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 | 打开福建的”福”,回答幸福

2022-08-03 21:30:27 来源: 文旅中国

幸福是什么?从闽越先民垦荒拓土,千百年来八闽人民对幸福的探寻从未停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梦的核心目标。

10年来,为八闽人民谋幸福,让福建客人享幸福,成为福建文旅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在八闽大地悠久深厚、多元璀璨的文化土壤里,多姿多彩、积淀丰盈的福文化,正在每个寻常人家的诗与远方中,化身一份份神奇的幸福秘诀:打开福建的“福”,以文旅的方式,回答幸福。

越有福,越自信——充盈“福文化”的聚宝盆

7月16日晚,幸福洋溢在晋江戏剧中心数百名孩子的脸上,神奇的美猴王在细丝线牵动下腾云驾雾、斩妖除魔。提线木偶戏《火焰山》让孩子们着迷。

“10年前的夏天,我跨入梦寐以求的泉州木偶剧团的大门。”回首10年艺术之路,幸福流淌在舞台上扮演铁扇公主的演员蔡思雅的眼中。她和同批进团的17位“90后”青年演员已成长为传承人计划的中坚力量。这一切得益于同为十年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公约优秀实践名册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福建成为我国迄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共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这是福建非遗保护与传承利用久久为功、砥砺创新的生动写照。

7月16日,提线木偶戏《火焰山》在晋江戏剧中心演出现场 泉州木偶剧团供图

让非遗回归生活,在吃穿住行中激发内生动力,是福建非遗活化传承一以贯之的做法。

2022年“中国旅游日”期间,一则“来福建、享福味”短视频一夜爆红,沙县小吃水晶烧麦、状元饼,佛跳墙、鼓浪屿馅饼……创意呈现八闽美食盛宴。

一条广告片让普通人纷纷刷圈,不只因创意,更因其传递了福建人满满的文化自豪感。2021年,闽菜、闽茶等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13项“福建文化标识”从各地近200个文化标识中遴选,其中非遗项目较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福建非遗的活化传承。10年间,福建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32个、国家级传承人55人、省级非遗项目356个、省级传承人406人。目前,福建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5项,省级非遗项目705项,国家级传承人143名,省级传承人917名,市、县级非遗名录3000多项,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见人见物见生活,福建率先推行整体性保护,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相继设立,并推动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福州市软木画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脱胎漆器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寿山石雕刻技艺保护规定》等纷纷出台,强化立法保护。

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等福建非遗扶贫工坊设立后,加入阿里巴巴、美团等电商平台,助力脱贫攻坚,让农民以非遗致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苏忠明介绍,下一步还将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旅游结合,推动非遗生产性转化,有效衔接助推乡村振兴。

丰富的非遗资源在活化传承利用中走进千家万户,盛满福文化的聚宝盆“活态传承,立法保护,创新利用,让生活中的非遗随处可遇,让福建人民更有福、更自信。”苏忠明说。

珍惜人居遗产相融共生之福

近日出版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中,《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和文脉》等篇目,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组织、亲自推动保护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遗址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动人故事。10年来,福建文旅文物部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卓有成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届鼓浪屿音乐节现场 鼓浪屿管委会供图 

7月15日至24日,火热的第三届鼓浪屿音乐节吸引众多游客奔赴音乐之岛。从2012年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到今年申遗成功5周年,鼓浪屿走过了最为关键的十年。

音乐节除再度呈现鼓浪屿的活力外,令外界津津乐道的是,火爆的音乐节与文明观演相得益彰,活动结束后现场港仔后沙滩干净美丽,游人如织的大街小巷整洁一新。游客与原住民和谐相处,呈现人居遗产相融共生之福。

从福建土楼、“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到去年成功申遗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福建5个世界遗产多为人居型遗产。以共建共享为主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原住民参与开发,整改旅游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最大化保持遗产原真性文化特征。“平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村民生活,游客享福,当地人得福。”中国民居建筑大师黄汉民说。

福建各地不断完善文化遗产法治化保障机制,出台《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革命文物立法保护日益完善,《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相继出台,《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草案)》也于今年5月提交审议。此外,还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等,推动司法保护历史文脉。

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交出了10年优秀成绩单。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2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2处。三明万寿岩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泉州永春苦寨坑窑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福式生活”,文旅制造

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年来,福建紧紧围绕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文旅要素,创新文化艺术供给方式,提升文旅产品质量,八闽群众乐享文旅成果,“福式生活”蔚然成风。

7月31日晚,数百名群众在宁德市艺术馆免费观看美轮美奂的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这个改编自33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指导、推动创作的音乐电视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的文艺精品,曾在2021年以交响音乐会《山海的交响》亮相国家大剧院。

7月31日晚,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惠民演出现场

7月至12月,宁德群众将在身边的公园、广场、社区等与50场《山海的交响》不期而遇。这份幸福源起10年前启动的福建国有院团文化惠民政策和“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工程催生的闽东之光·文化惠民演出。

10年文化惠民工程让福建群众享受了实实在在的文化之福。“百姓大舞台”“春燕行动——福建乡村音乐会”“读中华经典.颂时代华章”诵读活动、福建音乐舞蹈节等众多文化惠民品牌,让群众乐在其中,福气满满。

