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诗在“老家河南” 歌咏中国精神

2023-10-10 17:57:40 来源: 文旅中国

9月27日,历时一周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郑州闭幕。本届中国诗歌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相聚在黄河之畔、诗歌之乡,一起凭栏而吟、踏歌而行,在诗的故乡挥洒诗情,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这场诗歌界的文化盛宴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于9月21日至27日在郑州市举办,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诗刊》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以诗相聚,彰显文化自信

秉承诗歌节创办之初确立下来的“诗歌艺术的盛会 人民群众的节日”宗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主题为“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本届中国诗歌节主体活动包括开闭幕式及文艺演出,诗歌主题研讨会、诗歌采风创作和征集、群众性诗歌活动、诗歌主题剧目展演、诗歌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发布等,同期河南开展省内诗歌系列活动。

本届中国诗歌节取得亮眼成绩,呈现四大亮点:

一是办节意义特殊。本届中国诗歌节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举措。在河南省举办本届中国诗歌节,是文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体现,将进一步展现河南省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推动中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纵深发展。

二是多地联动参与。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多地联动参与的举办模式显示了中原大地居天下之中的胸怀,更彰显了本届中国诗歌节的宏大气势。本届中国诗歌节坚持立足中原、面向全国,做到有声有色有气势。整合全国各地诗歌优秀资源,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为重点,调动鹤壁、安阳、新郑、登封、巩义、新密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并与历届中国诗歌节举办城市,如成都、西安、宜昌等开展互动,覆盖地域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创历届之最。

三是突出为民宗旨。本届中国诗歌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有来有往有互动,不仅邀请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参与诗歌节,开展系列学术层面和专业领域的活动,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欣赏诗歌艺术、感受诗歌魅力、分享诗歌艺术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做好融合文章。本届中国诗歌节坚持融合思维,做到有诗有景有远方,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如上演舞剧《水月洛神》、豫剧《大河之子》、中国诗歌主题交响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声诗润朱弦”古典诗词合唱音乐会等。同时,将诗歌与科技融合,扩展诗歌展现空间,丰富审美感受。创新诗歌线上呈现方式,发挥线上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等优势,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扩大受众规模,打造“永不落幕的诗歌节”。


以诗为媒,展示河南风采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际举措,是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重要契机,对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9月21日开幕以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充分贯彻“诗歌艺术的盛会 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全省联动、全民参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诗歌名家、文化学者相聚中原,足迹遍布郑州、洛阳、开封、鹤壁等地,参谒杜甫故里,亲近《诗经》之源;开展“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两场诗歌研讨会;发布4条中原诗词歌赋主题旅游线路;《诗刊》面向全国开展了主题诗歌征集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线上、线下还开展了黄河诗会、嵩门待月、诗歌快闪、东门踏歌、诗歌大讲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群众感受诗歌魅力,也为河南文旅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神振气。诗歌研讨会作为中国诗歌节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邀请领导嘉宾、国内诗人、诗评家、学者、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和新闻媒体代表参加。周文彰、吉狄马加、顾浩、叶延滨、吴思敬、赵振江、熊东遨等诗人、诗歌理论家、评论家、专家学者、翻译家作专题发言,开展学术交流。本次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外卖诗人王计兵、“00后”大学生诗人吕周航等参加。

本届中国诗歌节的创作采风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洛阳、开封、鹤壁等地,创作采风分为A、B两组同步进行。其中,A组的采风地点为洛阳市、开封市(含兰考县)和郑州所属的荥阳市、巩义市,参观龙门石窟、白马寺、龙亭、铁塔、杜甫故里、李商隐公园、禹锡园等,并走进焦裕禄纪念馆、调研兰考新农村。B组的采风地点为鹤壁市(含淇县)和郑州所属的惠济区、登封市、新郑市、新密市,参观“中国诗河”、嵩山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白居易故里、郑风苑等,并游览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走访黄河生态廊道。在采风过程中,嘉宾们参加各地举办的诗歌主题活动,与中小学生、诗歌爱好者近距离交流,掀起学诗、读诗、写诗的热潮。

诗歌节是诗人的盛会,更是人民群众的节日。为扩大群众参与度,推动诗歌走进寻常生活,本届中国诗歌节以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为主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20多项,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诗意生活成为社会风尚。

