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上旬,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江苏省木偶剧团)的人偶剧《白雪公主之魔镜》《爱丽丝漫游仙境》亮相青岛大剧院,开启了新一轮赴山东、浙江、河南、重庆、江苏等地的全国巡演。近年来,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国有文艺院团的中坚力量,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多种举措闯荡市场,极大地激发了生机活力。
立足传承、创新,坚守面向基层的演出阵地
扬州杖头木偶是全国三大木偶流派之一,被誉为“维扬一枝花,香飘海内外”,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承担非遗保护传承责任的国有文艺院团,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常年坚守在基层演出的一线,年均演出300多场,演出地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个城市。每年不仅有进校园、进社区的公益演出,也有进景区、进商业中心的商业演出,向青少年、普通群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演出的足迹遍布国内大小城市,有北京、天津、青岛、重庆等耳熟人详的城市,也有云南、四川、贵州等边远、交通不便的县城、乡镇,无论路途多颠簸,目的地多偏僻,总能为当地群众带来精彩动人的演出。
校园、社区、景区的木偶演出以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扬州风情的木偶短戏为主,《乘风破浪》《黔驴技穷》《鹬蚌相争》等成语小故事,贴近小观众的认知水平,是常演常新的进校园节目。《长绸舞》《变脸》《扇韵》《咏梅》等扬州木偶传统节目,雅俗共赏、技艺取长,是扬州市民、外地游客了解扬州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承需要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2019年,为表现运河文化对扬州人文精神的深远影响而创作的《运河之花》系列木偶戏,在“运河文化嘉年华”期间演出40多场,以扬州杖头木偶为主要表演形式,点缀扬剧、扬州清曲、评话等地方文化元素,向来扬游客宣传了大运河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受苏州天平山景区之邀,采用创作、制作、表演等打包式合作方式,创作了木偶戏《才子与佳人》,取材当地民间故事,丰富景区人文特色,一个月时间内演出了73场。量身定制、就地取材、原汁原味是扬州市木偶研究所能够长期与景区、旅游节友好合作的秘诀。
非遗传承的基础在基层,它依赖活态的传承人,突出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因此,只有人才强,剧团才能活力足。近年来,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招录了一批年轻人才,既有扬州艺术学校木偶表演专业的委培生,也不乏研究生和“海归”。剧团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实施具有针对性、目标性、操作性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培训。近几年,每年对新招录的青年演员开展理论授课、名家名段、戏曲身段形体、舞蹈动作等基础培训,夯实木偶表演的基本技能,提升舞台表演技巧。剧团还将年轻人才分配到最前线,跟师学习木偶制作、设计、舞美、表演等,同时,拿出专项经费,把骨干人才送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学习深造。
在人才培养方面,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并不局限在扬州地区,而是放眼全国,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职责。2015年6月至8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全国木偶制作人才培训班在扬州举办,来自湖南、四川、黑龙江等12个省(市)的15家木偶剧(院)团30名木偶制作学员参加培训。扬州市木偶研究所作为承办方,特意邀请了10名国内外木偶制作领域的专家前来授课。结业典礼上,看着学员们制作的一个个精美的木偶,专家和木偶艺术界的前辈们止不住热泪,这是中国木偶艺术史上首次举办的全国性木偶制作人才培训班。正是由于全国木偶制作人才培训班的成功,2016年,剧团申报的“杖头木偶表演人才培训班”又一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全国性的木偶制作、木偶表演人才培训班先后落户扬州,体现了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会、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扬州市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季培均表示。扬州将在两个“国字号”培训班的基础上,打造“中国木偶艺术人才培训基地”。
演出、制作“两条腿”走路,稳步开拓市场
2019年8月17日、18日,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木偶剧《神奇的宝盒》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两场演出上座率均达90%以上。该剧是继《嫦娥奔月》后再度登临国家大剧院舞台的扬州木偶剧,成绩在国内木偶团中实属亮眼。演出后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一系列好评是对扬州木偶艺术创作的肯定,也充分展示了扬州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成果。《文艺报》原主编钟艺兵在座谈会上谈到,“《神奇的宝盒》主要特点是木偶艺术吸收了其他各种艺术,它是开放的、吸纳的,是响应时代的审美。”
《嫦娥奔月》《神奇的宝盒》相继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吸收铁枝木偶、皮影、真人舞蹈等其他艺术元素,是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在创新中坚守本体艺术,让木偶剧兼具传统木偶艺术的魅力韵味和现代艺术的新意时尚,力图对现代木偶戏做出导向性启示。
