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舆情关注:古典乐的突围——转型年轻赛道

2023-11-21 18:42:51 来源: 文旅中国

在刚刚结束的2023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上,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进音乐厅成为热点话题。中国青年网报道称,虽然 2022至2023乐季相比上一个乐季的观众人数增加 25%,但仍比 2019 年的上座率落后 25%。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音乐厅聆听交响乐成为值得业界深思的课题。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0月1日0时至11月21日10时为周期,以“年轻人走进音乐厅”“年轻人 古典乐”“年轻人 音乐厅”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1月9日18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统计走势图

11月7日,@新京报报道,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除了展现古典音乐专业性之外,音乐节上还出现了许多年轻人的身影,引发了人们关于“老牌音乐季品牌究竟该如何吸引新一代的年轻观众”话题的讨论。@澎湃新闻、@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转发报道。11月9日,相关话题舆情实时传播量达到当日峰值,舆情实时传播量为1180条。

11月13日,为期两天的“2023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召开,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执行总监保罗·穆勒发言提及了年轻观众对古典乐的重要性,并建议针对年轻人改变销售策略,培养新的客户群体。“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进音乐厅”话题走进大众视野,@北京日报、@中国青年网、@光明网、@新华网、@青瞳视角等媒体相继转发报道。

截至11月21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2258条,微博1051条,客户端14983条,网站3099条,视频115427条,微信2099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和网站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67.32%和13.92%。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进音乐厅”“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听古典乐”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认为古典乐需要审美门槛,占比34.6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jaimes last: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观,所以门槛高。

@昵称已充值:其实吧我觉着古典乐审美太高级了但是没人指路反而也不算太好。我虽然很少听流行歌曲,但是古典乐想听点高级的听不懂。

@fu1772575:古典乐太小众了,太需要审美基础了,我是听古典乐的,这么多年来没有人能与我共鸣,我尝试把别人带入古典乐的世界,他们却觉着我是神经病。

二是,认为古典乐比流行音乐更有营养,占比25.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again:论丰富程度,流行乐差远了。那种铺陈、发展,最后迎来高潮的快感,确实是流行音乐可望不可即的。

@毛毛2019:很多经典的影视配乐都源于古典音乐的改编,它们很好地渲染了电影的背景分为、刻画了人物内心,有很强的代入感。可见,古典乐真的非常有养分,不是旋律重复率极高的流行乐可比的。

三是,认为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无心欣赏古典乐,占比24.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北郡:说明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快,导致我们获得快乐的成本降低了而已,大家都去听能够短时间内刺激感官的流行乐,什么摇滚、rap、民谣等等,没有人有些耐心听冗长的古典乐了。

@承天寺守夜人:音乐审美能力是需要一个安静能够静心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更好的感受音乐里微妙的起伏,现代人为生活所累,哪有这种心境和环境。

四是,认为音乐不该分高低贵贱,占比15.0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亚马逊一姐:人间要俗人听俗歌,活得自由自在,音乐也是,有雅俗,没贵贱。

@小本:大家听音乐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听取愉悦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品位的。

@ayings:音乐的目的就是给内心带来愉悦。流行音乐像糖块,简单直接。古典音乐想咖啡,先苦后甜。古典音乐带来的愉悦无疑更深层更长久。但是,如果人为地打上档次高低的标签,其实就已经失去了喜欢古典音乐的资格。

三、舆情点评

“Z世代”来临,不少行业瞄准年轻赛道转型升级,古典乐也不例外。近段时间以来,“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进音乐厅”成为行业热门话题,不少著名音乐人公开发言强调拥抱年轻市场的重要性,并表示要积极推出相关举措。

新媒体与年轻群体正在助推古典乐强势复苏。一方面,短视频在助推古典音乐复兴上立下奇功。Epidemic Sound发布的《互联网之声报告》显示,2022年古典音乐在YouTube上的使用量大幅增长,增幅超过90%。全球短视频巨头纷纷入局也佐证了这一点:2022年11月,环球音乐旗下的德意志唱片公司(DG)宣布推出高清音质的古典音乐流媒体服务STAGE+;国内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也开始助力古典音乐推广,通过以交响乐为主题的跨年晚会,吸引年轻观众了解和欣赏交响乐。另一方面,古典音乐在年轻听众,尤其是亚洲的年轻听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正在上升。2020年,法国流媒体平台Deezer、英国唱片协会(BPI)和皇家爱乐乐团(RPO)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2020年,全球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年轻听众占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三分之一。可见,“Z世代”浪潮之下,古典乐这个看似“小众”的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古典乐市场的“年轻化”仍然面临不少困境。一是,转型之下,古典乐的内涵有待挖掘。数字时代,古典乐积极推动线上转型,内容上也不断“年轻化”“流行化”。但纵观“改编古典乐”热门视频,古典乐依旧是内容背景板,而非“锚定物”,存在流俗风险。二是,古典乐市场仍然亟待扩展。不能否认的是,尽管欣赏古典乐的年轻群体正在扩大,音乐厅和歌剧院里依然是白发人居多。摇滚乐、爵士乐等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挤压着古典乐的生存空间。此外,古典乐的“高雅”“古典”标签让不少普通听众对其心生距离感,不敢轻易尝试。可见,古典音乐的破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如何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行业乱象乃至对古典乐的内生伤害,是当下小众文化破圈层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时代下,古典乐要想重焕生机,转型年轻赛道迫在眉睫。第一,积极拥抱时代流量。可以尝试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节、流行乐等形式引流,多用年轻艺术家打破代际壁垒,开拓年轻市场。上海交响乐团策划的“晚高峰音乐会”时间短、曲目轻,甚至会融入有趣的情景表演,设计有意思的剧情和桥段,深受年轻观众的认可与欢迎。第二,扬弃式传承,创新式发展。自然,古典乐的传承需要尊重传统内核,警惕流俗化、低级商业化,同时也要积极推出新作品、新理念,推动现代化。第三,重视新媒体技术,积极接纳“古典音乐+新媒体”模式。新媒体与新技术加速了古典音乐的大众传播,并一度通过让其披上流行音乐的外衣重回大众视线。有市场、有创新、有技术,具备这三种要素的古典乐才能真正在年轻赛道站住脚跟,突破从复苏到繁荣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真正的复兴。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