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29日上午,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外大街磁器口东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原广内大街207号院,史料记载的蒜市口十七间半),迎来隆重的开馆仪式,这里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文化新的里程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是文物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
中国红楼梦学会、北京曹雪芹学会专家学者代表、北京市、东城区各相关部门、曹雪芹故居纪念馆项目实施方代表和现场的媒体、嘉宾们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开馆后,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将向公众预约开放,这里交通便利,毗邻二环崇外商圈,将成为中外红学爱好者、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文物消费新场景的好去处。
一、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前世今生
亮点1:红学界及社会各界一致认可,目前唯一有史料记载的曹雪芹在北京的居处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原广内大街207号院),原址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被专家认可,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在北京有确切记录的居住地,2002年,原广内大街207号院(曹雪芹故居)公布为原崇文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存明清档案的国家级专业档案馆。1982年,该馆研究员张书才先生,通过馆藏档案发现了曹雪芹在北京住所的另外一个重要线索。在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内务府档案中,张先生发现了一件雍正七年(1729年)的“刑部移会”,其中载明:江宁织造隋赫德曾将抄没曹家的“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予曹寅之妻孀妇度命。”(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将清代《乾隆京城全图》与现广渠门内大街西段蒜市口互相对照后考证,档案中所说的“十七间半”房即为现广渠门内大街207号或邻近的两个院落。
这里档案记载的蒜市口,就是现在崇文门外的磁器口,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此地称蒜市口,其东有蒜市,清宣统时在其西南标有磁器口,沿用至1947年。1965年,蒜市口并入广渠门内大街,此地即称磁器口。
由此可以确定,曹氏在蒜市口地区有十七间半老宅,这里应该是曹家从南京回迁北京后的第一居址,他的很多生活经历都在此发生。有专家推测,这里也应该是曹雪芹最初构思《红楼梦》、完成初稿的地方。
1991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院张书才先生在《红楼梦学刊》上首次披露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外媒体极度关注。因为有档案可据,这一成果逐步得到红学界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亮点2:历时30余年完成文物复建,统筹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
1999年修建两广大街,207号院位于广安大街规划红线内,道路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
1999年7月,原崇文区政协、北京市政协文史委、中国红学会召开第二次研讨会,形成《关于建立曹雪芹旧居遗址博物馆的建议》,建议两广大街施工中拆迁保护曹雪芹旧居,在蒜市口地区建立纪念馆。2000年,在充分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前提下,经上级部门批复,东城区(原崇文区)着手研究曹雪芹故居的复建问题,2004年项目正式名称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落位崇外大街十字路东北角。
在前期复建过程中,东城区依托社会力量,对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建成后的运营方案进行了先导性设计和规划,确定由新世界公司负责全部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复建实施。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复建工程一直备受社会关切,在复建过程中,东城区文物部门一直秉承严谨、科学、扎实的态度,使文物建筑保留其宝贵的历史价值。曹雪芹故居院落占地790平方米,三进房屋,建筑面积约440平方米。复建的“十七间半”是根据拆除时留下的照片,并参考了同时期文献照片以及红学专家的建议,按照清末时的形制进行复制,房顶依旧采用木结构框架,从工艺和原材料都使用清末形制,建设过程中也尽量使用当时拆除的老物件。
2019年1月,曹雪芹故居复建工程正式启动。2020年10月,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复建项目落成。
二、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保护与运营理念
亮点3: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合作模式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复建工程全部由资本方出资完成,在运营模式上,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按照产权方、运营方以“项目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进行合作,政府将对运营方设定一定时限的“涵养期”,运营方结合周边商业资源,对曹雪芹故居进行IP孵化,并开发相关文旅产品,完成自我造血并可持续化运营。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毗邻崇外商圈,周边大型商场林立,其附近的商业楼将配套艺术工作室、展览、小剧场演出等项目,与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形成联动。此外,以蒜市口故居为起点,向东可看卧佛寺的老枣树、隆安寺,向西进兴隆街看城南会馆文化,向南去珐琅厂、玉器厂、百工坊、天坛工美参观老北京传统手工艺,还可将北京市留有曹雪芹足迹和印记的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城市副中心张家湾的曹雪芹墓等串联起来,再加西城的大观园、恭王府的景区,构建以曹雪芹故居为中心的“红学旅游线”,构成北京曹雪芹与红学文化游的经典线路和旅游产品。
亮点4: 坚持社会效益为主,推出公益性红楼文化常设展及不定期艺术特色展
馆内常设《曹雪芹故居陈列》,展陈设计项目将灵活展示建筑本体历史、曹雪芹生平、崇文门地区文化、清代北京历史民俗、《红楼梦》文学、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内容。后期,还将开发红学旅游路线,以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为核心,串联起珐琅厂、百工坊等旅游节点,打造国际文学旅游打卡地。
曹雪芹故居共三进院落,基本展陈集中在二进院,突出“曹雪芹与北京”的主题,以曹雪芹在十七间半、在北京东城的生活经历为主,展示“归籍京师”“寻梦蒜市口”“红楼一梦”三个篇章内容。其中二进院正房主题为“归籍京师”,展示曹雪芹和家人从南京沿大运河至北京,于十七间半居住生活,包括曹氏一族兴衰,曹家与十七间半的缘起,展示《乾隆京师全图》《刑部移会》,张书才、冯其庸相关考证文章,以及考古遗址勘探照片、文物等;西厢房主题为“寻梦蒜市口”,讲述曹雪芹于此地居住的活动轨迹,以及清代此地繁华的商业对曹氏创作的影响,展示蒜市口相关老照片、老物件,风筝、头花、绢花、景泰蓝等东城区诸多手工艺;东厢房主题为“红楼一梦”,主要包括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各主要版本在北京的抄写、刻印与流传,以及《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与绘画、曲艺等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影响。
一进院作为弹性特展区,结合艺术、设计与新媒体活动体验等内容,策划故居知识、红楼梦文化、传统工艺与文化等主题特展,举办相关内容的主题活动。
三进院作为互动区体验区,运营内容方向有:策划丰富的公共项目(讲座、表演、工作坊);汇集最新、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线上+线下)、鼓励公共阅读与社区互动;为出版物、衍生品等预留线上购买端口。
亮点5: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打造红学主题的中外文化会客厅
