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丨高峰对话思想碰撞、八大开馆展荟萃经典——深圳美术馆(新馆)打造一流城市文化地标

2023-11-08 13:10:18 来源: 文旅中国

11月6日,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八大开馆展于11月7日起对公众开放(其中七大展览已开放,一个展览将于2024年1月推出)。作为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中首个开工建设、首个完工的项目,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意义非凡,体现了深圳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对文化元素的高度重视,是深圳推动国际一流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完善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跨越一步,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深圳经验”。

地标崛起 彰显一流城市文化地标魅力

来到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腾龙路的深圳美术馆(新馆),仿佛进入一座美学殿堂,宽敞高挑的展厅、悬挑结构的半室外雕塑展场、仿自然光的照明、独具特色的参观动线……一切元素都令人惊艳。这里地处深圳市地理几何中心,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发展中轴,先天的地理优势使得这座美术馆天然拥有南联北拓的辐射能力,肩负着进一步推动深圳成为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使命。

11月6日上午的开馆仪式,吸引了来自中、法、韩、泰等多国的文化机构、艺术精英、科技代表,其中包括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韩国釜山市立美术馆、诺曼底绘画收藏协会、多维尔方济各会博物馆、曼谷双年展主委会、奥普莱奖、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文化机构和组织的代表,还有来自全国美术界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企业界代表齐聚鹏城,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曾相莱主持开馆仪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本次开馆展总策展人范迪安指出,深圳美术馆(新馆)建成开放是新时代全国美术馆建设又一重要成果,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崭新标志。他说:“在这次开馆系列展览中,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创新成为一个突出亮点。深圳是中国科技产业的中心,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地,这两者的结合将为深圳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奥普莱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米歇尔·罗宾表示,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以及首展搭建了中法两国交流的新桥梁,实现了艺术、科技和文化之间的融合。对于法国和法国艺术家来说,能够和中国创建联系,在这样一个对艺术和新技术持开放态度的国度、在两国之间创建非常牢固的艺术联系,对巩固中法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推动新一轮激动人心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杨树对深圳美术馆(新馆)未来的发展满怀期待。他认为,作为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中首个完工的项目,深圳美术馆(新馆)在硬件的提升、配套服务的完善,以及展厅环境优化等方面成效卓著。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美术馆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承载着人民对最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在建设大湾区城市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和深圳故事的进程中,更应勇立潮头、先行示范。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华表示,深圳美术馆(新馆)将充分发挥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世界艺术的重要作用,打造集湾区艺术展示和交流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中国美术研究基地、艺术与科技融合高地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大型综合型美术馆。借着开馆的契机,美术馆将和与会嘉宾加强交流与互动,探索更多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共谋文化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携手为共促人类文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始建于1976年的深圳展览馆出发,到1987年化身为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文创产业于一体的深圳美术馆,再到2018年深圳美术馆(新馆)被纳入《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到如今正式开馆运行,深圳美术馆(新馆)必将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向着打造国际一流城市文化地标扬帆起航!

科技赋能 打造遥遥领先的美术馆学术品牌

崭新的深圳美术馆(新馆)不仅立志成为一座典型的文化地标,更致力于打造一座大型“文化孵化器”,孕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开馆当天下午,深圳美术馆(新馆)举行了“美美与共”艺术科技雅集暨第十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艺术与科技话题展开多维探讨,为深圳打造美术馆学术品牌建言献策。论坛由深圳美术馆特聘专家、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晨主持。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中元介绍,深圳美术馆论坛自2003年设立以来,至今已举办10届,在业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知名学术品牌。作为中国的科创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龙头,深圳始终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其成果与发展前景也令世界瞩目。深圳美术馆也将以“艺术+科技”为支点,发挥深圳城市的高科技优势,力争成为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高地。

随后,法国奥普莱奖与深圳美术馆签署合作备忘录。这是奥普莱奖在亚洲的首次落地。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科技奖项之一,奥普莱奖展览在深圳展出,将为深圳打造艺术科技新高地提供重要的支撑。借助这个平台,不仅能把国外的科技艺术带到中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科技艺术家通过这个平台走向欧洲、走向世界。

在主旨发言环节,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英特尔中国首席营销官吕冬、腾讯IEG内容生态部CDD虚拟制作总监李海峰、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赵燕、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依次带来题为《数字时代美术馆的运营和艺术创作》《AI时代,科技赋能创意与创新》《虚拟制作—连接虚拟与现实的先锋通道》《“科艺”与共,融合创新》《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与产业创新》的主旨分享。

