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儿童剧“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尝试“马拉松演出” 沉浸式感受,令孩子与家长一起在戏剧中成长

2023-07-31 18:56:07 来源: 文旅中国

7月28日晚上,舞台大屏幕上的计时器最后定格在了6小时18分零6秒,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儿童剧“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从当天下午一点一刻开启了三戏连演,在6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剧场里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了“北京丫丫”的世界里,直到走出剧场,他们还在追问“花猫三丫”去哪了,“土狗老黑”没了吗?这场“儿童戏剧马拉松”通过拉大剧间休息时间、“戏剧扮装”、前往南锣鼓巷民俗游览等方式,缓解了小观众们的疲惫感,让这场“马拉松”的尝试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儿童剧“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改编自著名京味儿作家叶广芩同名儿童文学作品,以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为时代背景,生动地讲述了北京小妞丫丫纯真、青涩、美好的童年故事。该系列作品于2020年由北京演艺集团与北京出版集团两家企业联合纳入北京儿艺的创作选题中,并于2021年至2023年依次与观众见面,已相继演出超过60场。该系列儿童剧在大麦评分高达9.3+,剧目实现了每场盈利。“三戏连演”后,7月29日至9月10日,“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还将进行30余场的暑期演出。

7月29日,北京演艺集团和中国艺术报社在北京主办了儿童剧“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研讨会,业界专家学者和主创从儿童剧的本质到儿童剧的市场推广,畅所欲言,既点评了“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的成功之处,也为这三部曲日后的打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用儿童思维观察表现世界

在7月28日三戏连演的剧场中,有一部分观众已经是第二次观看。一位4岁的小男孩看完6个多小时的三部曲,依然兴致勃勃。这与这三部曲遵循儿童剧的创作规律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著名编剧欧阳逸冰认为,这三部曲牢牢把握住了儿童剧创作的根本,就是用儿童思维感知世界、观察世界、表现世界。他把这称为儿童剧最关键的问题。“全剧没有评判主人公丫丫哪点做对了,哪点做错了,”他强调,“不能按照结论写戏,而是按照人来写戏。驾驭儿童思维,把它的奥秘挖掘出来”。他谈到了在《土狗老黑闯祸了》中,丫丫与李德利冲突关系改变的那场戏:丫丫的手指头不小心插到椅子的窟窿眼儿里拔不出来,她七哥拿着把锯子准备锯开椅子, 李德利则拿来香油,在香油的润滑下手指头拔了出来。这表现了李德利的聪颖和生活能力。最精彩的是当丫丫和她七哥感谢他时,他头也不抬一溜烟跑了。“他没受过表扬,受表扬难受着呢,让人看到孩子幼稚、天真、纯洁、美好的心。”欧阳逸冰分析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玉琴认为,这三部曲体现了北京儿艺对当代儿童情趣格外的关注和审美思考的有益探索。“时代在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贴近他们,让他们走进剧场留得下来,其实这是蛮考验人的。”她说,这三部戏用儿童戏剧思维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现在的独特样貌,从孩子的视角精准提炼,又重新建构,主创的匠心和能力特别可贵,值得称道。“虽然情节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物在天真烂漫中不断成长,整个戏的基调是温暖、温馨的。”她说。

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副团长、创作中心主任郝姗姗在看戏的过程中,和大家一块儿笑,一块儿哭,感到特别开心和高兴,这三部曲让她感受到了主创的真诚,“它用真诚给予了我们开心,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温暖。舞美有亲切感和灵动性。”郝姗姗说。

文学底本赋予儿童剧以坚实的基础

叶广芩的儿童文学《耗子大爷起晚了》2018年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9年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文字)奖,2021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奖。2020年,这部获奖小说进入了北京演艺集团的视野。北京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王珏介绍,以《耗子大爷起晚了》打头的三部文学作品经过反复论证,被认为与北京儿艺的品质调性适合,与北京演艺集团的精品战略思路契合,相信有文学做基础和积淀,做一部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实上,这三年北京儿艺在完成其他任务的同时,在全力以赴打造这三部曲。