以诗为引,探寻河南“诗”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原是诗歌的故乡。如果说中国诗歌是一条河,那么河南就处于这条河的源头,这股源自《诗经》的活水不舍昼夜地汇聚、流淌。中原力量上千年间持续拓展着主河道,在楚辞的波光闪闪中奔流,在汉魏歌赋的浪花朵朵中激荡,最终在唐诗的群山耸峙中掀起排空巨浪,在宋词的大河奔流中走向阵阵高潮。“潮平两岸阔”,最终汇聚成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

《诗经》305篇,属于河南境内的作品就有100多篇,占总数1/3以上。其中,国风160篇,95篇创作于河南。“汉魏文章半洛阳,魏晋风骨越千年”,汉代第一次形成国家层面的“诗歌热”。“唐诗半河南”,这里不仅是许多诗歌大家的故里,也是无数诗人游历的热土,河南承载了半个大唐的不朽诗篇。“无开封、不宋词”,宋词是唐诗之后的又一个“文化奇迹”,是中国文学殿堂的又一座高峰。

从诗歌之源到魏晋风流,从唐诗盛开到宋词沉香;从孔子周游,到李杜结伴行走;再到苏轼、李清照汇聚汴河两岸,两千多年来,无数文化先贤在中原大地上行走,谱写了一篇篇壮丽诗篇。

这是一场诗歌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诗歌名家、文化学者到访郑州、洛阳、开封、鹤壁等地,拜谒杜甫故里,亲近《诗经》旧地,徜徉于黄河生态廊道,创作了一批赓续传统文脉、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诗歌作品。

这是一次诗情的绽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诗歌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发布了“跟着《诗经》”“传唱‘汉魏歌赋’”“诵读唐诗”“沉吟宋词”4条中原诗词歌赋主题旅游线路,使群众感受诗歌魅力、享受诗意生活。

这是一曲诗篇的礼赞。在“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等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激情碰撞智慧火花,深入探讨新时代诗歌艺术繁荣发展之路,用诗歌抒发人民心声,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精神,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磅礴力量。

这是一段诗意的远行。在诗意飞扬中,河南、郑州将继续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扎实开展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诗歌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闭幕式上还举行了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优秀组织单位颁牌仪式,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南卫视5家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纪念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当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华彩帷幕缓缓落下,当一个个背上行囊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这个秋天吟过的诗句、看过的风景、飞扬的思绪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期待3年之后的第八届中国诗歌节在2026年的诗画浙江再聚首、再相逢。

让我们跟着诗词歌赋行走中原大地,与诗圣词豪隔空对话,在“老家河南”的城垣殿宇、寻常陌巷、山水之间,一起穿越诗歌长河,一起奔赴诗和远方,一起畅享诗意人生,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吧!



观点摘编



9月22日,作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重要活动之一,以“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为主题的两场诗歌节研讨会在郑州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齐聚中原,共话诗歌的过去与未来。

现将部分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吉狄马加  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

在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上,要继承好传统,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诗歌成果。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时代,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实践是新的、是生动的、是这个时代才有的。作为诗人,要见证这个时代、书写这个时代,只有处理好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才能写出见证这个时代的优秀的、伟大的作品。

吴思敬  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开放、融合、超越,这是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新诗是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诞生,并成长壮大的。由冲撞到融合,是百年新诗走过的道路,要实现超越任重而道远。对当代诗歌界而言,诗人需要具备贯通古今的学术眼光、面向当代的学术立场和甘于寂寞的学术精神,发现古今诗歌的内在联系,寻找其共同的精神品格,立足当代,做诗坛耐得住寂寞的守望者。

赵振江  翻译家、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诗歌的“现代性”的表现集中于“去古典化”,表现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以及诗歌格律与意象的革新。诗人要有大境界、大格局、大胸怀,才能写出大作品,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无一不是站在人类和人性的高度进行写作。我们可以学习外国、借鉴西方,但不要迷失自我,更不要脱离传统。

杨克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在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以通过新工业高科技的引入,让诗歌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拓宽其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在保持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尊重的基础上,创作出既现代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传统诗歌主要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的复杂关系。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方式,还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层次,以更多元、更深刻的方式表达人类的共情和自我认知。

何向阳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含义,在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思想早在千年前就存在于我们先人的诗歌中。“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历代诗人表达的主题思想。穿越历史时空,我们能够看到中国诗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从18世纪开始对西方诗歌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在于他诗中极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理念、和谐共生的山水情怀。

