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览随记

2020-06-17 11:51:49 来源: 文旅中国


展品 陈曦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 陈曦

作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和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大庆活动的首展——“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也是扎什伦布寺的文物大规模走出寺庙到西藏以外地区参展的第一次,共展出了与扎什伦布寺以及一世至九世班禅有关的珍贵藏品280件套,其中扎什伦布寺藏77件,故宫博物院藏203件。

该展于2019年12月8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2020年初因疫情暂时关闭,近日将重新对公众开放。


缘  起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教派众多,其中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也称“黄教”)在17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645年,西藏的和硕特蒙古领袖固始汗赠给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1567—1662)“班禅博克多”的称号,“班禅”的称号由此开始,并追认了一至三世班禅。

1713年,清朝康熙帝赐封五世班禅罗桑耶歇(1663—1737)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标志着班禅这一转世系统的名号得到清朝的正式认可。

 七世班禅时期扎什伦布寺全图

扎什伦布寺,是由宗喀巴的大弟子、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1391—1474)于1447年主持兴建,选址于西藏日喀则海拔3900米的尼玛山腰上,俯瞰年楚河谷地。后经多次扩建,规模日趋庞大,远远望去,殿堂林立,气势恢宏。

自1607年四世班禅担任此寺住持开始,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转世系统的住锡地,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

格鲁派虽然在17世纪上半叶取得了西藏政教统治地位,但各大政治势力为争夺西藏的控制权角力不断,四世、五世和六世班禅,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发挥了宗教领袖的作用,他们或苦苦支撑大局,或坚毅隐忍,为保证西藏稳定、促进清朝中央政府对于西藏的管理以及处理西藏周边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有清一代,历辈班禅与清朝中央政府贡赐往来十分频繁,有大量的文物以证当时之盛况。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班禅和扎什伦布寺的历史,故宫博物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扎什伦布寺共同推出了题为“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览。

从扎什伦布寺到紫禁城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分为两个展览单元,其中位于故宫午门西雁翅楼的第一单元,主要展示班禅的活佛转世系统、扎什伦布寺的宗教文化与艺术、历代班禅与清朝的密切往来等方面的文物;午门正殿的第二单元展示了六世班禅从西藏来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历史文物。

按照规定,班禅额尔德尼要定期入朝进贡,进献的礼物散布在清宫的各个佛堂之中,成为宫廷法物,珍藏至今。

此次展出的代表性文物有班禅牙舍利、历辈班禅供奉的象牙释迦牟尼佛像、班禅银像、六世班禅的藏文奏书等,极为珍稀。同时,清帝赏赐给班禅的礼物也多保存在扎什伦布寺各大小殿堂中而鲜为人知,如康熙时期赐封“班禅额尔德尼”时颁赐的金印、乾隆帝赏赐六世班禅的玉册、六世班禅的肖像画唐卡等,都是第一次向公众展示。


展品  陈曦


展品  陈曦

作为艺术中心的扎什伦布寺

自17世纪以来,扎什伦布寺已经成为勉唐画派、新勉唐画派扎什琍玛铜造像的艺术中心。勉唐画派的创始人勉拉顿珠和新勉唐画派的创始人曲英嘉措都曾驻锡此寺,引领了当时的艺术风气。此次展出的曲英嘉措的四世班禅画像是这位画师唯一公认的存世作品。

四世班禅像唐卡

故宫保存了班禅所进贡的唐卡百余件,这些唐卡即使是在扎什伦布寺也很少见到。而且每一幅唐卡上都有详细记录,标明进宫的时间、唐卡的主尊等信息。这些珍贵的作品充分展示了18世纪以来,扎什伦布寺绘画的艺术特点。这对于公众认识新勉唐绘画艺术风格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扎什伦布寺自17世纪初四世班禅时期就开始创立寺属作坊,到五世班禅时期正式定名为“扎什吉彩作坊”。这里是扎什伦布寺的艺术创作中心,该作坊制作的铜鎏金造像就是著名的“扎什琍玛”。通过班禅的进贡,扎什琍玛铜造像源源不断进入宫廷。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近20尊铜佛造像涵盖了从17世纪至19世纪两百年间扎什琍玛造像的代表之作,此前从未有任何展览如此系统、全面地展示扎什伦布寺的艺术风貌。

扎什琍玛造像通常以红铜鎏金为主,或以实心铸造,或以铜片捶揲而成,铜色纯净,鎏金明亮,表面打磨极为光滑,多镶嵌青金石、绿松石、珊瑚、红宝石、蓝宝石等,具有明显的尼泊尔艺术的特点:尊像身材颀长,面庞俊美,肌肤润滑,充满青春朝气,其影响遍及西藏、北京及蒙古地区。

