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8日,由游江策划、深圳美术馆主办的“生——杨光艺术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该展通过影像、生态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展现了艺术家杨光2000年以来的有关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主题的作品,特别是长达十几年的《新盆景》系列作品,是此次展览生态雕塑作品的亮点。
此次展览是游江所策划的“1+N项目”之一,该项目在深圳美术馆“关注当代、关注本土”的学术方向下,围绕“媒介即艺术”的理念出发,侧重展现当代艺术家在多元审美观下利用多种媒介的多元的创造,通过主题展和系列活动展现当代艺术家的求新就变的艺术态度和成果,该项目是国内最早从公共教育的理念出发策划的艺术项目。
在2022年新一期的活动中,游江策划了“生——杨光作品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杨光的创作成果和风貌。作为深圳本土的雕塑家,杨光亲历了经济特区飞速现代化的过程,目睹了现代化给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利用多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从电子元器件“编织”的水果到神秘的披风隐形人,从“别样的风景”到新盆景系列,杨光的作品一直关注当代雕塑材料的问题,着力进行新雕塑材料可能性的尝试,而在这些材料的肌理之下则是艺术家一直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孙振华表示:这些作品给了人们一个思考的契机,杨光个人的生态观念和情感态度就隐藏在这些作品的背后,面对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盆景”,人们自然会思考作品的意义。杨光在国内是比较自觉地关注生态问题的艺术家之一,他这种主动向园艺领域借用雕塑材料和形式的创作方法,是对当代雕塑的贡献。
策展人游江指出,“回望杨光的一系列作品,虽然运用不同的媒介,形态各异,但是在作品的理念上一直都体现出对时间、对生命过程的思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可以说,他的作品一直围绕着时间、生命、意义、平凡的生活等主题而展开,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不是要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而是要感受创作本身,在这种艺术化的行为中感悟生命的过程。这些作品不是纯粹的形式愉悦,也不是生猛的草根宣言,而是在一种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在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中,体现中国艺术家特有的观照自然的方式。杨光的《新盆景》系列的作品以独特的创造过程和技术手段,将作品的意义和阐释与特定历史现实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观念的、时代的,具有生态关怀的艺术世界。”
据悉,“1+N项目”从2016年开始已经成功地策划了蒯连会、易国栋、薛扬、黄戈、如一、叶文、郭维孪、王志新、彭捷、应麦可等12期的展览,组织了50余场艺术活动。一方面,该项目挖掘和呈现了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从传统到当代,从架上到架下,梳理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当代艺术的创作现状。该项目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以及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的踊跃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是深圳美术馆近年来一直持续策划和组织的艺术项目。馆方希望通过“1+N项目”的持续举办,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和欣赏深圳本土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从而了解深圳的文化艺术特色和发展。此次“生——杨光作品展”将展至2022年5月8日。
艺术家简介
杨光,生于广东潮安,1997年毕业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200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现为深规院·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艺术总监、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作品以雕塑、影像、行为等媒介,探讨人与自然、科技及城市进化等母题。作品入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届中国雕塑大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等展览。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芜湖国际雕塑公园等收藏;作品曾获 “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优秀奖,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青年新锐”奖;获美术报“2013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南方都市报2013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人物”奖等。
部分展出作品
作品说明:选用现场一棵树,利用深灰色的岩石,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的堆摆该树的影子。影子形状是拷贝太阳照射此树一刻的树影。这样,在一天的时间里,两个影子就会有一次相聚一刻的机会。
杨光 《新盆景》系列 树、不锈钢 2008至今
作品说明:打开扫描仪的盖板,让尘埃落在其上。每天扫描一次,持续工作30天。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