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文化馆开展服务进基层活动。青岛市文化馆 供图
3月18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会议在滨州市举行。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文革在会上做典型发言,指出近年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部署,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及时调整思路,转变打法,坚持“五抓”并举,精准服务,创新打造群众文化活动新常态,构筑群众文化新高地,取得了良好成效。
抓顶层设计,健全群众文化活动政策支撑
政策制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导,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依据和指引。近年来,青岛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繁荣的政策措施。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在《青岛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和《青岛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规范中》对群众文化活动工作任务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量化。《青岛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岛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提出了群众文化活动资金保障政策。日趋健全完善的顶层设计,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政策遵循和保障。
抓设施建设,夯实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
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近年来,青岛市大力优化提升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一是高标准规划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了少儿图书馆,启动了市图书馆新馆选址,实施了市博物馆扩建工程项目。二是高品质提升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近年来,胶州市民文化中心、崂山市民文化中心、莱西市民文化中心、即墨市民文化中心、李沧区新文化馆和图书馆、城阳区大剧院等20余处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开放;同时青西新区市民文化中心、城阳区博物馆等一批新的区市文化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今明两年将陆续投入使用。目前,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12家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三是高质量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近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5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30多处。联合社会力量建设“青图驿站”馆外微阅读空间100多处、24小时图书馆30个,依法注册登记博物馆100多家。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广场实现了全覆盖,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设施网络。
抓精准供给,创新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精准化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社会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青岛市以精准化为抓手,在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和效能方面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紧密结合群众文化需求。2018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的实施意见》,推动公益文化单位以“群众满意为主”为导向,为群众“量身定制”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了“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快乐假期跟我学”、广场舞大赛、合唱大赛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品牌。2019年承办了全国广场舞示范展演,吸引了现场和线上40多万余名观众参与。二是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为助力胶东经济一体化发展,会同胶东其他四市举办了“大家拍·胶东看世界”VLOG短视频大赛、“情是故乡浓”胶东五市风俗文化图片展等活动。为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青岛市连续举办了18届“大地欢歌”乡村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乡村春晚”、乡村广场舞大赛、乡村歌手大赛等活动。组织各级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艺术彩虹”文化志愿服务进乡村等活动,为农民送演出、送展览、送培训、送讲座。三是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需要。为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夜经济发展,自2014年起,连续举办“青岛夜色美”街头文化艺术汇活动,每年6月至10月晚上8点至9点半,组织街头艺人在全市沿海一线景区、广场、商圈等场所的演出点上演
“晚间艺术秀”,成为城市夜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2019年起,青岛市组织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进景区”活动,将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战场延伸到各旅游景区,组织举办了“音乐酒吧”艺术节,践行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理念。
抓平台建设,广泛开展线上群众文化活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线下服务难以大规模有效开展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近年来,青岛市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和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着力加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青岛公共文化云”“青岛群众文化云”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与国家、省、区市平台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自办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平台形成数字服务矩阵,为公众提供信息查阅、活动发布、活动预告、场馆预约、网上阅读、网上演出、网上培训、网上展览、活动直播等便捷服务,仅去年一年就举办各类线上活动1.8万多场,突破时空局限,对冲疫情影响,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网上广场舞大赛、网上合唱展演、网上美术书法展、网上培训讲座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常态,网上剧场、网上展厅、网上讲堂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家”。
抓投入力度,强化群众文化活动资金和队伍保障
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青岛市多渠道筹集财政资金,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在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资金、文艺精品扶持奖励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专项资金中,均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经费作为重要支出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各级每年投入1亿多元用于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市本级财政年均为市文化馆投入文化活动经费500多万元。城阳区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打造“文化超市”,西海岸新区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培育“小品进社区”项目,累计演出5000余场,惠及群众百万人次。李沧区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为本区群众文化队伍配备乐器、演出服装、道具等文化活动器材15000余件(套)。与此同时,青岛市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年均举办各类培训、讲座300多场,培训农村文艺人才和基层文化骨干1.2万人次,培养农村舞蹈队、秧歌队、庄户剧团等文化队伍8000余支,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人才队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