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2023-02-02 14:39:59 来源: 文旅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统领的文化模式。文化之争首先是观念之争,观念之争最明显的就是主流文化与各种思潮的博弈。当今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态势,它们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产生着复杂的影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思潮。

一、文化中心主义

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呼应,文化进化论从19世纪中后期以降强势盛行。它以进步主义和科学实验为基础,主张人类文化包括各民族文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进化发展;其中,欧美文化是进化标准和进化顶点,堪作评判其他文化性质优劣和文明程度的最终尺度。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为列强对外侵略殖民和打压异族文化张目,遭到文化多元主义批驳,二战以后一度明显式微。但是,“强权即公理”的阴魂不散,西方文化优越的消极影响挥之不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从反面借鉴其文化进步发展的某些启示,又要从正面破解其攻击和侵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谬误和政治图谋。

二、西方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思想的一个主流,可谓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古典自由主义秉持社会契约论,认为自由运用知识、智慧、财富的经济状态是最佳状态,主张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新自由主义宣扬彻底私有化、完全市场化、宪政民主化和全球一体化,并把这些理念视为“普世价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人把“思想解放”理解为要搞西方的自由、人权和民主宪政,掀起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妄想颠覆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主张思想和艺术多元化,标榜文学艺术基于人性而绝非有民族性、阶级性,热衷精英文化而漠视人民大众,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建设上的根本指导地位,直接危及我们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成为我们开展政治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对象。

三、后现代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思先发现代化的弊端,在文化上对现代主义展开彻底批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本质论、基础论、等级论、总体化、反映论,推崇多元、多样、差异、混沌、流动、生成,把现代哲学所缺乏、所忽视的文化属性找回,但明显缺陷在于偏激,从批判理性走向非理性主义、无政府主义,从专注不确定性走向极端机械论和主观论,渐渐地蜕变为虚无主义和癫狂主义。所以,迄今的后现代主义既不成熟,也无前途。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渗透到中国文化艺术领域,解构规范标准,“去价值化”,否定宏大叙事,消解文艺和美学的唯物史观根基,张扬平面化、浅表化、碎片化,虚夸潜意识、意识流、本能、直觉、想象、幻觉,使得美学单纯以感性学的方式在场。这就抛掉了文化艺术的人文精神、社会使命、经典权威,必须予以纠正。

四、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由来已久,是资本无序扩张的派生品。二战之后,消费主义盛行美欧并向全球蔓延。那些为之俘获的消费众生,“出于对抗当前流动的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的需要”,通过消费以进行自我身份建构,在满足物欲快感之外,由支付瞬间行为确立占有关系赚得片刻确定性,来逃避由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痛苦。于是,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取代其使用价值成为驱动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主义成了以消费来满足占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在文化生活上勾连娱乐主义,不可遏制地追逐所谓文化类感官体验,使文化沦为娱乐的附庸,引发“可怕的解构与低俗的重构”:在个体层面上,解构信仰信念、伦理准则、美学底线、价值尊严;在国家层面上,对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进行消解;在社会层面上,以情绪化表达使人丧失理智、不辨是非,“重构了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在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传媒深度融合背景下,消费主义与泛娱乐主义高度耦合,貌似扩大文娱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社会思想道德根基、营造风清气正社会风气,造成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抵制。

五、文化民族主义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民族主义发源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最初指注重保护民族语言、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提倡多元民族文化、反对纯粹理性等各种主张、态度和行为,具体又有保守主义、排外主义、同化主义和复兴主义等多种大同小异的取向。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产生于近代,20世纪90年代初再度强劲兴起。近些年来,在国际社会波澜迭起和国内发展蹄疾步稳背景下,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持续活跃。

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趋势,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有理性、非理性之分和积极、消极之别。积极的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自觉抵制侵害本民族利益尊严的文化渗透,大力弘扬特有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奋发图强提供正能量。消极的非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固执自己的传统文化最为完美、不需变革,拒绝、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崇古非今,固步自封,自行断绝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例如,弃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和辩证扬弃,假借弘扬传统文化,美化封建主义、抵制全球化、嘲讽现代化,肆意拉历史“倒车”,价值观、世界观、时代观严重错位,必须予以拨乱反正。

六、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源自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后者以价值的重构、存在的遗忘和意义的丧失为特征。作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反映,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说成为抽象的人及其意识的活动过程,否定阶级分析,无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用片面截取、臆断曲解、编排篡改等方式“重新解读”“改写历史”,消解特定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流行,除了哲学虚无主义、唯心史观作用外,还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列强侵略奴役和贫穷落后历史阴影以及改革开放后精神污染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历史,从而根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宣扬“告别革命”,鼓吹抛弃文化传统,喧嚣全盘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毒害文化艺术生产,谬见主要有:救亡压倒了启蒙、革命更是压倒了启蒙;文化艺术生命在于个性,选择为人民服务就会沦为政治工具;历史与艺术难以统一,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光荣传统得以大力弘扬,显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走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广泛普及,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时隐时现,结合生活话题和社会热点,通过强化口述史来制造所谓历史事件凭证,利用受众猎奇心理和情感体验,借助各种艺术形式与泛娱乐化思潮合流,戏谑恶搞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播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流毒匪浅,必须予以纠正。

(作者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