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西安市委网信办、央广网陕西频道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进新征程,遇见新西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开启。记者来到街头巷尾、历史遗迹、旅游景区等,在多角度的采访中展现西安发展的新成效、好故事。
文旅融合 赋能创新产业发展
“除了体验手工制作,还有射箭、蹴鞠、毽子、蹶张、秋千、投壶等丰富多彩的汉风运动。”西安汉长安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文保旅游部部长李毅介绍道,“此外,景区利用3D、元宇宙等现代科技技术,来展现和复现张骞出使西域等汉朝历史上的一些场景,让大家在虚拟的场景中走进历史、触摸历史,切身感受汉宫、汉风、汉韵、汉文化。”
近日,央广网新春走基层报道组在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采访时,发现这里征集了一批游客作为“体验官”,大家可以选择化身张骞、霍去病、卫子夫等自己青睐的玩家身份,开启一段“穿越”大汉之旅。拓片、造纸、解鲁班锁、纺线……在充满趣味的互动体验中,体验官们仿佛回到汉朝,一睹当时的繁荣兴盛。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巍巍汉史,未央宫遗址公园首开全国先例,以大遗址为场景全新打造了《汉宫纪》这一汉文化沉浸式主题体验活动。
体验官们正在未央宫遗址体验汉朝纺线活动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承担着弘扬史前文明与人类寻根溯源的重任,在传递文明价值理念、文化源脉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西安半坡博物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多次到省外,或者联合省内多所学校开展文化宣传活动,通过情景再现、小课堂、讲座、考古实践等形式,让公众更好地感受、了解史前文化。”在半坡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朱振华看来,新时代应该让文物更好地焕发新的生机。
目前,西安已形成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杜陵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西市遗址等为代表的大遗址保护“西安模式”。三学街、书院门等历史文化街区盘活了各类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等资源,助力把文物的保护传承融入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当中。
“我们一直坚持统筹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推动形成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让历史文物遗产在高质量保护中充分展现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王菲表示。
最新上榜文旅部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名单的“长安十二时辰+大唐不夜城”唐文化全景展示区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该项目以构建“一轴·两市·三核·四区·五内街”的街区整体格局,打造室内外盛唐文化主题风貌。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在这里,游客由一个旁观者变为深度体验的参与者,着唐装、品唐食,身临其境地做一回“唐潮人”,在这场唐朝之旅中,感受唐朝,爱上西安。
从钟楼、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永兴坊等城市打卡地的风靡,到老菜场、易俗社文化街区、长安十二时辰等定位多元、形态各异的商业街区的亮相,西安为消费者提供沉浸体验、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为本土文旅产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亦是西安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强链补链延链的无形资产。
未来,西安将坚持项目带动,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一批高等级景区和一批文旅综合体项目。到2025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将达到950家,博物馆达到17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
推窗见绿、出门遇景 感受幸福的“绿”动
“道路越来越美了,城市的管护水平越来越好了。看着街道一天天变好心里很舒坦。”提起这几年西安的城市变化,家住浐灞生态区的李晓慧满是欣喜。她家所在的世博大道,近期也被西安市城管部门评为了西安市最佳路段。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是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基础。随着一批口袋公园、城市绿道与广场的相继落地,如今在西安,城市推门见绿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浐灞生态区城市风光
有好生态,候鸟才如约归,它们最会挑地方。“这两年浐灞这边候鸟种类越来越多,绿化设施也越来越丰富,这可是我们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呀。”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里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感叹这个绝佳的摄影胜地。
“随着环境的改善,秦岭里面越来越能拍到好片子了。”西安网民皮皮鲁的朋友圈经常会晒出各种秦岭的美丽照片和航拍视频。随着秦岭生态环境逐步由“浅绿”变为“深绿”,山中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也在持续改善。
城美了,人的心情也美了。近年来,西安市民经常会被朋友圈里分享的“蓝朋友”“漫画云”惊艳。一幅幅生态美景的背后,是西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山水之间建设生态之城的决心和勇于探索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西安市将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主线,实施治水项目187个,打造“幸福河湖”,系统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支撑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相关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