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晓华
一根木杖,两根铁签,人偶合一,演绎世间百态。
武汉杖头木偶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是一种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的传统戏剧,基本内容包括木偶表演艺术、木偶制作技艺和配音配唱艺术,其以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夸张写意的表现、随心所欲的创作力以及所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加上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巧夺天工的奇思妙想,为无数老百姓所喜爱。2021年,武汉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76岁的黄晓华,是武汉杖头木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从15岁入行,至今已有60余年,成就卓越。“干了一辈子,从感情上讲,肯定是丢不开的。”心系武汉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晓华说自己仍要发光发热。
创造了“三个第一”
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因为觉得木偶戏“好玩,很有搞头,很有前途”,15岁的黄晓华就此入了行。
从最初的武昌区木偶剧团,到武汉市木偶剧团,再到武汉儿童艺术剧院,及至2005年从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退休。黄晓华在舞台上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创作了大量的武汉杖头木偶戏优秀剧目,如《猪八戒路拾金元宝》《打县官》《聪明的小猪》《口技猎人》《泰山传说》等。
期间,黄晓华演出近万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并带队出访日本等国家及地区,获外宾及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他先后参加了三批学员的教学工作,为武汉木偶事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一生艺术生涯,黄晓华为武汉杖头木偶戏剧创造了“三个第一”:1991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调演,凭借在木偶剧《摸花轿》中的表演荣获“表演一等奖”;创排了武汉第一部原创大型木偶神话剧《泰山传说》;带领剧团83届学员演出《泰山传说》上百场,荣获武汉市第一个“百场演出奖”。
带着木偶进校园
2005年退休之后,黄晓华和几位退休的老同事一同建立了湖北首家民营木偶剧团——武汉小金娃木偶剧团,带着木偶进校园,为孩子们服务。
“退休之后,我们不缺吃不缺喝,关键还是有情感寄托的问题,希望把木偶的事业做好,把这项非遗保护传承好。”黄晓华说,武汉小金娃木偶剧团曾走到北京、天津、石家庄、扬州,以及湖北省内的仙桃、孝感、荆州、宜昌、黄石等地的小学和幼儿园演出,深受孩子们喜爱。
随着最初的一批老同志年龄增长,慢慢地也演不动了,武汉小金娃木偶剧团也就交给了年轻人。然而,黄晓华带着木偶进校园的脚步却不曾停歇。
从2015年开始,黄晓华受邀在武汉辅仁小学等学校为孩子们上木偶课。
“右手高举伸直,左手端平稳住,两脚八字步,收腹挺胸,眼睛看木偶后脑勺,秧歌步,准备,走。”那两年,每周一和周四下午,黄晓华都会准时来到汉口辅仁小学,给该校“匹诺曹”木偶剧团的孩子们上课。
孩子们对于木偶的热爱超出了黄晓华的想象,每周两节课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黄晓华始终记得有个小朋友对他说:“虽然有点累,但学到很多木偶的知识,看到木偶在自己手中摇头、伸手感觉很可爱,每次上课都很开心。”
“木偶能在孩子中传播与传承,有种说不出的感动。”黄晓华满是感概。
努力做好“传帮带”
作为一名退休的老演员,黄晓华十分关心武汉杖头木偶戏的发展,经常参加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业务研讨会和表演技巧培训等活动,帮助青年演员提高操纵表演水平。为了培养青年演员,让他们有更多的艺术社会实践机会,黄晓华还建议让青年演员去武汉辅仁小学,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木偶表演技能。
就在去年,黄晓华收两名青年演员为徒,扩大武汉杖头木偶戏的传承队伍。
近年来,武汉杖头木偶戏的精品剧目,屡屡在全国获奖。2019年8月,在第五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木偶戏《少年孔丘》斩获包括最佳剧目奖在内的5项大奖。去年,武汉杖头木偶戏更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让黄晓华欣喜之余,更有期待。“武汉杖头木偶戏重返了全国木偶皮影行业的第一方阵,更要成为领军者。”他说,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搞好“传帮带”,把武汉杖头木偶戏这项非遗保护好、传承好。
(图片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