艺术上追求突破、革新、精心,《嫦娥奔月》《神奇的宝盒》先后荣获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的“最佳剧目奖”,自推出以来,在北京、南京、常州、济南、青岛、兰州、武汉等多地巡演100多场。近几年推出的保留剧目人偶剧《白雪公主》获得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江苏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等,是剧目中的“常青树”,年均演出近百场,累计1000多场。
近年来,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坚持走市场化营销道路,实行演出经纪人运作方式,邀请演出商观看新剧首演,获得大量演出订单。从2009年开始,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就是武汉团市委等部门举办“双百场演出进校园”活动的中标单位,连续合作多年,每年春秋两季在武汉中小学校集中演出70—100场木偶戏,受到孩子们热捧。
在走市场方面,剧团除了重金打造《嫦娥奔月》《神奇的宝盒》《白雪公主》等精品剧目,也小成本投入创作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剧目如《三只小猪》《爱丽丝梦游仙境》《再见了,熊爸》等,市场欢迎度高、效果良好。
在国内,扬州市木偶研究所的演出地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个城市,观众达20余万人次。在境外,出访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2000场次,成为江苏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一块优秀品牌。先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出口文化服务项目”,被国家文化部、旅游局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目录—旅游演出类》。2016年,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增挂“江苏省木偶剧团”的牌子。
除了木偶表演外,剧团还成立了木偶艺术造型制作中心,为木偶剧目进行木偶道具的制作、整修,对外承接木偶制作订单,加工出售木偶道具等成品,占据了国内木偶艺术院团70%左右演出木偶的设计制作份额。作为“半边天”的木偶制作,年均制作木偶200多个,重视产量也狠抓技术。2017年,为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我们来了》的10位嘉宾制作了3D真人版木偶,这是首次尝试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木偶,成为传统文化和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
制作中心也承接场景、花车花船、雕塑等拓展领域的相关制作。2019年为首届“大运河文化博览会”制作14条花船,连续11年为“上海旅游节”制作巨型卡通偶,为常州淹城春秋乐园制作场景、道具。这些持续开展的相关业务,拓展了扬州木偶的产业空间。
木偶制作在取得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的同时,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正计划开发、逐步推出木偶毛绒玩具、木偶纪念品等产品,努力打造一条从创意到产品、从剧目到玩具、从文化到旅游的扬州木偶完整产业链。
合作剧目、版权交易,深度激活市场潜力
一台大型剧目通常投资百万,如何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投入效益比,如何实现每部剧目的最大价值,这是每个剧团都面对疑难问题。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创新经营理念,开展剧目合作、版权交易,不仅实现降本增效,还最大限度发挥剧目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了艺术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扬州木偶剧团曾经与日本合作编创木偶剧《三国志》,在日本巡演近8个月,演出220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引起了轰动。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与阿根廷合作编创木偶剧《森林王子》,中方负责演员、表演、木偶制作,阿方负责导演、舞美、音乐。在表演形式上,该剧除了采用扬州杖头木偶传统形式,还吸收和尝试国外木偶的表演形式。2017年来,该剧先后赴阿根廷、克罗地亚等国家参加艺术节。
在尝试与国外团队合作剧目的基础上,扬州市木偶研究所还与国内文化艺术公司合作开发新剧目。《奇幻河之歌》和《再见了,熊爸》两部剧目,分别与北京月月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骓羽(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编创、共同享有剧目版权。剧团发挥擅长的工作领域,主要负责演员、木偶制作、导演、舞美等。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所长戴荣华表示,这类型的合作缓解了创作资金周转压力,也深度拓展了商业市场、国外演出市场。
2013年,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借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授权模式,与河南演艺集团签订版权授权协议,授予《葫芦娃》演出权5年,定向提供整台剧目的木偶与舞美制作,同时要求演出票据和宣传海报上必须打上“扬州市木偶研究所主创”字样,每年演出不少于50场。河南演艺集团一次性支付制作及转让费,并且每演出一场支付一定的版权费用,五年内逐年递增。这种“打包转让”的创新营销模式,为传统演出市场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路径。
通过与河南演艺集团的协议,扬州木偶戏《葫芦娃》的“兄弟版”在河南省各地上演,展现了扬州木偶的风采。从此,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打包转让”的授权模式一发而不可收。近几年,创排的木偶戏《渔夫的故事》《神缸》《舞狮》《马兰花》《垃圾精灵》《新三打白骨精》等节目先后与哈尔滨、淮北、常州、沈阳、张家界等地的剧团、学校签订版权授权合同,广受欢迎。
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今后,扬州市木偶研究所仍将坚持创作为本、作品立身、传承铸魂,为文化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文/周启云 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