张鲜明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方面,诗人和诗歌价值得以彰显。诗歌在世界上负有一项不可推卸的使命:用诗歌的创造力去重新塑造人类自己。

李少君  《诗刊》社主编 

对于推进中国新诗的发展有5点建议:一是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标准,倡导人民诗学;二是要为人民抒写,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弘扬中国精神;三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融媒体诗歌建设,打造优秀诗歌传播平台;四是要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推动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是要面向未来,发现青年诗人,唤醒新锐力量。

江非  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式现代化诗歌是去除了题材与内容主题因素,面向科学与逻辑理性世界,褪除了神话学和文人士大夫与小知识分子、小市民情调,径直触向人之存在,以公民性语言为基础的诗歌。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自己的道路,不能重复历史已有的其他国家的道路。

周文彰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新旧诗并无优劣之分,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可以用自由诗和格律诗的概念来定义。格律诗语言凝练,朗朗上口,但严格的押韵和对仗,固定的句数和字数,束缚了诗人的思想,也限制了诗人的表达。自由诗挣脱了格律的束缚,以无拘无束的文字来反映生活、表达内心,但容易混淆诗与文的概念,这是长处,也是短处。格律诗要向自由诗学习其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时代的创作题材;自由诗应该学习格律诗的简约凝练和形式感。

石厉  《中华辞赋》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诗歌中好的语言都是属于自己的,美是创造性的,不是继承性的,需要广博的人文积淀。美是第一次,美是难得。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但同时,传统的东西也是双面的,要有所取舍,不能为了继承而继承,更不可全盘继承。

高昌  中国文化报专刊中心主任

诗歌的情感、立意、表达都要从生活中来,要从鲜活的时代中选择素材,要说心里话、写明白字、走阳光路,只有和时代零距离,和现实面对面,和百姓心连心,诗词写作才有自己的温度、高度和广度。无论是新还是旧,都离不开自我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发现,以及读者的理解和沟通。

龚学敏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新旧体诗之间的传承创新,两者之间有矛盾,有交融,相互影响,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旧诗歌与新旧诗人都面临着挑战,唯有消除割裂,勇于面对新问题,才能繁荣共赢。

蒋登科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 

新诗和旧诗在精神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这是传统,具有中华民族底蕴的文化精髓割不断。传承的前提是“读懂传统、辨析传统、提炼传统”,创新就是“传统的现代化,重新发芽生根,长出新生命”。新诗旧诗应该实现一种和解,希望我们的新诗是有底蕴的新诗,有气场的新诗,有文脉连贯的新诗,能够表现现代人文明追求的新诗。


“跟着诗词看河南”主题旅游线路发布

线路一

跟着《诗经》:踏寻“风雅恒远”之旅

郑州:新郑郑风苑、郑韩故城—洛阳:洛阳博物馆、伊洛河畔—平顶山汝州:汝河、汝瓷博物馆—周口:太昊陵、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孔子居陈国遗址—新乡:鄘风诞生地—鹤壁:淇河诗苑、淇河风景区—安阳汤阴:邶城遗址—濮阳:卫国古都遗址—济源:河之洲西滩村

线路二

传唱“汉魏歌赋”:感悟“千年风骨”之旅

许昌:春秋楼景区、丞相府—洛阳:汉魏故城、金谷园—郑州:潘安故里园—开封:阮籍啸台—焦作:云台山—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太行大峡谷—商丘:木兰祠

线路三

诵读唐诗:探访“重彩华章”之旅

郑州:嵩山风景区、巩义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白居易文化公园—洛阳:李贺故里、朱敦儒故里—平顶山:元结故里、刘希夷故里—南阳:卧龙岗景区、岑参故里—洛阳:香山寺、白园、白马寺—三门峡:宋之问故里—济源:王屋山—焦作:云台山、韩园、李商隐文化主题公园—开封:禹王台、翰园碑林—商丘:汉梁文化公园

线路四

沉吟宋词:体味“风情万种”之旅

开封:《大宋·东京梦华》、清明上河园、朱仙镇岳飞观—郑州:郑州博物馆、欧阳修陵园纪念馆—洛阳:范园—平顶山:三苏园、尧山—商丘:应天书院、睢县北湖景区—新乡:百泉风景区、贺铸故里—安阳:岳飞纪念馆

 (本文文字均由张莹莹整理,图片均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演出现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2023年10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诗在“老家河南” 歌咏中国精神》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