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梅兰芳与杨小楼合作,成立了京剧班社崇林社,在北平第一舞台和东安市场吉祥茶园长期演出。剧团成立不久,他们便开始筹划排演新编戏《霸王别姬》,1922年,在第一舞台首演。同年,该戏相继亮相于上海和天津,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京剧新编历史戏。
1926年7月15日,美国丹尼肖恩舞蹈团将梅派京剧《霸王别姬》移植改编成一出十分钟的西洋舞剧,首演于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之后,舞蹈团携该剧在亚洲及美国各地多次巡演,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27年4月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梅派《霸王别姬》的中和之美
在梅兰芳创演新戏《霸王别姬》之前,杨小楼和尚小云已尝试着将这段感人的历史故事搬上了京剧舞台。1918年年初,杨小楼和尚小云根据明代沈采的传奇故事《千金记》,改编为京剧连台本戏《楚汉争》,分两晚1-4本演出。梅兰芳看过二人的演出后,认为“过场太多”,尤其杨小楼饰演的项羽“有时上来唱几句散板就下去了,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有些敷衍故事的场面,虽然精彩火炽,但“占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就显得瘟了。”后来,齐如山根据《千金记》传奇,参考京剧《楚汉争》重新编写剧本,并由吴震修删减,正式定名为《霸王别姬》。梅兰芳对这出戏的唱腔、舞蹈、服装和舞台灯光设计等均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塑造的虞姬形象,为世人瞩目。
梅派《霸王别姬》以霸王打阵和虞姬舞剑为重点场子,首次亮相是在1922年2月6日北平东珠市口瑞蚨祥布行的谢客堂会上,正式公演是2月15日,地点第一舞台。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项羽,姜妙香饰虞子期,许德义饰项伯,其他演员还有王凤卿、李寿山、李鸣玉、钱金福、迟月亭等。平时第一舞台最多卖五成座就算不错了,而这一天《霸王别姬》居然是满座,这样的场面是不多见的。
梅派《霸王别姬》与《楚汉争》不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它将优美和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等各种审美范畴的协调统一,给观众以愉悦、轻松、悲壮的审美快感。1922年12月17日至19日,天津《大公报》以津城南善堂名义在法租界天福舞台举行为期三天的义务戏演出,其最大看点就是最后一晚梅兰芳和杨小楼联袂演出的压轴大戏《霸王别姬》,被华北地区最具影响的《大公报》誉为“空前之好戏”。为了一睹为快,天津许多媒体和戏剧界人士提前预定的包厢均被人以各种方式截去,更有观众因买不到票而乘兴去,败兴归。12月19日《大公报》发表署名然犀的记者文章《〈霸王别姬〉之剧考》,作者认为“全剧以舞剑一场为最多,亦最难,故易令人疲敝。兰芳之虞姬,自能获观者满意,勿庸记者预为之祝。”事实的确如此,为了演好舞剑这场,梅兰芳特意请了一位武术教师,教他太极拳和太极剑,他还跟王凤卿学了《群英会》中的“舞剑”,以及《卖马》中的“耍锏”。虞姬舞剑这场,梅兰芳完全是在剧情中体现戏曲的表演特质,故此,武术元素他用的较少,主要还是体现戏曲舞蹈的成分,而且有些身段是由齐如山琢磨出来的“反身段”,用梅兰芳的话讲“有点反的也不错,显得新颖别致,只有外行才敢这样做,我们都懂身段有正反,也不会出这类的主意。”恰是梅兰芳的内行与齐如山的外行联手,最终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留下了梅派虞姬“剑舞”的百年风采。
《霸王别姬》中这段“剑舞”,在“夜深沉”曲牌的伴奏下,将虞姬复杂的内心情感与优美舞姿完美结合,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的特征,进而达到一种优美、凄美、壮美、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段表演对演员的基本功、节奏感和身体的柔韧性要求非常高,舞剑时既不能快,也不能慢,还不能急;手姿和步法要动作协调,手跟脚转,脚随手动,步法简洁不繁,两脚飞快旋转时,好似芭蕾舞中的腾越,这样演员手中的双剑才能在其全身周围呈现出网状般闪闪光芒的效果;节奏感要强,要随着节奏的变化,把人物复杂的情感恰当地表现出来。这是梅派弟子为什么必选必学必会的剧目之一,也是外国人士争相观看,甚至萌生移植改编的其中原因。
