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封面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据统计,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近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发布交流会,交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与方法经验。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全国各地持续开展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许多可推广的经验。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工作。
201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配套编制《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本次出版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是其“姊妹篇”,深入挖掘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与开放利用融合中有理念、有坚守、有创新、有热度的推介点,侧重推广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的具体技术方法与操作路径。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遴选近年来各地18个典型案例,涉及文物建筑不同类型、不同权属和管理运行模式,为各地推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供详实案例和实践参考。18个典型案例包括北京的福州新馆,天津的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北疆博物院旧址,上海的“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旧上海市图书馆、跑马总会旧址,江苏的潘祖荫故居,浙江的松阳三庙、四连碓造纸作坊,福建的泉州府文庙、北山寨,江西的龙溪祝氏宗祠,山东的青岛德国建筑——水师饭店旧址,湖南的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广东的邓村石屋、荣封第,四川的三苏祠,贵州的谷氏旧居,青海的塔尔寺。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是一项既要保存其物质载体、延续其有形生命,又要诠释其价值内涵、传承其无形生命的工作。“要考虑价值传承与功能再生的两全,整体保护与整合利用统筹,活化传承,创新技术方法,共同参与,保护运维同步。”《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认为,要用整体的视角来看待文物和城市的关系、文物利用和城市市民活动的关系。
18个典型案例兼顾了文物建筑的有形生命和无形生命。村落作为乡土文明的“容器”,其中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要求,还需要考虑对其他相关物质遗存的全面保护,同时通过对物质载体的保护达到非遗传承和文化精神延续的目的。北山寨和邓村石屋案例都是将村落中闲置的居住类型文物建筑群转换为乡村遗产酒店功能使用。政府积极指导,村民委员会发挥组织作用。对于产权复杂的私有产权文物建筑,通过“以租代征”的方式,不变更房屋产权,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利用:一方面保障了村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乡村文化,提高村民热爱建筑的认知;同时提升了村庄整体环境和村庄文旅服务品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的模式。
文物建筑与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有效整合文物建筑与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共同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和社会效应,是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物、享受文物保护成果的重要举措。潘祖荫故居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通过实施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室内装修、展览展陈等工程,现作为文旅会客厅和文化精品酒店对外开放,为历史文化街区及古城的文化阐释和公共服务提供助力,发挥“样板”作用并带动周边苏州市区古建老宅的利用,促进了地方对于老宅保护利用相关政策的出台。
文物建筑在保护利用中,特别需要尊重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予以展示表达。塔尔寺案例体现了最基层的传统工匠队伍在不断地学习、争议、讨论过程中的进步,在逐步提高文物保护理念过程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亦可以看到地方寺院传统建筑维修队伍的观念改变过程。在国家文物局、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多年现场指导下,寺院将传统匠人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专业修缮队伍,以地方工匠手艺对塔尔寺辖区内 9300余间(座)古建筑进行日常保养,并参与维修工程。此举不仅保障了塔尔寺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也为保护和深耕当地传统建造技艺提供了土壤。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中选取的案例主题突出。龙溪祝氏宗祠和荣封第案例是将修缮后的文物建筑作为乡村文明教育活动地;水师饭店旧址案例,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内涵,结合当代公众文化取向选择业态,成功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影视文化空间;福州新馆案例的业主单位围绕林则徐在北京生活7年的这段历史,提出这里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形成重要时期,创建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三苏祠案例的业主单位紧扣文物建筑价值主题,紧跟时代要求,围绕三苏文化和东坡文化,举办各类教育研学课堂。
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逐渐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板,推动了文物合理利用的认知深化和成果创新。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黄滋认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对文物管理机构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国家文物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