曹雪芹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也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可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世界文学大师比肩,其著作《红楼梦》在国外也拥有大批文学拥趸。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作为世界文化名人故居,未来将打造成中国文化名人故居、曹雪芹与红学研究学术基地,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国际化典范、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坐标。组织开展红学研究、研学等活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曹雪芹与红学研究基地。
下一步,东城区将继续完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展陈管理及合作运营,使故居纪念馆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我们将充分贯彻“崇文争先”理念,做实“六字文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文物活化利用顶层设计出发,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多元文物产权资源主动性,形成东城文物保护利用“一盘棋”,加强释放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东城范式,让文物活起来,为全国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新路径。
三、东城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做法
近年来,东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围绕“文化强区”战略,发挥“崇文争先”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有序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利用科技手段给文物做“体检”,完成18处文物修缮,形成智珠寺、曹雪芹故居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标杆,前门三里河重现“水穿街巷”历史景观,文物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工作齐头并进。
(一)东城区文物资源基本情况:文物数量居于全市前列
目前东城区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357项374处,按照文物等级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92处。
(二)探索文化活化利用模式:链接文商旅融合新业态,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新场景
近年来,东城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物活化利用的政策要求,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支持释放市场主体在文物空间的消费活力,积极攻克、疏通当前文物利用的“堵点”和“难点”,出现了一批文旅融合性强,空间利用率高,消费模式新的多元示范样本。
社会运营为主,链接多元业态,孵化文物活化利用活动市场化品牌。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音乐”的新型内容消费形式,开创利用古建演艺新空间模式,创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活动期间,在智化寺、智珠寺、古观象台、宏恩观、国子监等五个古建场地完成8场演出活动,每处古建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精心定制与古建历史人文背景相契合的艺术项目,为京城百姓、古建和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一系列沉浸式跨界演出。自10月13日发布以来,受到了社会热烈关注,吸引年轻人走进古建。活动共联合100家以上媒体平台推广,短时间内在热门社交平台形成话题聚集,并成功入选2021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十大文化艺术活动》。(2)2021年9月底,“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拉开序幕,东城区颜料会馆以“遇见颜料”为主题,串联民乐、京剧、唢呐、舞蹈、杂技等多种“小而精”的艺术形式,代表前门东区会馆进行活化利用尝试,拓展演艺新空间,打造演出新业态。
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引导建立文物保护修缮利用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位于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的智珠寺,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管理使用单位东景缘(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自运营以来,对文物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在文物活化利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用全新的内容叠加进入传统的建筑空间,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业态,包括但不限于沉浸式光影艺术、光和空间、瑜伽、古典音乐会、儿童美学和建筑教育、大使馆或者中外文化交流之夜等,将内容运营的正向营利收入反哺文物修缮资金,弥补了政府文物修缮资金的不足,开拓了文物修缮和利用新路径。
以开放利用为导向,推动中法大学旧址、皇史宬等重点文物首次面向社会开放。中法大学旧址历时三年修缮完成,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法大学旧址首次以红色展览的形式常年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课堂”和生动“教材”;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史宬2021年8月完成北院一期修缮工程,9月1日起,这座百年“神秘小院”首次以文献档案展陈的形式对外预约开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利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建立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1.“中西医结合”给文物做“体检”,“一物一份”建立线上“病历本”
2021年,东城区文旅局与专业机构合作,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专业设备开展数据化检测,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白皮书,并将数据同步云端管理,形成“一图三库”监测管理档案,完成区属文物“体检”,基于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有序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将文物安全防患于未然,优先解决重点区域高风险项目,陆续推广至各级别文物,逐步形成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文物台账和数据库。此外,通过VR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全景档案,以云电子档案管理形式,形成动态化风险管理的预防性保护台账,包括文物基本信息、历史地图、历史图档等模块内容的录入,不仅能全方位分析记录文物的本体与环境,也能够通过数字化沉浸的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远程“云游”。“文物体检”工作推出后,被《北京日报》、人民网等官方媒体争相报道,三天内《学习强国》上阅读量突破四百万。今年3月份,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相关部门领导前来我单位专项调研,对东城区在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上的实践工作,给与了高度关注和认可。
2.利用小程序,文物巡查实现互联网云端管理
今年将继续拓展文物监测范围,结合使用“文物e巡查”小程序进行文物日常巡检,可将风险点内容直接下发文物巡查员辅助进行对比巡检,逐步建立专业人员的技术体检与巡查员(志愿者)日常巡检的预防性保护联动机制,实现文物的互联网云端管理,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文保”模式。
下一步,为解决在文物活化利用规则上的一些堵点、难点,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正在制定东城区文物“活历计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物活化利用环节,以解决单纯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形成文物“自造血”功能,成立东城区“活历”联盟,广泛吸引社会参与,做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