福建还不断创新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提供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最大化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7月31日,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福建展厅,惊艳的唐卡漆画《指小路尊者》《天路》等引人注目。

唐卡漆画源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04年创办以来受益人数超过1800多万人次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该工程从2016年起聚焦精准扶贫,启动“农民漆画创新工程”,于2018年创新推出全新艺术形态“唐卡漆画”。仁青郎加于2018年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上,经辅导创作了首幅唐卡漆画作品《指小路尊者》。

7月31日,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福建展厅,现场展示唐卡漆画

2020年“闽昌唐卡漆画小组团式援藏项目”启动后,西藏成立了嘎玛乡、类乌齐、察雅等多个唐卡漆画工作室,吸引了两三百名各西藏画派画师参与,前景看好。

福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厦门、三明、福州、泉州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福建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96家、文化馆97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22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000多家,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有序推进错时延时开放,2022年福州、厦门60家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试点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与此同时,得益于品牌凸显、活力迸发的文化创作生产运营机制持续构建,创作环境不断优化,创作生态持续改善,创作活力高效激发,10年来福建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八闽百姓尽享有福艺术大餐。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文艺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展演展示平台不断拓展,财政投入持续增加。相继出台了《关于传承和弘扬福建戏曲的若干意见》《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等,进一步完善文艺扶持、投入保障、评价激励、人才培养等机制;10年中150多台舞台艺术剧目参加3届福建艺术节,涌现出舞剧《丝海梦寻》、闽剧《生命》、莆仙戏《踏伞行》等优秀舞台艺术精品;福建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艺术精品创作常态化资金7500万元左右,各地市也持续加大文艺资金投入力度,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强劲的财政保障,福建省新创剧目年均数量达到100部左右。

2016年,福建创立汇聚艺术家、文史专家、艺术主创等参与集思广益的文艺精品创作“火花茶会”创新机制,搭建精品创作的顶层策划平台、新剧目论证平台、思想碰撞平台、精品打磨平台、人才培养平台。6年来“火花茶会”共举办116期,经其打造的舞台艺术作品共获得国家级奖项和项目资助30多次。此外,还实施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化管理,创建文艺精品创作推进会机制,加强重点舞台艺术创作选题规划,实行年度创作重点剧目“挂图作业”等。

十年耕耘,福建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高甲戏《大稻埕》、闽剧《生命》获第十四、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福建戏剧实现了该奖项的六届蝉联。闽剧《双蝶扇》、芗剧《谷文昌》、闽剧《生命》、莆仙戏《踏伞行》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7至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入选次数和剧目数为全国最多。

福文化,打开清新福建交流窗口

今年元宵节,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与加拿大福建社团联合总会联办“元宵闽剧晚会”“虾油味”的乡音向世界传递福文化。2012年以来,该院共31次赴法国等地交流演出。

闽剧、南音、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等许多福文化珍宝,早已享誉世界,成为打开福建的世界窗口。

2019年5月,“2019福建文化宝岛行——非遗进马祖”“乡剧相聚——浓情五月·感恩母亲闽剧专场”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供图

闽台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2012年,“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启动,至2019年走进中国台湾100所高校,足迹遍布全岛,覆盖人群近百万。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与中国台湾马祖创办“乡剧相聚”,至2019年已连续21次赴当地演出。福建省杂技团截至2019年,十年间10次于春节期间赴澎湖演出,是澎湖乡亲必点的“春晚盛宴”,成为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品牌项目。深受追捧的福文化增进了宝岛民众文化认同感。

10年来,福建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持续举办海峡两岸文博会、“匠心·意蕴——台湾文创展”、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打造福文化宣传推介阵地,建设7家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和7家福建旅游海外推广中心。福建艺术团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欢乐春节”交流演出。

马来西亚马六甲福建海外文化驿站,福建省莆仙戏展演受欢迎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供图

更多体现福文化内涵特色旅游精品精心打造,让海内外游客体验行走的福文化。今年5月,古厝非遗纳福之旅、闽味小吃品福之旅、朱子文化传福之旅等10条福建非遗主题旅游经典线路推出。

走进古厝非遗纳福之旅首站福州三坊七巷的北入口,许多海内外游客纷纷 在“福州软木画馆”打卡,体验“榕城三绝”之一“刀锋上、木头里的丹青”国家级非遗项目软木画技艺。

走在三坊七巷里,软木画、脱胎漆器、剪纸、国潮金鱼博物馆等各类非遗场馆星罗棋布。截至目前,街区各类非遗等场馆共计53个,成为三坊七巷吸引全世界游客的福文化窗口。

今年年初,福州市三坊七巷与福州市上下杭、晋江五店市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之一,持续深化文旅融合。福建率先提出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目标,永泰等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福建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市市有5A的省份。“清新福建”“福文化”品牌全面打响。

2021年,福建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94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2.38倍和2.49倍。在受新冠疫情影响前的2019年,福建省吸引入境游客9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分别为2012年的1.94倍和2.42倍,入境旅游市场长期稳居全国前五位。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福表示,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实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努力提供更多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进一步打响“清新福建”“福文化”等品牌,持续扩大福建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编:郝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