总导演总编剧王泽回忆刚接到任务时,就找来小说看。当时还在外地出差,一边吃完外卖一边看,看着看着不由流下了眼泪。因而他特别希望舞台上的丫丫和观众心中的孩子共同完成一次成长的体验。“改编的时候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利用孩子的视角充满诗意地表达他所看到的世界”,以致于在经历了10个月的改编、建组排练一周后,他毅然叫停了排练,认为剧本和舞台呈现仍有刻意之处。于是,他拉着舞美等剧组人员深入颐和园、胡同等地采风,希望保留住原作中那种诗意。郝姗姗认为这点很难得,因为原著是散文体小说,“主创并没有打破它,而是很尊重它,在由很多小情节组成的大情节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独特的戏剧内容和人物。”

儿童剧是一种沉浸的美育

《马兰花》《想飞的孩子》等儿童戏剧给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带来了美的感受,各种奇思妙想在小观众心中生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驻会副会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副司长万丽君认为儿童戏剧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是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是丰富想象力的教育。“在这三部曲的主要场所:颐和园、胡同、学校中,丫丫得到了全面的成长。颐和园中丫丫的失落、离别、惆怅,胡同中丫丫在玩闹中的学会理解、承担,学校里跟人共享,小观众在与丫丫的共情中,完成了这些教育。”万丽君说。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孙大庆认为,儿童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样式,相对文学、音乐、美术等单独的艺术样式,更具有美育的优势,尤其是表演有利于培养个人的自我表达意识、社交基本的概念、集体协作的意识。

这三部曲虽然是儿童剧,但其教育意义绝不仅是针对孩子们的,这三部曲同时也能给家长们很大的启发: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如何起到正向作用。

欧阳逸冰提出,《耗子大爷起晚了》中,丫丫心目中最喜爱的耗子大爷是那样的亲切、灵巧、懂得美,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灰耗子,这种想象,实际上是对大人们很好的教育、警示。“什么是爱?爱首先是陪伴,这是一个提醒,耗子大爷应该是爸爸、应该是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他说,“在这里,人和动物已经成为一体,人与世界成为一体,人与世界的感知是那样的统一,这是儿童丰富的想象,这就是丫丫精神的外化,是她的感知和反映的物化表现。”

“野着长大有野着长大的好处,有创造力,不怕困难,敢于面对”,看完这三部曲,在北京的颐和园、胡同里烂漫着长大的丫丫,给了北京剧协副主席、一级编剧王宝社这样的感受,他提出,剧中的爸爸是懂得教育孩子的爸爸,虽然他对丫丫讲的话没有一句是训人的,但是那些话一定会在孩子成长中让她有所回味,给她启发。

北京教育宣传学会副理事长、《光明日报》资深记者董城提出:“我们常常在反思,怎么今天物质条件很好,但是孩子不够快乐?”他认为,这三部曲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孩子成长的范式,带来了一种启迪,“到底怎么育人,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不是还需要我们回头补课”。

北京儿艺院长王东提出,儿童戏剧特别强调育心而不是育智,孩子成长阶段需要内心柔软,如果是僵硬的、冰冷的,一定是痛苦的。这样的目标追求,让北京儿艺所有演职人员和创作人员觉得从事儿童戏剧事业很幸福。

传统文化温润着戏剧内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副研究员白帆认为,这三部曲巧妙地将中华文明蕴于儿童戏剧之中,民间工艺剪纸艺术、戏曲亮相、配乐中的三弦、市井生活气息浓郁的吆喝声以及珠心算,这一切都是京腔京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坚定少年儿童的文化自信,三部曲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刘玉琴认为,这三部戏中北京元素的地域性表达和超地域性表达也是引人关注的。“它让人怀想、怀念和神往,这些元素不是生硬、刻意地拼贴上去,而是在人物和情节的自然流转中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看完这三部戏,就像一幅淡淡的风情画从眼前滑过,其间一群孩子在那儿肆意浪漫地飞翔、天马行空地玩耍,看完以后让人觉得它是朴实的,又是令人感动的,很可贵。”刘玉琴认为,这三部曲传达了鲜活的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儿艺董事长董宁认为,这三部曲带有非常纯粹的北京儿艺气质,“北京儿艺是胡同里的剧场,是带有北京味的、质朴的、温暖的剧院,春夏秋冬四季从胡同走进来有不同的感受。” 她说:“通过对‘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这样一部一部的现实题材作品的深耕,培养了人才队伍、锻炼了演员素质,形成了北京儿艺的文化特质和戏剧特质,最后所有的都回归到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把这三部曲打磨成儿童剧精品,业界专家们还就进一步打造“丫丫”形象、强化主题歌谣、营销推广等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