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暑期,众多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来到山西博物院参观其“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朱 萌 摄
“我是晋侯鸟尊,来自3000年前的晋国。想了解我的前世今生吗?且听我慢慢道来……”走进山西博物院“且听凤鸣——鸟尊的前世今生”专题展现场,以往充满沧桑、摆在展柜中稍显距离感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化身为肥嘟嘟的漫画版小凤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rap、插画、连环画、广播剧……观展的N种方式让每个走进展厅的人都感到十分新鲜。
晋侯鸟尊,经考证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是三晋历史文化的经典名片,也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今年初开展的“且听凤鸣——鸟尊的前世今生”专题展,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晋国的大门。
“用单个展品填满800平方米的展厅并不容易,所以在决定围绕鸟尊这件重量级文物进行专题展时,项目组一度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作为展览从策划到落地的参与者之一,山西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陈汾霞回忆,筹备之初,不少人认为应该以严谨恢弘、震撼人心的形式去呈现三晋文明的厚度。也有人认为可以关闭部分展厅空间,让展览更为集中。
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但项目组希望可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山西博物院最终决定将展览主要目标观众定位于3年级至9年级学生,同时扩展至更多年轻群体。
策展期间,项目组谨慎地拿捏展览的尺度,既不能过于低幼和卡通化,又要避免过于高冷严肃;既希望观众能愉快地参与其中,又要确保知识输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好在虽然有诸多波折,但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片有趣的、能多重参与体验的、充满自由畅想的展览空间。
山西博物院没有采用常规的文物介绍顺序,而是以田野考古和文物修复工具、资料展示为主,以一组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从1998年晋侯墓地114号墓被盗墓者破坏,到2000年墓葬开始发掘,到套箱至北京大学,再到鸟尊合璧修复,一直讲述到今天鸟尊成为山西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抓住了青少年的注意力。
“我以为自己只是来看一件文物的展示,没想到以鸟尊为视角,让我了解了晋国的历史文化,更看到了20多年来中国文博事业的飞速发展。”观众张清说。
为了增强趣味性,“故国梦重归”单元用类似破案的方式,展现考古学家怎样根据出土文物和痕迹,同时结合文献资料一步步判断出晋侯鸟尊的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百鸟共朝凤”单元则以丰富的文物和资料,着重探讨鸟尊的功能及造型。
这场展览并未局限于介绍鸟尊本身。山西博物院在为观众解读文物内涵的基础上,还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曲沃县晋国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所藏第一代晋侯燮父夫妇墓相关文物及资料在太原集中展出。
陈汾霞说,展览项目组的主创成员不少人都有孩子,很了解这一年龄段小观众对知识的需求和接收方式。于是在展馆中,没有刻板的单向信息输出,而是随处可见“我的主人是晋侯还是晋侯夫人?”“我的原型是哪种鸟?”一类的问答,还有知识翻版、手绘墙、文物拼图等有趣的互动形式。
“我们希望能听到观众的声音和表达。”工作人员表示,在最后的“引吭歌新曲”单元,展览详细介绍了山西博物院围绕晋侯鸟尊所做的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展览、研究等工作,展示了策展和展览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晋侯鸟尊卡通形象征集、文创产品征集、摄影作品征集的优秀作品。“真想穿越回晋国看一看!”“我想要鸟尊的毛绒玩具。”“叔虞的墓在哪里?”在互动板块,青少年们用一张张彩色便利贴书写下自己的希望、困惑、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感兴趣的话题。
陈汾霞说:“在展览筹备过程中,我有幸翻阅到当年M114、M113的考古发掘原始资料。时过境迁,文博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而老一辈考古人的工作热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跨越时空感染着我。”
▲ 在喜马拉雅FM上线的《且听凤鸣》儿童广播剧 山西博物院供图
这个暑假,山西博物院又开启“线上听+线下游”的博物馆新型社教模式,在喜马拉雅FM上线的《且听凤鸣》儿童广播剧,让青少年通过“鸟尊母子”的妙趣对话,了解中国古代凤鸟家族的传奇故事,探索商周青铜礼器的文化密码,感受博物馆里的文明守望。
暑期开启以来,不少孩子因为广播剧而特意来到鸟尊展柜前“打卡”。有家长认为,《且听凤鸣》儿童广播剧像一个语音导览,以此为线索,可以带着孩子开启一场关于鸟尊的主题亲子共游,在玩耍中收获知识。
参与广播剧配音的小演员文慧说:“我们跟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细致地了解了文物故事,配音时,我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尽力表现,希望可以跟小伙伴们分享我的感受与认知。”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进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青铜专题分馆针对三年级至六年级小学生启动了2023暑期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孩子们化身讲解员,以新的视角和身份去了解鸟尊。同时,还开设了《馆长伯伯的公开课》《爱上博物馆》等公开课,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2023年7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西博物院:带给孩子完美的观展体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