乾隆帝与扎什琍玛造像

这种精致的佛教造像受到乾隆帝的喜爱,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铜造像技术。

养心殿西暖阁是乾隆帝的办公室,这里有著名的三希堂。在其后面有一处隐秘的藏传佛教佛堂,传统称为“养心殿西暖阁内佛堂”,是乾隆帝本人的拜佛空间。

其一楼“无倦斋”是一处很小的隔间,设木床,木床上摆放供桌一张,供桌上供奉了一批扎什琍玛铜造像,其中心尊就是胜乐金刚和四位空行母。这让我们联想到乾隆帝曾经在他的上师章嘉国师的面前接受胜乐金刚灌顶的历史记载。乾隆帝个人静息打坐之处选择扎什琍玛造像,反映出他的个人偏好。

乾隆帝为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做的金发塔正龛内供奉的无量寿佛也是出自扎什吉彩作坊的一尊银造像。

乾隆帝在位40年前后,在紫禁城东部开始大规模建筑慈宁花园,以作为将来自己颐养天年的地方。这里有仿西六宫养心殿建造的养性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与养心殿一样都是地位很高的建筑。

同样,在西暖阁内也有一处佛堂,佛堂中心安奉一座八面七级紫檀木佛塔,佛塔每面设一佛龛,每龛供奉一尊无量寿佛,代表祈寿之意,共有铜无量寿佛56尊。

故宫养性殿紫檀木塔内供奉的无量寿佛

据文献记载,这批佛像是乾隆帝专门在扎什吉彩定做的,做完以后,六世班禅将其集中于一处佛堂内令众僧念经开光,作了加持后送到北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当六世班禅来到紫禁城时,他本人还到养性殿参拜了这些佛像。

这批无量寿佛像无论是在造像技术还是装饰艺术上都堪称扎什琍玛中的顶级作品。自从安放到塔里,这批造像一直没有动过,此次展览专门从紫檀木塔中一一取出,让公众有机会一饱眼福。

“须弥福寿”六世班禅的朝觐

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跋涉万里来京,系为乾隆皇帝祝寿。后因染天花,不幸圆寂于黄寺。为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乾隆帝特意为他在承德避暑山庄以北山冈上仿扎什伦布寺建须弥福寿之庙作为驻锡地。据乾隆帝自己解释,“须弥福寿”就是“扎什伦布”一词的藏文汉译,这也就成为我们展览的主标题。

六世班禅进京朝觐是清朝举国大事,乾隆帝和六世班禅都为此做了精心准备。此次正殿展出的两地收藏的文物很多都是首次露面,比如扎什伦布寺汉佛殿内供奉的六世班禅肖像、六世班禅送给乾隆帝的奏书、外国礼品、娑罗树图、紫金琍玛造像等。

展品   陈曦


六世班禅在北京驻锡西黄寺,乾隆帝命擅画肖像的画师陆灿前去黄寺拜见班禅,并画了四幅他的肖像。故宫保存了其中两幅,此次展出的是他的官服像;扎什伦布寺也保存了一幅,却长期被当作乾隆帝的肖像供奉,为了展览的需要,寺院僧人专门从佛堂中取出。这是它第一次离开寺院在外展览。

当时,为进京朝觐,六世班禅还专门从印度定制或采购了一批外国珍玩作为寿礼送给乾隆帝。比如印度莫卧儿风格的绿珐琅嵌宝石靶碗、绿珐琅嵌宝石海螺以及带有伊朗风格的腰刀。其中腰刀上面有阿拉伯文题记,提到此刀是由“伊斯法罕人阿萨都剌所作”。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而著名的城市,阿萨都剌是最负盛名的铸刀大师,西方也有带同样题记的刀具收藏。当然,此刀未必是阿萨都剌本人所铸,有可能是伪托,刀上皮签也说这是西竺(即今天的印度)腰刀,也许这把腰刀只是从印度采购回来的伊朗名品。

六世班禅从西藏出发,每过数日就会给乾隆帝进献礼物,乾隆帝也赏赐不断。在班禅的礼物中,乾隆帝发现了一种叫紫金琍玛的铜造像,并从班禅的随从中得到了这种特别的合金配方,下旨在内务府造办处试验烧造,获得成功,由此诞生了独特的宫廷紫金琍玛造像。这些造像被赐到西藏各处,展览中的一尊来自于扎什伦布寺的无量寿佛像就是清宫紫金琍玛造像之一。

六世班禅在北京黄寺居住时,乾隆帝曾想为他42岁生日送上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于是绘画了娑罗树图,以表祝寿之意。画完以后又觉得不妥,娑罗树在汉语中与大椿树同义,他本意是祝愿班禅像大椿树一样莲足永驻世间,但佛典记载,佛陀是在娑罗树下涅槃的,若将此图送给班禅作为寿礼,似又不吉。后来他转念一想,班禅是活佛,本来就能自如出入凡尘,应当不会有所忌讳,也就释然了。不料,班禅生日未到即已圆寂,一语成谶。此后,乾隆帝将娑罗树图反复制作,颁赐蒙藏各处。此次展览的海报背景采用的就是娑罗树,借此纪念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历史性会面。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记者:罗文华 责编:勾晓庆


推荐关注,记得订阅哟


中传云艺术微信号


艺头条客户端


文蕴微信号

_


_




文化旅游智库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