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 |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文化馆:艺术预制课精准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2023-06-30 17:48:21 来源: 文旅中国

“光明区文化馆推出的艺术预制课时间任意选、课程随便挑,关键还全部免费。我最近连上了几堂国画课,体验感非常好。”家住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西田社区的退休老人李秉良说。

为了让大家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4月,深圳市光明区文化馆创新推出艺术预制课,搭建线上线下预约平台,让市民群众根据时间安排以及爱好需求,选择“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预约特定艺术培训课程。该项目是光明区文化馆不断提升全民艺术普及成效的创新之举,是其推动公共文化建设从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式发展,更是光明区贯彻“让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的生动实践,树立起了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光明区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核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持文化兴区、文化强区,大力推动文化设施高质量建设、开展多种文体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国际科学城魅力凸显。在此基础上,光明区文化馆将文化事业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深耕全民艺术普及的精确度和个性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建设的温度,为光明加快建设具有科学魅力、创新气质、历史底蕴、国际风范的深圳北部文化高地注入一束人文之光。

光明区文化馆俯瞰图 张财权摄

厚植沃土

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奠定根基

新春民族音乐会 彭斐摄

2023年,光明区文化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筋健骨”。光明区文化馆依托已建成的“1个区总馆+7个分馆+31个社区服务点+58个联盟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撬动各级总分馆服务点区域特色,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文化阵地共建共享的良好态势。2023年上半年,光明区文化馆依托总分馆服务体系,精准配送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企业、商圈、社区、公园超200场。

“文化+”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朋友圈”。光明区文化馆创新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消费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将展览、音乐会、文创集市等注入商圈、景区,有效促进公共文化年轻态发展,进一步拓展服务面。4月27日、28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期间,光明区文化馆结合光明万达商圈开展的露天电影、露营等活动,举办了“艺路同行”弦乐、民族音乐会2场活动,向商圈植入文化元素,丰富“夜经济”业态,为光明科学城增姿添彩。

群众文艺团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现有文化义工2048名,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共451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304小时、受众6万余人次……这些数字是光明区文化馆2023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亮眼成绩。此外,光明区文化馆持续加强青藤画社、永和书社、青年摄影等馆办队伍建设,联合分馆、联盟馆齐力培植光明老年体育协会广场舞队伍、上村醒狮队等11支基层文艺队伍,不断积淀基层文艺原生力量,为辖区文化事业注入活水源泉。

“掌上文化馆”让文化随时可享。光明区文化馆不断完善光明区文化馆官网、光明区文化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服务,打造“i深圳”“深圳文化馆云”等智慧化平台,提供信息发布、艺术赏析、场地预约、活动报名、活动点单等11种类型的数字服务,累计服务120万人次。同时,在辖区人流密集的场所配备K歌亭、朗读亭、数字化阅览设备、书法体验机、照片打印机等数字设备,丰富文化空间服务内容和体验形式,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供给机制。

群众文艺精品创作讴歌时代。原创少儿舞蹈作品《白鸽》荣获2022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舞蹈类金奖,原创舞蹈《1980南下》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群文作品评选舞蹈类金奖,原创歌曲《是你让我超越了自己》荣获2022年度深圳市群文作品评选音乐类金奖……2023年,光明区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一批批有温度、有力量、有筋骨的作品紧随时代脉搏、传达人民心声。

播下良种

全民艺术普及激活美育生命力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全民艺术普及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明区文化馆高标准打造了系列品牌活动,不断充实全民艺术普及的内容,拓宽并提升全民艺术普及的覆盖面和通达性,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具审美品味。

2023年以来,光明区文化馆精心策划了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营造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处处可享受的浓厚文化氛围。春节期间,大批融合传统文化和潮流元素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精彩纷呈,“赏年画·过大年”美术作品展、新春民族音乐会、义写春联、醒狮麒麟巡演、元宵民俗文化庙会等活动的精彩剪影还历历在目;“五一”期间,第八届小草音乐节火热来袭,由Lengend Hill乐团、光明文艺人才、翻身乐队带来三场集时尚、潮流、浪漫、文艺的音乐会热闹非凡……

“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 梁湲媛摄

“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遍撒艺术之种,让大家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静享艺术熏陶;“光明杯”全国手机摄影大展活动,呈现了光明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光明剧荟”汇聚了国内外优质的舞台剧作品;“非遗在社区”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赋能当下美好生活;“美育童心”孕育的不仅是少年儿童对艺术的追求,更孕育着光明区的灿烂明天……

10余项经典文化品牌打通了全民艺术普及的多种路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该项目创办于2012年,每年面向辖区市民群众征集课程意愿,根据2岁至65周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常态化开设受众广、民意高的歌舞书画、器乐等30余项课程,并于每年学期末举办作品展览、舞台汇演培训成果汇报等活动。

十余年风雨兼程,十余年繁花相伴。2023年度“乐享艺术生活”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如期启动,第一期开设音乐、舞蹈、书画、摄影等8种类别的艺术课程,招生约820人,学员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对艺术课程的开展形式、服务内容等连连称赞。

孕育新苗

艺术预制课破土而出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场馆运营效能逐渐提升、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再创新高、公益文化惠民活动如火如荼……公共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成就浸润了光明区156.1平方千米的文化沃土;不断延展的全民艺术普及面、日益多元的全民艺术普及路径、内涵不断升级的普及内容……欣欣向荣的全民艺术普及,激活了全区100多万名常住人口对多元文化艺术的渴望。

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之上,在群众千呼万唤的文化渴求中,光明区文化馆艺术预制课应运而生。

