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北省当阳市王店镇文化服务中心传来喜讯,该中心被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为第三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广大干部群众伸出拇指评价说,“但德峰可是立了大功”。
当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灿烂。战国时秦始建当阳县,距今约2200多年历史,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重要发祥地,现为宜昌市下辖县级市。
湖北省当阳市王店镇文化服务中心
当我们来到王店镇文化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栋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的大楼,其中主楼标牌“王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格外醒目。该大楼造型别致,巍峨雄壮,功能齐全。其中有演播厅、培训厅、展览展示厅、排练厅、器件制作室等多种规范的非遗传承场所。
据王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但德峰介绍,镇文化中心由原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合并成立。从那时起,但德峰便把非遗传承放到了重要的工作日程上,首先考虑到传承需要阵地,于是他多方求助,得到上级大力支持,以500多万元造价打造了非遗传承基地。
但德峰(右)访问非遗传承人席承亚
当阳王店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涉及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当阳皮影戏、当阳三国传说、当阳楠管等。其中,当阳皮影戏在王店镇最具代表性,早在清朝就已形成唱皮影戏习俗,区域内曾有15支皮影戏班子,表演人员300多名。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
传承馆建成后,但德峰便骑着摩托车,深入到各村去走访、挖掘代表性传承人。走访中,他听民间艺人王德江说他所在的熊河村掌影师刘祖礼有一套皮影子,刘因年老多病,多年没有表演了,影子放在家里发霉散架,想把它处理掉。
但德峰(右)雕刻皮影子
于是,但德峰赶忙来到这位老人家中,上房顶察看影子和物件,老人提出要一定费用,他当即答应,自掏腰包买回皮影子进行清洗,熨烫整平并进行连缀。经过整理抢救,他整理出的影子达到600多件,可以满足各种人物和物件的搭配表演。
经调查了解,当时王店镇仍有一套完整戏班,首席传承人为黑土坡村人席承亚(宜昌市级民间艺人)。其传承谱系清晰,最远可追溯到四代。第一代皮影戏代表人为清朝年间的一位艺人名叫“甘佬”;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为朱德山;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席承亚;席承亚徒弟、王家店社区居民周勇世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现带徒弟30多人。
但德峰在非遗传承馆表演皮影戏
但德峰拜访了第三代传承人席承亚,请他“重登舞台”,带动其他传承人,他爽快答应了。于是,但德峰热心推荐席承亚代表王店皮影戏参加当阳市“国际关陵庙会”演出,表演了《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桃园三结义》《美人瓶》等剧目,现场人头攒动,深受观众欢迎。
非遗传承馆成立了以馆长但德峰为首的组织机构,下设皮影戏专班,负责人席承亚,传承人员达到30多人;三国传说专班,负责人周勇世,传承人100多人。镇文化中心为传承人提供了传承、展示、研讨、交流等方面的平台,制定了每周星期一、三下午开展皮影技艺表演和培训,星期二、四开展三国故事传说说唱及皮影戏表演三国故事。此外,还聘请代表性传承人周勇世长期驻馆开展传承工作,为他提供场地、工具、器件、音视频教学,并支付一定报酬。
皮影子传承人席承亚在非遗传承馆表演
近年来,传承馆共举办皮影戏撑影和表演培训24场次、打楠管文艺宣讲培训16场次、当阳三国故事传说培训12场次等活动。项目传承人从2016年起每周坚持在本辖区2所小学、2所中学开展非遗项目传授,每季度开展非遗项目表演,传承学生人数达到1800余人次。
王店镇非遗传承工作得到常态化坚持,呈现出方兴未艾景象,这与但德峰的心血付出是分不开的。近二十年来,他热爱非遗传承,孜孜以求、毫不松懈地狠抓这项工作,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当地干部群众都说他是一个以馆为家的好主任,是非遗传承的“拼命三郎”。
但德峰在双莲小学给学生传授非遗文化
但德峰把自己从文化工作的“外行”变成了“内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己也在向非遗传承人虚心学习求教。经过努力,学到了皮影戏的技艺,目前正在申报宜昌市级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但德峰先后获得宜昌市非遗保护先进个人、宜昌市先进工作者。王店镇文化服务中心也被评为宜昌市先进文化服务中心。
(供图:湖北省当阳市王店镇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