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端融媒体记者 张新悦
11月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临沂专场,邀请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戚树启,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卫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孙涛,围绕“践行伟大沂蒙精神,加快临沂实现‘三个战略性转变’”介绍有关情况。
任刚介绍,“十三五”时期,临沂GDP年均增长5.8%,2020年达到4805.3亿元,从全省第7位跃至第5位,首次跻身全国地级市前20强、列中国城市GDP百强第46位,居鲁南经济圈首位。
临沂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聚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五年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9466元、15918元,年均分别增长6.6%和8%。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摘穷帽、拔穷根并举,以“工匠精神定政策、劳模精神抓落实、赶考精神转作风”,全市1275个贫困村、4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试行企业求职需求、用工需求、培训需求、问题诉求和政策落实“五张清单”,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2.47%以内。
教育发展均衡协调。累计投入658亿元,年均增长11%。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全部清零,农村学校“全面改薄”,所有县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青岛理工大学、临沂职业学院等新校区启动建设,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建成招生,临沂大学医学院成立。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6年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十连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到970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提标惠及23万人,救助困难残疾人22.3万人次,拨付慈善款物4亿多元,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做法和惠民殡葬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医疗服务加快优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103家,比2015年增加41家、增长66%,三级医院达到20家。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比2015年增加29.5%。公办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建设达标率100%,率先实现省级健康促进县全覆盖。
文体事业持续进步。文艺作品《沂蒙情》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遍地书香》入选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临沂获评中国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皮划艇世界冠军挑战赛、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成功举办,连续承办两届省体博会,沂蒙好故事、临沂好声音全国频传。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2020年,全市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2.6%、53.7%。
“生态水城”框架拉开。按照“以河为轴、沿河发展、北城做靓、老城提升、南部腾笼换鸟、西部产城融合、东部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思路,拓展中心城区发展框架,为迈向“两河时代”夯实基础。同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先后启动北城二期等重点片区开发,为城市扩容升级提供了支撑。
“综合枢纽”布局打开。注重统筹主城和全域、品质和形象、当前和长远等关系,努力打造有活力、有魅力、有精度、有厚度的城市。加快提升城市畅达力,蒙山高架路等一批骨干工程投用,有效畅通了城市“内循环”。完成京沪高速改扩建、岚罗等高速公路建设,通车里程比2015年增加172.1公里。鲁南高铁建成通车,沂蒙老区迈入“高铁时代”。启阳机场成为口岸机场,首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开通,旅客吞吐量由100万人次提升到258万人次。
“美丽沂蒙”画卷展开。深入挖掘书法、兵学、孝悌等文化内涵,兵学文化公园等一批新地标落地。大力实施城区水系连通工程,24段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通过省级“长制久清”评估,沂河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河湖,入选“中国最美家乡河”,“一城绿色半城河”扮靓城市底色。深入推进“三清四整”行动,“四好农村路”通车里程居全省首位、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改造危房2.7万户、厕所100余万户,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80%。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梯次推进”,布局椿树沟山水生态型、马牧池红色旅游型等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59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4个,“好山好水好风情、美丽乡村看沂蒙”名片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