#陈湘波 >>
#吕冬 >>
#李海峰 >>
#赵燕 >>
#宋洋洋 >>

“为什么达芬奇既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美术家?”“是‘科技+艺术’还是‘艺术+科技’?”“AIGC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当天下午,深圳美术馆(新馆)举行了两场高峰对话,分别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主持。曼谷双年展主委会主席阿披南·珀西亚那达,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多维尔方济各会博物馆馆长安妮·玛黛-瓦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澳门大学讲席教授、艺术与设计系主任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2008年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王敏,法国艺术家莫里斯·贝纳永,凤凰艺术总编辑、副总裁肖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期刊中心主任孙墨笛等展开思想交锋。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第一个字母是‘A’,是Artificial,意味着如果离开了人工,智能也没有意义。我们一直以为AI是个理科生,其实AI是个文科生,他的核心是基于语义理解,他是先学了语文,再去学其他的。”王晨认为,在当前社会中AIGC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进步的科技也催生新形态的艺术,而艺术也反过来带给遭遇瓶颈的科学研究以新的思维方式。两者不仅仅相互借用、而且相互构建。

李军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比喻为夫妇的日常,既有美美与共、携手前进,也有摩擦和冲突。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催生了一个大变革,它首先打破了传统的婚姻模式,以一种崭新的组合方式,带来新的可能性、新的契机。当大众在欢呼科学技术、艺术的联姻的时候,我们也应当考虑科技作为一股强势力量加入,艺术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益,这是当今的科学家、艺术家应当重视的极具挑战的问题。

王敏提出思考,如果科技和艺术是夫妇关系,那么这个婚姻的受益方是谁?他们孕育的下一代儿子和女儿又是什么样?这个问题回答的是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方式、产出结果,不论是是商业产品还是文化IP,最终能够离开艺术殿堂、真正影响大众生活、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工艺性产出,都是“科技+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现场各种新鲜有趣、先锋前卫的观点层出不穷,为深圳推动科技艺术融合发展注入智慧之源。

文以兴城 展现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的城市活力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深圳美术馆(新馆)将紧紧围绕这一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系列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服务城市文化建设,涵养城市品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立足本业,提升美术馆美育能力。深圳美术馆(新馆)由KSP尤根·恩格尔建筑事务所与筑博设计事务所共同设计,设置有艺术展厅18个,配备典藏画库、学术报告厅、艺术图书室、公教活动空间等多功能配套服务空间,功能设置、设备配置、建筑装饰等标准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可同时举办藏品陈列展、大型专题展等不同类型展览。

多元融合,打造高品质城市会客厅。场馆内的配备有艺术图书馆、艺术书店、艺术衍生品店、志愿者服务空间、餐饮配套、特殊人群服务场所等多元业态,将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放松好去处,拉近艺术与公众距离,吸引市民群众参观打卡,让美术馆成为对内凝聚文化动能、对外促进文化交流的城市会客厅。

以人文本,举办系列精品文化活动。9月28日新馆开放试运行以来,推出了“在地与多元”版块三个本土系列展览,在每天的开放时间内,每个小时均有一场观众可免费参与的导览服务。“审美的日常”的讲座、3场策展人导览、1场针对美术馆新馆建筑设计的“光影之美”摄影工作坊以及1场中秋之夜“宋代点茶”美术馆之夜,合计6场公教活动受到观众热捧。

“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作品之一:陈宗浩 福田中心区 1998-2004-2018-2020

“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作品《积聚-寻找去处》

立桅扬帆,开馆展荟萃经典与先锋。深圳美术馆(新馆)即日起将推出八大开馆展览,集中呈现跨越古今中外的近千件经典艺术作品。开馆展分为“在地与多元”、“跨越与对话”两个部分,包含专题展、名家邀请展、自主策划品牌展等8个展览与1个国际论坛活动。“在地与多元”部分包含“欣欣生意——深圳美术馆馆藏精品及文献特展”、“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回望·先行——深圳美术45年专题陈列展”、“墨韵华光——从岭南画派到大湾区当代水墨展”(将于2024年1月9日推出)、“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五个展览,厘清“深圳从哪里来”的问题,挖掘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发展的共鸣点;“跨越与对话”部分,将通过“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互生景观——艺术科技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美美与共”艺术科技雅集暨第十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等内容,解答“深圳到哪里去”的问题,探索如何在新时期面基于自身文化特性进行探索和创作。

“回望·先行——深圳美术45年专题陈列展”作品之一:潘喜良《深圳速度》2010年 中国画

“互生景观——艺术科技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作品《思想博物馆》

“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展区一角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座彰显城市品格、饱含着万众期待的文化地标在南海之滨傲然挺立,一颗孕育着文化精品、象征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新星闪耀鹏城,深圳美术馆(新馆)带来的美学品格和先锋文化必将浸润于城市筋骨、融通在漫漫征途……

供图:深圳美术馆(新馆)

责编: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