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丨啸起白云飞千泽 歌吟秋水动三湘——读岳立功的长篇小说《白祭坛》

2022-04-27 17:46:58 来源: 文旅中国

惟楚有才,于湘西为盛。提起湘西,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蔡锷等赫赫有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鲜为人知的是,在湘西的万山丛中,曾有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20世纪30年代在军阀争夺地盘、互相残杀的激战中,他们纵横捭阖,踞守一方,成为一支让当局又爱又恨、头痛不已的地方武装部队。令人惶惑的是,在历史烽烟的拐角,这支雄踞边城的队伍为何奇迹般消失?

仿佛受着一种神秘力量的召唤和特殊使命的驱使,作为湘西人的岳立功,饱蘸激情,怀揣强烈的忧患意识,从1986年至2020年,用了35年时间追根溯源、皓道穷经,呕心沥血写就湘西三部曲《黑营盘》《红城垣》《白祭坛》。其中《红城垣》被改编为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喋血边城》在全国播出,反响极佳。

而于2021年完成的《白祭坛》甫一面世,就深受读者追捧,吸引了不少业界评论家赞赏的目光。对于像“中国竿军悲怆谢幕,秘境湘西百年孤独”这样盛大的感慨,像一个大大的惊叹号,矗立在湘西秘境深处。

情感汹涌 下笔克制

“我提起了笔,虽然是战战兢兢的。我一定要说,不吐不快!我希望用自己的笔努力揭开湮没近半个世纪的湘西神秘的历史面纱,还原她豪迈、惨烈、苦痛的真实的历史面目。”作者在自序中坦言,每当铺开稿纸,眼睛就会变得朦胧迷离。但尽管如此,作为湘西三部曲最后一部,创作《白祭坛》时作者笔触似乎更加克制和冷峻,努力扼住内心奔涌呼啸的情感,谋篇布局举重若轻,故事讲得从容不迫。

在作家越来越重视短篇小说书写的当代,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更能照见作家的才华与匠心,更能凝聚作家的智慧和潜力。《白祭坛》洋洋洒洒近五十万字,作者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而粗犷的笔触,记述了抗战背景下竿军盛极而衰这一湘西历史上的大件事,全景式再现了地方武装参与抗战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小说《白祭坛》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竿军兴衰为主线,通过描绘军人陈玉轩及覃飞父子、商人游贵生一家、匪首韩章等一群决定湘西历史的鲜活人物,以一群人命运的起伏变迁,展现了湘西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恢宏画卷。

令人扼腕慨叹的战争故事,在作者笔墨酣畅、文思淋漓的书写中,带着摧毁腐朽和落后、推动朝代更迭和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力量,如花朵般,徐徐绽放在炮声隆隆的笔下湘西。恰如《白祭坛》中所描绘的白色刺莓花,在三月满坡满岭地开放,嫩嘟嘟的,像英雄洁白而不屈的灵魂。

浓墨苦难 慢说辉煌

主人公覃啸天原本是一名普通的苗家青年,性格耿直、刚强、固执,受着军人父亲覃飞的影响和熏陶,历经战争的摔打和战火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国军团长,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因不堪忍受国军在打压中处心积虑改编竿军的阴险举动,在红军老首长朱鹤影响下,他满怀报国之心,肩负起策反石门兵变的重任,起义失败后,在几经思索中豁然开朗决定弃暗投明,毅然投奔军纪严明心向百姓的红军。在国家受难民族危亡之时,为了奔赴前线保家卫国,他甚至舍弃儿女情长,在嘉善抗日、湘西革屯、长沙会战等湘西历史大事变勇猛无畏,表现突出,屡获嘉奖。在炮火硝烟中,他亲眼目睹同乡小佬、金莲、龙五斤等成千上万湘西儿女血洒疆场。聚国仇家恨于一身,他愈战愈勇。

覃啸天无疑是湘西儿女杰出的代表。他与所投身的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几经磨难与变故,在匪患猖獗时与土匪周旋,在受到国民党嫡系军队多次打压改编时与国军争斗。然而当日军压境时,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迅速振作精神放弃恩怨,与红军等各路英豪团结一致,最终统一阵营,打响惊心动魄的对日最后一战——湘西雪峰山会战,虽九死一生,最终以身殉国,把苦难留给自己,把辉煌留给后人。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一行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签字受降。尸横遍野、狼烟四起的雪峰山渐渐停止了呻吟,待到春来,满山满野的刺莓花,争先恐后绽放在英雄的坟墓旁。