艺术预制课书法课 梁湲媛摄

文化馆汇聚了多种文化艺术类型的师资力量,搭建了畅通便捷的课程管理平台,市民通过公众号、官网、电话三种方式可预约艺术课程,可选择“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预定课程内容。目前,课程涵盖国画书法、古典舞、民族舞、摄影、素描、油画、声乐等艺术种类,内容丰富;每周一至周日均安排有课程,时间自由;6岁至75岁的群众皆可报名,每人每周可以报名3项课程,覆盖范围广泛。

艺术预制课在“乐享艺术生活”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有何不同?光明区文化馆相关业务负责人赖远美解释:“‘乐享艺术生活’是系统性的艺术培训,大家只能按照老师设定好的课程安排学习;艺术预制课是从大家自身需求出发,专门为那些想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但上课时间和频率不确定的群众设置。”

赖远美介绍,艺术预制课重在“准”,没有艺术基础的学员可以先预约几门课程,体验之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进行长期、深度学习,这样可以准确对接需求,引导广大群众走进艺术之门;艺术预制课重在“精”,培训老师会做好学员培训记录,然后根据每位学员的上课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和获得感;艺术预制课重在“实”,通过课前试课让群众对做好学习准备,通过课后辅导补充让艺术普及更有实效。

“光明区文化馆在‘乐享艺术生活’的基础上创新推出艺术预制课,这是做大做强艺术普及品牌、让艺术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生活更具审美品味、让文化馆成为美育课堂的创新举措。”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原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如此评价,艺术预制课聚焦新时期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机制创新,有效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提升了文化馆服务丰富度、艺术普及高质量程度、服务供需均衡化程度,达到了艺术预制课的特色化、多元化、品质化、专业化、精准化。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光明区文化馆艺术预制课创新艺术普及的方法,有很强的精准性、互动性和丰富性,符合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该项目的突出特点,一是更好地实现了艺术普及的供需精准对接,推动艺术普及从传统的集中式服务转向精准式个性化特色服务;二是互动服务,能自由灵活地实现艺术普及的目的。

艺术预制课培训老师陈彩燕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一观点。陈彩燕负责艺术预制课的声乐、合唱课程培训,提及艺术预制课与其他公益类培训最大的不同,她认为是针对性更强。以往的课程是老师提前准备好教授哪首曲子,艺术预制课则是由学员指定自己喜欢的曲子,老师再根据学员的乐理基础、声音特色等进行教学,并逐一解决每个学员遇到的不同问题。

“艺术预制课刚推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追捧。学员每周设定闹钟准时开抢,还有的学员下班之后还要从其他区搭乘近2个小时的地铁过来上课。就冲这份热情,我都应该铆足了劲上好这门课。”陈彩燕说。

春种秋收

不断充实人民群众多元文化生活

光明区文化馆艺术预制课在春天悄然生根发芽,在夏季随着万物蓬勃生长。

自今年4月启动至今,艺术预制课已开展400余次,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渐扩大,艺术普及的直达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艺术预制课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参与学员也随着项目一起成长、收获。

作为光明区文化馆“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合唱班的成员,陈运想热爱唱歌、热爱团队,常常一个人在家里苦练唱歌,但苦于没有专业指导,常常是伤了嗓子也没把歌曲唱好。“我就是想要进步一点,所以每周都很积极地参加艺术预制课。一开始我完全不懂声道要打通、腹部要用力、腔体要共鸣,经过老师手把手指导,牵着我的手带我感受声带的发声感觉,我现在已经掌握了一些唱歌的基本技巧,每次合唱团集体练习的时候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了。”陈运想说。

童年是光明区文化馆的“老粉”,从2016年开始便经常参与文化馆的各类公益文化培训,相继学习过国画、工笔画、素描等,日渐培养起对画画的浓厚兴趣,但是一直缺乏系统的训练。本次艺术预制课的开设,为童年架起了通往专业绘画领域的一个阶梯。她说:“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基础进行专业辅导,让我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让我的生活如绘画般越来越多彩。”

艺术预制课绘画课 梁湲媛摄

从零基础到学有所成,不仅是学员的收获,更是培训老师的骄傲。素描、油画、少儿美术培训老师张叶杰介绍,自己班上的大多数学员并不以绘画为生,只是有着对艺术的一腔热爱。他说:“我班上有一名学员在工厂食堂做保洁。自开课以来,她每周每节课都坚持来上。从最初的零基础,到现在她的画作已经参加了不少本地画展,这让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感。”

“光明区文化馆推出艺术预制课项目,体现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服务意识和责任感。”黄士芳说。他建议,艺术预制课的提质优化要根据光明区人口特点和市民需求,进一步丰富艺术预制课的可选择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特别是要通过深度调查研究,关注网络社群的艺术普及需求,精准对接需求。另外,要把握好艺术普及的基本与非基本、公益与市场、大众与小众三组关系。

“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公共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光明区文化馆艺术预制课的推行,丰富了深圳市全民艺术普及的内容、提升了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杜佐祥也给予较高评价。对于下一步如何有效提升该项目的艺术普及实践价值,他建议从课程内容、实现路径与方式、数智赋能艺术培训等方面作深度探索。一要优化服务内容和品质,彰显光明特色。可将创作辅导、非遗特色和艺术沙龙等融入其中,增强课程实用性。二要创新服务形式,将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形态融入艺术服务之中,提高课程吸引力。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行业标准,明确准入条件,健全评价机制,提升审美品味和服务水平。

在指尖轻松预定专属自己的文化艺术课程,在课上沉浸式享受高品质的艺术辅导,在课后以一项钟爱的艺术技能叩开多彩的人生之门,光明区文化馆艺术预制课打通的不仅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创新之路,更是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通向灿烂人生的坦途大道。艺术预制课使辖区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尽情享受文化生活,充分激发文化热情,全面增强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光明力量”。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