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由中国残联宣文部、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主办的残疾人文学作品推介会暨第二届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中国残联宣文部主任、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利群,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等出席启动仪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我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残疾与文学的关系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投身于文学领域,用手中的笔讴歌真情,颂扬时代,昭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残疾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创作出众多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吕世明表示,中国残疾人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左丘明失明后著《国语》,孙子膑足后写出《孙子兵法》,司马迁受宫刑后发奋著述《史记》。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学起步较晚,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获得社会认可并产生广泛影响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张海迪、史铁生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残疾人作家,出版了《轮椅上的梦》《我与地坛》等多部优秀文学作品,在短时期内即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的华彩乐章。党中央、国务院格外关心、关注残疾人,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取得重大成就,700余万全国残疾人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期实现,广大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把“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营造全社会助残和残疾人自强的文明社会氛围”作为重点任务。残疾人与文学是有“缘”的。长久以来,很多文学作品都关切了人的艰难处境和心灵的叹息与向往,不少残疾作者在文学写作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文学创作或许就是很多残疾人朋友人生之路的另一个通道,他们用文字记下喜怒哀乐,写出回忆期冀。虽然他们身体残缺,但带给人们的却是健全的思考和认知;虽然他们体味苦难,但带给众人的却是明朗和希望。同时,文学创作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需要澎湃的激情、沉静的思考和淡泊的心境,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据悉,2019年4月8日至26日,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大力支持下,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全国残疾人作家研修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等出席开班并与学员交流,来自28个省(区市)的37位残疾人作家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残疾人作家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创作能力,激发创作热情,爱国热情。
仪式还发布了《残疾人作家作品集(2021)》,作品集文学样式多元化,不仅展示了首届研修班研习成果,还收录了无障碍题材文学作品,抒发对无障碍环境的经历、感悟及憧憬,让读者体验无障碍,感受“无障爱”;推介了第一期全国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学员林晓云的作品《旗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