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联不是衙门。文联是文艺工作者的文联,是文艺爱好者的文联。”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说,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文艺工作者之家,是文艺集大成者心之依归的地方。那么,如何让这个“家”更温暖、更有活力、更有凝聚力?2022年以来,东莞市文联以“联”字为纲,以“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为整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统筹好“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与“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软硬兼施”,让全市32000位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文艺爱好者以市文联为中心枢纽,共谋东莞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活化利用闲置空间,让文艺工作者“常回家看看”
“硬”就是装修改造“文艺工作者之家”,吸引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常回家看看。2022年,东莞市文联将一楼闲置场所重新规划、改造为一个综合性专业艺术空间——东莞文联文艺空间,将美术馆开到文联里,举办展览、培训、讲座、交流等文艺活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宣传推介的展示平台。
东莞文联文艺空间展厅内可举办展览和各类文化活动,展厅外天井或搭设展览配套装置艺术,或搭建简易舞台用于文艺演出,成为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党建活动、文艺工作者交流学习、市民参观游览的艺术打卡地。该文艺空间自去年9月30日揭牌以来,接连自主策划、举办了“学而时习之——东莞篆刻作品邀请展”“吉庆年年——陈湘波迎春作品展”两个大型原创展览,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东莞市文联以该文艺空间为阵地,开展了“文艺·党课”、“诗意东莞”雅集、“文艺名家看东莞”讲座、“冬令写作营”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服务社会。
“东莞市文联把闲置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打造一座艺术家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展示艺术家最新艺术创作的同时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城市艺术品的魅力,这个主意很好!”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顾问、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钱林祥表示,东莞市文联对文艺空间的利用在城市文艺传播上达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东莞市文联还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文联办公大楼的有限空间,为下属20个文艺家协会配备了20个活动室。“如果文联艺术空间是‘客厅’,这些活动室就是‘卧室’,这样东莞市文联这个家才更完备,更温暖,让文艺工作者常回家看看。”张彤飚说。
接下来,东莞市文联将打造东莞“文艺会客厅”。一方面联合东莞美术馆联盟共同策划“艺术东莞”、当代艺术季等系列活动,丰富提升东莞艺术内涵。另一方面强化公共教育功能,努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水平和扩大服务辐射影响,打响“育美东莞”品牌。
上下联动以整合资源,跨界联合以打破“孤岛”
在“软”的举措上,东莞市文联多措并举做大做强高质量“文艺莞军”。比如,在铸思想上,加强政治引领,引导各领域各层次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团结在文联大家庭中,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东莞高质量发展大局。2022年以来,东莞市文联组织各部门、各协会、各镇街文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通过策划、开展系列文艺活动近30个项目,奋力书写东莞新时代奋斗史诗。
再如,在育人才上,东莞市文联开展了首届中青年文艺家培育活动、市文艺创作骨干人才梅州创作交流孵化培育活动、广东喀什文艺骨干专题培训班等活动,通过搭建东莞文联文艺空间等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培育展示平台,实施“东莞文艺新实力”人才锻造计划,建立文艺名家名师引育工作机制等举措,并以此开展大量文化品牌活动,以此联结、培育文艺人才,特别是青年文艺人才,引导他们在文联大家庭中,守正道、走大道,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东莞文艺界既加强了上下联动,也强化了横向的跨界联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斐然成绩。其中,在上下联动中,强化了镇街与协会、协会与文联、镇街与文联之间的沟通协作,也加强了三方资源整合,推动优秀文艺品牌活动的有效互动和产业资源联动。比如创建了“诗意东莞”诗歌朗诵音乐会活动品牌,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行系列活动为文联搭建了沟通全市文艺家和镇街文联的桥梁,也将高雅文化传播到基层。
在横向跨界联合中,强化了不同行业的战略合作与优势互补,强化了不同文艺专业领域内的“联盟”,强化了专业深度与影响广度。由东莞市文联指导成立的东莞美术馆联盟,打破东莞美术馆分散运营的“孤岛状态”,为多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推广平台,推动了美术馆的体系化、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以点带面带动了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术馆阵容。该联盟举办了“美术馆之夜”“中秋盲盒行动”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走进美术馆。
(图片由东莞市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