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创园外景 东安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疫情常态化时,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走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1946文创产业园,或在红城剧场观看演出、穿着戏服拍照留念,或参观刺激感官、张扬个性的玛雅娱乐工厂,或在胡同里音乐酒吧享受休闲与浪漫,或在木工食堂品尝美食带来的味蕾满足……等等代入感强、创意十足、沉浸式文化娱乐项目,让1946成为众多网红主播打卡地。
1946文创园前身是1934年日本关东军建立的安东机械所。1946年,由牡丹江省工矿科建立松江省国营牡丹江机械厂,1952年更名为松江省国营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后延续使用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厂名。近年来,因多种原因,该厂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留下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的老厂区如何利用?东安区区委书记张耀斌说:“当年闲置的厂区,成为摆在东安区面前的一个课题,我们不想要一个只能看的‘文物’,而是希望在保留旧建筑的基础上,让老厂区焕发新活力”。
经过深入广泛调研,东安区于2016年决定,按照国家老工业基地“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政策,改造木工厂工业遗址,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随后,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业遗存保护与再现”为主题,以“修复改善、功能新生、凸显价值”复兴城市文化地标,以“致敬城市发展”为内容,在老厂区基础上打造“工业遗存体验地、民众休闲目的地、文创产业新高地”,以此实现新时期经济业态转型升级。
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环境提升等多种利好的支持下,放大工业遗存优势,以文化铸魂,科技赋能的1946文创产业园2017年建成运营。园区建成后,引进了奥体国际健身中心、百乐门星工厂文化演艺广场、胡同里时尚音乐餐厅、慈牡营养配餐、牡丹江现代艺术馆、迪斯乐儿童游乐场、地方艺术家工作室等项目,社会资本累计投入2.5亿元,为园区业态提升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2018年,机器人教育集团牡丹江实践基地落户园区后,当年就举办了‘东安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创新挑战赛,来自全国20个省的1827名选手在牡丹江进行比赛的同时,还把比赛的盛况、园区的格调、牡丹江的景色及文化通过视频、文字的形式向外发布。基地负责人于涛说:“基地未来将为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搭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更多中小学生来到文创园参观学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成后的园区在致力于聚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上可谓大手笔,并特色鲜明。比如说打造的孵化网络数字文学IP品牌,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网络文学上下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网红直播带货,影视剧目拍摄,有声小说在线听书等领域的深度开发。
据园区白金级网络文学作家小刀锋利介绍,园区首开网络文学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先河,影响带动和培养了一批网络作家,形成了著名的牡丹江现象。同时建立新文创产业高校联盟,白金级作家成为牡丹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经常开展新文创沙龙、客座讲学等活动。
据了解,园区现拥有小刀锋利、耳根、潇湘冬儿等白金级作家及网络签约作家400余人,公司IP知识版权估值2个亿。2017年,园区与阅文集团联合举办网络文学创作峰会,100余名网络文学精英齐聚1946文创园,极大地传播了牡丹江市的文化影响力。
社会各界纷纷到文创园参观 东安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园区的建成,为牡丹江市发展创意设计经济提供了强大助力。由成都黑图科技公司打造的沉浸式全息主题剧场,全息技术+实景布设实现了网络文学的视觉感受;现代艺术馆常年举办各种会展活动,搭建了牡丹江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以玛雅娱乐工厂、胡同里音乐酒吧、木工食堂为核心的沉浸式文化娱乐业态入驻,形成了多元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全新面貌。
东安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欢说,“以产兴城,以业聚人”是文创园秉承的运营思路,通过打造文化科技数字经济创新总部经济,碰撞交融出新文创产业,推动了东安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让老建筑焕发出新光辉,点亮了城市工业记忆。
2021年,东安区借黑龙江省第四届旅发大会在牡丹江举办的契机,完成了文创园区的二次改造升级,整体布局呈“T”字型,分为工业主题广场和文创街区两部分,建成集文创、教育、科技、娱乐、工业博览于一体的“五大功能区”。改造升级后的文创园发挥出了创意企业、创意人才的集聚优势,走出了“文化引领、数字赋能、产业集聚”的特色发展之路。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园区升级改造后,进一步助推了园区内东安智库、神州通信集团中国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中心、NGN云仓、玛雅文娱、雪城优品、盛鑫体育培训等30个项目的蓬勃发展,为牡丹江东部商圈产业转型升级,撬动社会资本集合发力增添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
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累计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实现年利税3000万元,循环带动就业3000人次,形成全市乃至全国城市内独树一帜的人文休闲文化品位聚集地和新兴文化产业传承区,成为全市首个新文创产业发展典型示范。
走进园区,地面的雕刻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木工人创造的辉煌,高大的烟囱、绿色的林荫路、俄式的拱廊、复古的红砖墙粉刷着“以粮为纲促生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标语,仿佛让人重返旧时光。景观小品、彩绘涂鸦墙、文艺范儿十足的小夜灯,又为园区注入了现代元素。用齿轮拼接成的机器人在街角“敲打”着架子鼓,用现代方式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工业历史。沿着园区广场一路走过,中俄摄影艺术展、园区啤酒文化节、国潮文化节等活动的布展宣传还在。
这个新旧元素融合、复古风与文艺范儿兼具的昔日老厂,又以崭新姿态重回大家视野,成为牡丹江新地标、网红打卡地。家住附近的木工厂退休职工薛丽艳时常来园区散步:“园区大门敞开了,我的心跟着敞亮了,没事就想去看看,好像回家了一样。”
东安区区长林坤说,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1946文创园走出了一条“以人才驱动产业、以智力引领创新、以集聚实现发展”的集约化、集聚化、集群化的发展之路。未来,园区将继续做好集聚发展文章,文旅融合文章,宣传营销文章,以全空间规划,全产业链接,全要素供给,全社会参与的思路,构建“新文创”区域发展新格局。
游客们到文创园参观展览 东安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