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 |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暑期实践:探寻周文化与中华农耕文明

2022-08-23 16:10:56 来源: 文旅中国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以周文化为主要标志的关中地域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肇基所在。从7月下旬开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师生共33人的暑期实践团队,以“周文化与中华农耕文明探源”为主题,带着重走周人迁徙之路,探寻农耕文明之源的目标,以武功县为起点,依次前往杨凌区、彬州市、岐山县等地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秉承书院多年坚持的“耕读研学”传统,采取名家会讲、经典研读、田野调查、交流探访等多样化实践形式,以耕验读、以读促耕,在知行合一的耕读实践中寻求对周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转化。

探源:厥初生民,稼穑有道

农耕文明造就我们的国家,奠定中华文明的基调。7月25日下午,团队抵达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最先参观了周人始祖姜嫄之墓,武功县文旅中心华安新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墓址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传统,姜嫄墓坐落于武功古城以西的周原上,向东俯视着她所护佑的这片土地。

下原之后,同学们在华老师的指引下仔细观测位于武功古城东的台原之上的郑家坡遗址,华老师介绍道:“1981年2月发现郑家坡遗址,后稷和姜嫄墓存在的真实性才得到了明确的佐证。因此,郑家坡遗址也被称为周文化的断代工程。”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位于武功城东的后稷教稼台成为当日考察的终点。教稼台是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巨大贡献而修建的古台,台身为覆斗形,古朴典雅,辟四门洞,别具一格,巍巍屹立在故城东门外,见证着中华大地上农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匪居匪康,爰方启行

农业发展,水源是其关键。关中渭水可谓是周人的生命之河。26日上午,考察团抵达位于杨凌的渭河湿地公园,聆听讲解员对当下渭河河段水系分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介绍,成员思考着历史上河流与水源在中国农耕文明中所发挥的作用。

午后,团队重走周人迁徙之路,度泾渭,逾梁山,抵彬州。7月27日上午,团队在彬州市龙高镇芦村展开调研,从对党支部书记王永刚的访谈中,团队了解到,芦村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实施“最美芦村”乡村改造项目,提升精神文明。

随后团队来到位于龙高镇的公刘墓,前来引导的龙高镇镇长赵梦磊向团队介绍道:“此处地形颇为独特,彬州十二景中的‘周墓蟠龙’正是这里。”指导老师尹兆坤指出:“今人在对农耕文明的研究时应当要抱有一种崇尚自然的心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解古人。”千年之前公刘在此拓土建邦,民赖其庆,百姓怀归,周道之兴自此而始。

兴盛:何以中国,是以中国

8月28日中午,团队来到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进行参观,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展品,将周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兴盛绘成一幅鲜活的画卷,勾连着文明与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斗室之内,可见中华乾坤之大,可度文明源流之长。驻足何尊,细读铭文,清庙重器凝万古之志,吉金文字汇千载之思,令人沉思,何以中国?

下午,团队前往本次实践的最终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此处地势相对较高,依原建祠,高山仰止。成员们先后参观各处殿宇,而后攀登高原,抵至凤凰山顶,巨大的凤凰雕塑俯瞰着膴膴周原,指导老师江求流向同学们谈道:“没有周公的思想,没有西周的文明,就没有中华传统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别样风格与文明高度。”至此方知,礼乐宗周,是以中国。

开拓:我邦虽旧,其命维新

溯其源,观其流,察其变,拓其新。中华农耕文明的探源之旅,更要着眼于挖掘文明本身蕴藏的开拓创新之力。带队老师石碧球提醒道:“本次调研要关注传统与现代农业之间的转化。近几天的考察对于周代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要挖掘周人的精神和生活世界对于当代周人的影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赋值效用。”

7月26日下午考察团在杨凌先后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和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接触到无土栽培、立体农业、温室栽培等一系列现代化农业技术,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和人类繁衍生息的生物密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队员张丁睿不觉感叹:“在这一趟农科城之旅中,我于无形中跨越千年岁月,从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到创新农业、科技农业,探源农耕前世、拥抱农业今生。”

7月28日上午团队前往位于宝鸡柳林镇的西凤酒厂,实地参观了酒厂的厂房和工作车间,考察了西凤酒从制曲、制酒、储存到成品包装的整套生产流程,并与西凤酒厂的冯怀利总经理进行交流。冯总向团队介绍道:“西凤酒的发展不仅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对白酒复合香型的追求也彰显了对周文化‘中’的理念的独特理解。”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周秦汉唐勾勒出的文明脉络不断清晰,历史遗迹的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的深入阐释需要双重印证。展示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独特魅力,揭示国家形成与发展背后的文明基础,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师生将这份使命牢记于心,化身于行,在实践中探寻周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深刻关联,在探源中发掘中华农耕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承的思想基因,力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责编:张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