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天下,但苏州,不止园林。通过以点带面,持续性运作,城市更新和美化,使城市产生美并显示美,苏州打造了百个优质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建成空间形态“美”、内容品质“好”、服务效能“高”、运营机制“新”,让人民共享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目前苏州建成39个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30个市级公共文化空间,各具特色,苏州出台专门的公共文化政策,大刀阔斧,建设现代化的苏州,持续性运作,创造美,丰富美,阅读体验、社群交流、文化传播,历久弥新,风雅不绝,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在继承与创新中绽放江南文化生命力,使苏州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城市。
苏州博物馆——艺术点亮生活
2020年,上海举办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苏州博物馆获大赛唯一评委会特别奖。这座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无论在在空间形态、建筑景观上,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融,体现了建筑以人为本,实现空间布局与自然山水的协调。古人云:大雅不雕。低调,简素,古朴,自然,大气,幽静,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花窗借景,一窗一景。屋顶斜坡式传统元素,采用轻型的钢铁、混凝土来代替传统木质结构,西方的现代风格巧妙的融入东方传统。石片屋顶的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光与影交相辉映,透过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陈列文物,静静地与现代人对视,上千年的时光在那一刻似乎只有一层玻璃的厚度。观者思绪重回具体而细微的古代生活现场,一窥古时从“殿堂之上”延续到“烟火人间”的热闹,实现以物观史、格物致知的乐趣,文物活起来,文脉传下去。常换常新的临展厅,汇集全国乃至世界级艺术家的作品展示,让人流连忘返。走进这光影跳舞,充满艺术审美性的博物馆,正成为苏州的“新民俗”。
金谷里艺术馆——这里藏着一个江南
文化是古城的灵魂,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事关文化自信。生活在城市里,人的归属感往往源于城市的烟火气、市井气、人情味,这都会带给一座城市难以描述的奇妙感和生活魅力,每一个生命的绽放都是一曲优美的乐章,每个人都有自己居住空间的记忆,老房子,老街道,老厂房,打造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使之成为城市美好的集体记忆。高雅,但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深入人心。金谷里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紧扣江南文化主题,人们来到这里,赏读历史,品味江南,细节之处体现出苏州人的优雅,身处其中,宛若时光倒流。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坝上巷20号的金谷里艺术馆,是一个独具江南文化品味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原是吴县刺绣总厂旧址。2017开始进行整体改造,2018年建成。项目占地约9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包含展览展示、文创展示、多功能演艺汇报厅、办公室及公共休息空间。常年举办讲座、小型演出、手作体验等活动,展览免费开放。尽管有疫情的困扰,主办方还是克服困难,组织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晒书节”展演、古籍展览、民俗节庆,让城市趣味带上浓厚的文化节日氛围。金谷里艺术馆,文化的痕迹定格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之中,穿越时间和空间,静享历史的沉淀……是一次回溯传统服务当下的文化实验,文旅融合,连接产业与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让工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艺术的新活力,多元的价值观,丰富的文化呈现,在生命的洪流中千姿百态、奔涌向前。
冯梦龙书院——故地有深情
苏州始终坚持,“用文化点亮生活”的宗旨与理念,致力于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打造,通过空间产品不断向用户提供优质文化内容与生活方式体验,给群众更多的选择。冯梦龙书院,作为省级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以冯梦龙著作收藏为核心,融读书、藏书、刻书、文化教育于一体,打造全球收集冯梦龙相关书籍最全的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基地,先后获得苏州市相城区新文明实践点、苏州市市民学习苑、江苏省华侨交流基地等荣誉。冯梦龙书院设有三言书屋、墨憨斋、梦龙学宫和多功能教室。三言书屋是集冯梦龙相关书籍收藏、大众阅读、多媒体互动、文物陈列功能于一体的藏书和阅读空间,拥有冯梦龙相关图书近万册。内部设有阅读区,配备桌椅沙发和电子阅读器,是市民和游客理想的阅读场所。墨憨斋取名于冯梦龙的刻书坊的名字,设有刻书体验区,一方面再现明代苏州刻书业的繁华,另一方面就是体验,游客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用梨木刻板亲手印刷。梦龙学宫以冯梦龙文化为主题的国学教育、文化论坛、交流研讨会等。围绕阅读、互动、社交、品质生活等主题,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和服务。更难得的是,作为特色文化空间,冯梦龙书院重视全年龄段游客的感受,结合书院外围江南农村稻田风物,充满野趣,主客相聚其间,比人工雕琢之所更多几分潇洒自如。加以点缀的自然景点和游乐设施,充满童年回忆,妙趣横生,返璞归真,实现文化艺术多重空间跳跃。
张家港24小时图书馆驿站——阅读,让生命丰盈
文化,让时光柔软。阅读,让生命丰盈。这是一个奔驰的时代,我们能在书房中暂时告别速度,拥抱恬淡。纵观人类文明的五大发源地,其中四个已经成为史书中的“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唯有中国例外。中国的文脉传承根植于书房文化。张家港打造24小时图书驿站,实现自助借还、自助办证、智能门禁、自助上网、灯光自控、空调智控、远程监控、消防报警、数据汇总分析、故障自检及应急响应等十大系统,实现驿站内所有功能全智能操作,打造民众公共书房。采用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志愿者为读者提供咨询、求助、图书排列、阅读活动等服务,并定期开展阅读沙龙、夜读活动、手工制作等。24小时图书馆驿站为广大市民奉献爱心提供渠道,为解决基层阅读阵地管理人员欠缺、资源陈旧、无法常态化开放、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提供了可借鉴服务模板。是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实践站,是滋养城市文明内涵的文化品牌。
苏州出台《苏州市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5)》和《“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文旅融合试点工作,苏州出台《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实施方案》《苏州市公益性小剧场建设方案》《苏州市文化小书场“三进”工程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创新培育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助推文旅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苏州,从时间深处萃取根源,再次起笔,因地制宜,打造富有魅力,以人为本,美美与共的“姑苏繁华图”。在苏州,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分布在城里城外,大街小巷的特色空间,“小而美、美而雅”,构筑起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栖息地。
(作者系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服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