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至15日,以“光绪帝死因”为题材的新编京剧《鉴证》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上演。该剧由小剧场戏曲领军人物李卓群领衔其团队历时两年打造,自今年9月在南京首演以来就广受关注,亦作为邀请剧目亮相“大华大戏院·群剧场”开幕演出季。此番,该剧受第七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展演之邀进京首秀,演出前一个月票房即售罄。
京剧《鉴证》是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扶持项目、2019年度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南京市文旅消费政府补贴剧目,由南京市京剧团与李卓群工作室共同出品,也是南京市京剧团与北京京剧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的首部作品。作为中国首部以国粹京剧呈现史学前沿课题的作品,京剧《鉴证》从“清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这一重大史学研究成果说起,讲述光绪帝在死前十天里,与历史传闻中有投毒嫌疑的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袁世凯、李莲英的最后接触,以及同珍妃超越生死的真挚爱情。
京剧《鉴证》由李卓群编剧、导演,马博通、范乐新、索明芳领衔主演,张训菘、唐谈等南京市京剧团优秀演员联袂出演。京剧《鉴证》中的六大角色——光绪、慈禧、隆裕、珍妃、袁世凯、李莲英,都是“国民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在那个行将就木的旧时代中“挣扎求生”,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为了演好这些角色,主演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创排期间在导演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史料,又赴故宫、颐和园、清西陵等历史遗迹实地采风,深入探寻每个人物处在当时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做出人生抉择的动机与心境,力求在舞台上全面立体地还原人物的个性特质。
剧中以光绪帝离世前的最后十天说起,以“十日之变”洞见戊戌变法后晚清风云激变的十年。全剧共分五场,通过舞台表演与文献实证交叠的线性叙述,逐层揭示光绪遇害的起因与过程,铺展出晚清宫廷众生相,展现光绪帝在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间的纠葛与挣扎,隐忍与不甘。
京剧《鉴证》还引入了“悬疑片”式的叙事风格,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指向结局真相的伏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观剧过程中,有的观众随着剧中光绪与慈禧争执而紧张捏拳,随着光绪与珍妃生死离别而落泪,随着李莲英与袁世凯言语试探而发笑,随着光绪与隆裕的临终相慰而释然……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既能体会回到历史现场参与感,见证光绪遇害过程的紧迫感,更能随着现代科学、历史研究者的视角逐层拨开历史尘封,体味求真之艰。演出之后,许多观众反映,京剧《鉴证》一改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让人不舍眨眼、不舍得放过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
据介绍,京剧《鉴证》历时两年筹备与创作,在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益求精,充分发挥出李卓群团队“研究型”的特质。幕后主创们从两年前就陆续进入创作,从创作之初就对全剧的定位、气质、风格有准备和规划,伴随剧目创排进程。疫情也没有让这个剧组停下创作的脚步。疫情期间,京剧《鉴证》剧组全国首创“云坐排”模式,剧组主创、演员通过线上集体研读剧本和史料,以“工”抗“疫”。
特别的题材,独特的处理,加上严谨的求真精神,使得京剧《鉴证》不仅吸引了热爱戏剧戏曲的戏迷朋友,更吸引了一大批对历史感兴趣的戏曲“非粉”观众。北京演出现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主持人、京剧《鉴证》史学顾问钟里满也来到现场,李卓群导演携全体演职人员与现场观众向钟里满老师及发掘真相的研究者们致意,更使得现场涌动着对历史、对真相、对生命的浓浓敬意。
据悉,该剧已受到全国多个艺术节、戏剧节邀请。北京演出后,还将于11月28日亮相南京“紫金京昆艺术节”、12月15日亮相上海“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