书有很大提高。文献的整理工作精到,文献内容筛选严格,展现出诸子文献的广博原貌。其二,理论建构方面,真正做到了基础文献和理论提升相结合,其中“新子学”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贡献。“新子学”力图呈现先秦子学完整之貌,对推动多元化整体性学术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新子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传统,追溯原本的思想面貌,力图回归自身的价值体系,打通中西方,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其三,方老师的学术品格,不忘初心,开拓创新,数十年如一日,保持学术激情。方老师胸怀非常宽广,提出“新子学”相关理念,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参与讨论,这都难能可贵。
人民出版社编审孙兴民是方教授的同窗好友,他谈到方教授的特点:第一个是非常勤,没有勤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勤里面包含着苦。他的身体为什么不好,一个是用功太勤,还有营养跟不上,经常弄杯奶放凉了想不起喝。第二个特点是专。专,专注于学术,专注于庄子研究。《庄子学史》开始三卷本,后来还要补充资料系统化,最后增加成了6卷本。《庄子学史》获得了人民出版社的优秀图书奖,又得了上海社会科学一等奖,在这个基础上又得了全国社科学术著作一等奖,非常难得。第三是博,博就是能够在诸子学领域展开,有一个非常开阔的视野和领域。第四是通,通就是思考更为广阔的问题,诸如“新子学”与中华文化重构的命题,就是方教授要进一步去思考的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洪兴教授作为方老师的学生,感触更多。他说,十几年来跟方老师的接触,对于方老师的学术热忱,有切身的体会。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有可能几天之内,或者几个月之内,甚至一两年之内都保持热情,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几十年如一日像方老师这样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记得春节期间给他打电话拜年,他说自己一个人在上海。一个人在家里写学术著作本身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但是方老师能够如此执著和认真,是我们学生和晚辈学习的榜样。其次,方老师对古文功底,对整个的古典学术把握非常有独到的这些方面,包括《庄子学史》《庄子纂要》,包括编纂《子藏》,现在提出“新子学”,这些都是有很深学术功力作为基础。第三,学术的情怀,方老师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来,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文化情怀,以复兴中华文化为自己的使命,这一点现在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此外,方老师提出“新子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物质文明发展非常快速,但是人的心灵方面是需要有一种支撑的。当下提倡“新子学”,提倡庄子的思想,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陈志平教授讲到三个方面。第一,方老师经常说要做一流的题目,要有学术上的野心。2009年启动《子藏》项目,该项目当时计划要收书4000余种,一般人觉得以一己之力完成这样一个项目很困难,事实证明方老师确实做到了。方老师经常跟我们交流时候说要做一流的题目,大题目,所谓大题目一流题目不仅仅是指这个课题的内容和体量大小,更是选题意义大小,一些题目对于文学史、哲学史可能有决定性意义。第二,为什么诸子学可以成为一流的题目,民国以来诸子学研究一直是学界热点,方老师提倡“新子学”,就是立志将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这是对传统学科分类体系的一个大的挑战,非常有意义。第三,方老师刚才已经简介了他的家族渊源和求学历程,生于五十年代末,青年时期又正值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这一代知识分子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更具有忧患意识,他们是文化理想主义者,他们甚至将学术当作启蒙的手段,对子学的现代价值推崇备至,从这个意义上方老师提倡“新子学”,就不仅是这一个学人的这种学术成果,更是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出路苦苦探索的心路历程。
《方山子文集》自出版以来已经引起了学界热烈反响,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孙以昭、复旦大学教授徐志啸、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韩高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刁生虎、上海大学教授郝雨等相继发表书评,从不同角度对该集进行了评述。“山子飘然松鹤姿,潜心庄学古文辞。创新开拓多宏构,希把韶光勤护持。”孙以昭教授此诗正表达了学界对方勇教授已有成绩的充分肯定和再展宏图的殷殷期望。相信《方山子文集》的出版将会有力推动诸子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