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为深入研究海岱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面貌,依据鲁东南区域系统调查成果,山东大学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潍坊高密市柏城镇前冢子头遗址(列入“考古中国”项目)进行试发掘。高密市对此次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及时协调解决遗址发掘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6月下旬,前冢子头遗址试发掘现场工作结束,取得了突破性考古成果。6月27日,高密市组织召开前冢子头遗址发掘工作对接交流会议,邀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方辉等学者介绍了前期发掘进展情况,专家们建议前冢子头遗址应持续开展发掘工作,推测会有更重要考古发现。参会各方围绕对该遗址后续工作计划以及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7月15日,高密市委书记王文琦、市长王大伟分别作出批示,提出要求,为推动校地合作以及前冢子头遗址开发、保护和利用明确了方向。从当前工作情况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进展和突破。
展现文明起源,政治意义深远。山东大学牵头实施“考古中国-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项目,会同高密市人民政府将柏城镇前冢子头遗址作为该项目的“重头戏”进行重点发掘,对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形成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前期,山东大学已将前冢子头遗址有关情况向国家文物局做了专题汇报,引起有关部委领导和业界专家高度关注。
文化积层连续,考古价值巨大。前冢子头遗址位于柏城镇前冢子头村南400米,初步估计面积约10.6万平方米。本年度考古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史前至汉代各时期遗迹400余处,出土铜、陶、石、骨、铁等各类别文物、标本,其中较为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400余件。出土典型遗物包括: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4500年)陶豆、陶壶、陶钵、陶鬹、陶甗及两件玉器等;龙山文化早中期(距今约4500-4200年)陶鼎、陶罐、陶杯、陶纺轮,石刀、石锛、石凿等各种石器;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3600年)尊形器、彩绘陶器盖、石钺等;东周时期陶豆、陶盆、陶罐、陶盂、铜镞、铜带钩等,并发现若干完整的鲍鱼壳、海蛎子壳等海产品;汉代遗物则有罕见的骨制六博棋具等。本次发掘出土遗迹年代早、延续性强,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首次将高密历史上溯到距今5000年前。从时间跨度看,该遗址发现距今5000年-2000年的完整文化层,涵盖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与周边平度东岳石遗址、临朐西朱封遗址、诸城呈子遗址、寿光呙宋台遗址等遗址相比,前冢子头遗址文化类型更丰富、序列更完整、延续时间更长;与同属胶河流域文化的胶州三里河遗址相比,分布面积更广、文化层更丰富。综合来看,该遗址学术价值高、文物内涵丰富,进一步丰富了潍坊、山东省的文物资源,并为研究高密文明史、夷夏关系史等课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对鲁东地区乃至整个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社会功能完整,遗址等级较高。该遗址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环壕与城垣,以及东周时期两座疑似礼仪性建筑的台基、汉代贵族使用的六博棋具等,说明该遗址等级较高,或曾作为区域中心聚落,甚至可能是史前文化至夏商时期的古国,有待进一步发掘证明。除环壕外,遗址内还涵盖了不同时期的较大型建筑基槽、台基,及普通房址、墓葬、水井、窖穴、沟槽等遗迹现象,汇聚了各种古人生活的场景。此次发掘将高密历史从秦汉时期向前追溯到了夏朝时期乃至更前,进一步丰富了高密的历史底蕴,拓展了文化内涵。高密为古史传说中的“大禹封国”之地,本次考古发现或许能为专家们解读此传说提供思路与依据。
迎来发展机遇,综合效应凸显。鉴于现有发掘范围内遗迹、遗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可研究价值,专家预测前冢子头遗址如继续挖掘应会有学术价值更重要、更有社会影响力的考古发现。高密市以此为契机,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反复沟通,达成初步意见,持续加强联系与合作,拟在前冢子头联合建立山东大学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基地使用期限20年,每年持续流转一定土地供考古发掘使用,满足山东大学考古需求,山东大学会在该基地投入部分科技考古实验设备,探索考古发掘现场科技考古检测鉴定及文物保护方法,打造山东半岛胶河流域集考古研究、学术交流、学生研学、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共享平台。在配合山东大学建立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深入推进前冢子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基础上,高密市将同步抓好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前冢子头博物馆和国家遗址公园,不断扩大前冢子头考古影响力,让静止的历史遗存变为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高密历史文化“有得说、没得看”的难题,提升高密在国际国内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加快高密文旅融合发展,特别是与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形成协同联动,在融入胶东经济圈文旅一体化发展方面率先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