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舆情关注:上海万圣节火出圈,洋节到底该不该过?

2023-10-31 18:58:39 来源: 文旅中国

近日,“上海万圣节”相关话题屡上热搜。“万圣节”来临之际,上海人称“巨富长”的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上,集齐了各路人马。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英”和“王菲”共唱,“蔡徐坤”们尬舞,《甄嬛传》中的“安陵容”“祺贵人”们也招摇过市,甚至同台献技,引来众多关注目光。面对这种“群魔乱舞”的场景,不少网友调侃“不是精神病院去不起,而是上海万圣节更有性价比”。在调侃之外,人们关于“该不该过洋节”“该如何过洋节”等问题的讨论也将舆情热度推向新的高潮。有网友表示:“放着自己家的传统节日不过,去过洋节,难免有崇洋媚外之嫌”;有网友表示反对:“年轻人借万圣节的由头放松一下压力怎么了?再说COS的也是自己文化的东西,天天说‘崇洋媚外’的真的文化自信么?”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0月29日0时至10月31日10时为周期,以“上海”“万圣节”“COS”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0月30日18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

10月30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上海万圣节cosplay照片,万圣节逐渐走向了百变大咖秀的方向,蔡徐坤、关晓彤、那英、安陵容等统统被cos。当天,关于“这英COS那英”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榜,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登顶榜首,话题阅读量破亿,引起了广大的网友的围观与热议。视频中,一位女士精彩地扮演了那英,并再现了那英的经典语句。当日舆情信息实时传播量达到峰值,实施传播信息量为5025条。舆情发酵后,“上海万圣节”迅速引发大众关注,相关词条“上海万圣节 找个发疯的理由罢了”“万圣节 上海”“上海万圣节祺贵人都来了”“上海把万圣节变成百变大咖秀”“万圣节cos向太全记录”等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榜,舆情热度持续升温。

截至10月31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76534条,微博51316条,客户端15798条,网站1894条,视频4650条,微信2057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和微信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67.05%与20.64%。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上海万圣节 找个发疯的理由罢了”“万圣节 上海”“上海万圣节祺贵人都来了”“上海把万圣节变成百变大咖秀”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友评论分布图

一是,讨论是否应该“过洋节”,占比57.2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水乡城市游客:一个外国节日,满街颓丧文化,不觉着有什么好庆祝的。倒不是说崇洋媚外,就是娱乐至死不应该成为主流。

@可能有人说我是老封建,但是我实在不能接受,炎黄子孙为什么要去过洋节?一些人连万圣节到底是什么都不清楚,玩玩闹闹也就算了。为什么连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儿童还要过这种节日?

@山有扶苏AW:那些天天抵制外国文化的不如问问自己你真的文化自信吗?他们COS的很多也是我们自己文化里的东西啊!不要一点点下事就上纲上线的,只会让人更反感。

@冷的不是天气:主要是传统节日大都是讲的阖家团圆,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在家吃饭啥的,这种年轻人节日更欢脱一点,都是和朋友一起在外面疯,拍出来看着就比较欢乐。所以也没必要去批判什么,大家开心幸福就好!

二是,调侃万圣节“百变大咖秀”,占比34.3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别想泡小陈哦:好家伙,祺贵人都来了哈哈哈,看到这个脑子里就开始回荡“臣妾要告诉熹贵妃”。

@上海校园:上海今年的万圣节堪比百变大咖秀!将万圣节本土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简直就是e人的天堂呀。

@qqizz:不是精神病院去不起,而是上海万圣节更有性价比。我宣布第一届万梗节排名如下:向太第一名。向太表示:开庭那天带好你的假皮草!

三是,认为应该理性看待西方节日,占比8.5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顺其自然: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兼容并蓄,赋予西方节日以“中国内涵”,在时代洪流中博采众长、壮大自己,才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他人,才能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收获更多的掌声。

@GEORGE:中国的文化就是吸收外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要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辩证的看待外来文化,

三、网民评论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而在10月31日晚上人们纷纷拿着雕刻装饰南瓜灯、化妆成各种精灵鬼怪,一起上街庆祝节日的到来。10月30日,正值周末,上海街头举办万圣节狂欢夜,COSER们脑洞大开的装扮让“上海万圣节”几度火上热搜。街边祺贵人、安陵容相互“飚戏”;餐馆里关羽、张飞与观音一起吃着烤肉;人群里“王菲”与“那英”对唱《相约九八》;甚至连“老干妈”“陶华碧”也来到现场。种种COS创意,让网友直呼“不是精神病院去不起,而是上海万圣节更有性价比”。面对这种“万圣节狂欢”,网友在调侃之余发起了“洋节该不该过”的讨论。其实,真正应该思考与讨论的是,将西方“万圣节”等同于“百变大咖秀”,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些西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果对节日内涵理解失位,那这样的“无脑狂欢”最终岂非沦为虚无,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其实,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对于深入了解这些历史、文化上的不同,大多数人对于过“洋节”,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冠以与玩耍、购物消费等有关的主题。以“万圣节”为例,万圣节也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孩子和大人都会装扮成各种鬼怪形象,拎着刻好的南瓜灯,四处游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万圣节”上令人捧腹的“祺贵人”“安陵容”“关羽”“张飞”与真正的“万圣节”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与其说“上海万圣节”的百变大咖秀是“洋节本土化”的象征,倒不如说是“洋节”在“娱乐至上、消费至上”主义下的变形产物。虽然不至于抵制,但实事求是地讲,诸如“万圣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除了消费,就是派对,不是娱乐,就是狂欢,成为年轻人释放荷尔蒙的主场,更是消费主义的天堂。人们对“洋节”“为什么过”“该如何过”毫不在意,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无人问津。以此观之,“上海万圣节”式的“狂欢”也不过是年轻人排解寂寞空虚的“乐子”,既无意义,又乏内涵。

因此,真正需要“整治”的不是“洋节”,而是“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真正需要“抵制”也不是“变装”,而是放纵的无节制“狂欢”。而真正需要倡导的,也不是“回归传统节日”,而是年轻人要有理想信念、有独立追求、有诗情画意,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面貌,更是在欣赏、借鉴、融汇其他民族文化同时发扬好、表述好、继承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胸襟与气度。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