小说从1933年秋天湘西洪城那个莺歌燕舞的傍晚,写到1945年初夏溆浦雪峰山的那个血色黎明,写尽湘西竿军15年风云变迁。这十几年,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时,无数像覃啸天这样的湘西儿女积极投身保家卫国的抗战,从挥别家乡转身离家那刻起,留给亲人最大的念想和悲哀,如同萱萱在抗战胜利后离家远行时留给父母的那句话一样——这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炮子炸响了,牛角吹响了,别了我的妹儿,我们要到前方去打仗,不论是当兵当鬼就再也不是你的丈夫了!”细腻温柔的诗性笔触浸润通篇,写尽血色中的浪漫和温情。战争何其残酷,但真情一直在场。啸天爱的是萱萱,却由父母作主,娶了自己不爱的金莲,勇敢的金莲敢爱敢恨,毅然奔赴战场,寻找信中要和自己离婚的丈夫,他们的感情在战火的洗礼中得到升华;孙平强取了不爱自己的萱萱,却与相识于乱世的玉蓉心心相惜萌发怜爱。

与战争相比,他们的爱情都太短暂,来不及告别,一转身肉体就在炮火中瞬间灰飞烟灭。爱情,在战火中永生,成为战争悲剧中最温情的点缀。

以意取胜 玉汝于成

战争很血腥,爱情很珍贵,政治很凶险……通篇读完,深为震撼,耳畔总战火不断,那些血肉模糊的身影总在眼前摇晃。毛姆在《什么是好的小说》中认为,小说人物如果很有趣那就更好。

《白祭坛》中有一些趣的人物,像"湘西王"陈玉轩杀伐天下,有时性格又像个小孩,是个典型的湘西"犟卵",苗王覃飞勇猛如李逵,却能忍辱负重,委曲装儍。还嘉善之战即将打响时出现个能掐会算的小天师,弱女子金莲偷看了丈夫要和自己离婚的信后决意要到战场寻夫,以及游手好闲的小佬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上前线的战船中,等等细节对人物的刻画皆令读者眼前一亮。但有总体来说,从全书斗争等其他场景描写有余,某些人物个性刻画不足。 或许,作为史诗性作品,作者没有刻意在一两个主要人物上集中笔墨,而是遵从史诗作的创作规律品,努力展现丰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不断获取作家的创作意识,同时根据文本和自己的意识投射建构新的意义,总有获得一种审美阅读感受的愿望,但感觉巜白祭坛》中苦难深重的文字足以让任何意志坚定的读者胆颤心惊,以致陷于深重的苦涩与悲怆中久久不能自拔,尚欠缺一些审美的升华。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焉。”从2012年在凤凰城开笔,至2020年在深圳落笔,《白祭坛》耗时八年。八年中作者精雕玉琢,正如杜牧所言,小说以意全胜,以意遣辞,作者没有为了达到某些艺术目的而布下迷魂阵,然后故意破除自己的阵法以取悦读者。

在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的精神力量推动之下,顺着历史进程的时间大框架,上卷十九章层层铺垫,下卷十九章高潮迭起,越到后面,故事越精彩好看。在一座宛如白色祭坛的坟地前,“湘西王”陈玉轩老泪纵横长跪不起,竿军的命运由此悲怆地画上句号,故事在端午节激越奔腾的鼓点中戛然而止,完美收笔。作者最后的超现实主义写法,读来回肠荡气、催人泪下,起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效。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提到,“当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时候,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强大,绝不仅仅是腰包里塞满了钱,你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珍重的年代,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有什么能让我们追随?是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是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这,正是长篇历史小说《白祭坛》伟大的精神奥义所在。读懂了《白祭坛》,如同王树增在纪实文学《长征》序中所言,读懂了革命精神,就读懂了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一个人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白祭坛》作者简介:

岳立功,作家、编剧。藉贯湖南,现居深圳,先后毕业于湖南师大和上海戏剧学院。已出版长篇小说等著作有“湘西三部曲"《黑营盘》、《红城垣》、《白祭坛》等10部,电影、电视连续剧《喋血边城》、《醉乡》等10系部。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电视散文《雪山上的父亲》获得全国“星光奖”一等奖,并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艺术片《大山、女人、魂》,电视连续剧《醉乡》分别获全国“骏马奖”一、二等奖;音乐电视片《外婆桥》、《新姐妹》获得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作者著述广博高产,影响甚广:电影《追剿魔头》为第三届长春电影节参展华语片;话剧《桥店》获广东省戏剧创作一等奖。其作品《美丽的西朗卡普》、《外婆桥》、《雪山上的父亲》等还入高校及中学生辅导教材。1977年为庆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二十周年创作的歌曲《请到我们湘西来》因歌词朴实优美,旋律动听,极赋民族特色,虽历时四十余年,至今仍在湘西大地传唱。

(供图:岳立功)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