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古建艺术宝库、戏曲故乡、关公故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山西作为文化大省,在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努力用好文化‘富矿’等方面大有可为。”在山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山西省政协委员、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演员武凌云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遍览山西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运城古称河东,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关公报国以忠、处世以义、待人以仁、作战以勇,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为关公文化。“关公信俗”,民间信仰关公习俗的统称,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不断扩大关公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从1990年起,运城市连续举办33届的关公文化旅游节。近几年,运城市更是健全灵活务实的交流机制,把关公文化交流不断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拓展。
放眼全省,山西积极推进太行、黄河、长城三大文旅板块建设,精心打造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关圣故里等八大文化品牌,力争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一些部门、机构、企业乘势而上,以多种形式加大对关公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
我国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望全国乃至全球,关公在海外华人世界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世界各地建有关帝庙3万多座。千百年来,关公已从一位历史英雄人物,逐渐演变为“忠义仁勇”的化身。如今,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故事流传。
作为一名晋剧演员,武凌云认为,挖掘关公文化“富矿”、讲好关公故事、创新文旅融合,让传统戏曲借关公形象“走出去”,让戏曲文化和关公文化相辅相成,更好地在海外传播,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之一。
他告诉记者,2018年,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作推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晋剧《关公》,第一次将关公一生全景式地呈现于舞台,通过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等形式,将关公文化宣传到全省各地、沿海发达城市以及香港、马来西亚、法国等地;运城市长年坚持组织一年一度的关公祭祀活动,并于2020年推出原创交响乐《关公颂》,影响巨大;省外一些院团、机构也在关公文化推广方面,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总体来看,晋剧文化和关公文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武凌云坦言,比如,直至今天,晋剧在海外传播仍然依赖政府机构推动,传播形式单一,文化视角也具有局限性。民间各级演出团体、媒体及文化界力量未能在晋剧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因语言不通,加之晋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地方方言让海外民众难以了解晋剧所表达的意思。其次,价值观不同,一些故事的思维方式并不一定能得到海外民众认可。
针对这些问题,他认为,要借关公形象让晋剧在海外大放光彩,还是要立足关公“仁义忠勇信”的品质,继续在凸显人物形象、艺术创新及呈现形式等方面深耕精作。不断挖掘、寻找关公精神与海外民众及华侨华人内心追求的契合点,在用传统戏曲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以情节、语言、思想等树立关公形象,激发更多海外民众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同时,建立多语种翻译体系,有效扩大晋剧受众面。根据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人群和社会阶层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晋剧演出和交流活动。特别是在演出同步字幕翻译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通过设置和备用多种不同译本,以语言的直接性、口语化、方言化等与海外不同区域的审美思维、语言表达风格相一致,最大程度让民众理解,从而引发共鸣。
武凌云建议,山西要邀请或延聘一批对关公文化有一定研究造诣的专家人才,成立关公文化研究机构,专业从事关公文化基础研究工作。要重点围绕关公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意义来展开深度和系统研究,力求使关公人文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同时,要用关公文化来激发内生动力、吸引外地客商。关公资源在山西,关公价值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运作,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发掘其最大价值、发挥其最大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吆喝,主动把关公文化品牌打出去。
此外,他建议要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系列关公题材的文学作品、多剧种作品、电影电视剧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曲艺、书法等艺术门类作品,提倡鼓励创作跨门类跨界别文艺作品以及网络、动漫等时尚类文艺作品,打造关公文化艺术长廊,为人民群众、尤其是省内外客商提供高品质又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
“关公文化的忠义精髓是山西人民对于国家、对于世界所做的一大贡献,作为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它、弘扬它,使其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进一步造福于当代、造福于乡梓、造福于山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武凌云表示。
(本文图片由受访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