《霸王别姬》惊艳丹尼肖恩舞蹈团
《霸王别姬》被搬上京剧舞台后,在戏曲界引起极大反响,不仅国内观众期盼观赏,来华的外国使团和演艺界人士也希望能欣赏到这出新戏,其中包括美国现代舞先驱肖恩夫妇。
1930年,梅兰芳访美时,曾与泰德·肖恩、露丝·圣丹尼斯、贝拉斯科等舞蹈家结下深厚的友谊。而这友谊的种子,其实早在5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埋下。在京参观过梅兰芳纪念馆的人会发现,墙上挂有一幅梅兰芳与肖恩夫妇1925年在北京同台演艺时的合影照片,梅兰芳穿着虞姬的演出服站在中间,他右侧是裹着印度妇女莎丽服装的露丝,左边是身穿阿拉伯人服装的泰德。夫妻二人一位被誉为美国“现代舞蹈之父”,一位被誉为美国“舞蹈第一夫人”。
泰德·肖恩(TedShawn)1891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次为了治病开始学习舞蹈,竟上了瘾,从此走上了舞蹈生涯的道路。露丝·圣丹尼斯(RuthSt.Denis)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比肖恩大14岁,最初在美国戏剧家贝拉斯科编导的戏剧中担任女主角,对东方舞蹈和服饰很感兴趣。1914年,相差14岁的泰德与露丝相遇,两人志趣相投,遂结为连理。他们在洛杉矶创办了丹尼肖恩舞蹈学院和舞蹈团,提倡发扬各民族戏剧性的舞蹈风格,共同为舞蹈团设计丰富多彩的独舞和集体舞节目,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舞蹈家,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现代舞蹈表演家玛莎·格雷厄姆。1925年至1926年,丹尼肖恩舞蹈团赴亚洲巡回演出,这期间,肖恩夫妇有幸欣赏到梅兰芳、杨小楼主演的京剧《霸王别姬》。
1925年,肖恩夫妇率团开始远东之旅,这是美国舞蹈史上有史以来第一个赴亚洲巡演的舞蹈团。9月1日,他们抵达东京、大阪等城市演出,28日来华,途径大连和天津,11月8日到达北京,在京逗留3日。三天时间里,舞蹈团最大收获是他们接触到了中国的国粹京剧和“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1929年,泰德在他所著的《舞神》一书中,写道“他们热情地欢迎我们,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示各自的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像日本的松本幸太郎,中国的梅兰芳……真使我自己作为一名舞蹈家深感自豪,因为他们都具有非凡的睿智、优美的身材和高贵品格的人士,同时又是杰出的艺术家”。
在京期间,肖恩夫妇得到了梅兰芳的热情招待,由于他们的行程只有短短三天时间,故此非常渴望能欣赏到梅兰芳的表演。当时时局动荡,梅兰芳已经很久没公开演出了,肖恩通过北京美术学会中国事务专家玛丽·费格森小姐的协助,得以邀请梅兰芳为他们专演了一场。11月8日,是丹尼肖恩舞蹈团的首场演出,当晚梅兰芳怀着中国人慷慨大度的胸怀和发自内心的热情,率梅剧团来到他们演出的真光剧院。1939年,露丝在她的自传《尚未结束的一生》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梅兰芳会接着出场这一消息一传开,场内无一人离席。我们舞蹈团全体成员来不及卸妆就飞快奔向观众席,兴奋地等待大幕升起。”
在舞蹈团演出结束后,梅兰芳特为他们献上《霸王别姬》中的“别姬”一折,让舞蹈团和在场观众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令人鼓舞的友好表示,同时也惊艳了在场的肖恩夫妇。尤其是梅兰芳创编的“双剑”舞蹈,把传统武术太极剑的“武”与京剧表演的“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刚柔并济,造型优美,舞姿轻盈。露丝从一位舞蹈家的视角对梅兰芳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我从没见过他那样优美的舞蹈,也从没见过他那样深刻感人的异国情调的表演。”11月10日,梅兰芳邀请肖恩夫妇来梅宅一叙,梅兰芳还赠给露丝两套他自己的戏装。
肖恩夫妇筹划移植改编舞剧《霸王别姬》
在京观看完梅兰芳主演的《别姬》一折后,肖恩夫妇立即筹划将此剧移植改编成西洋舞剧。泰德对中国戏曲了解的不多,单纯地认为梅兰芳的这段“剑舞”表演是一种纯粹的“中国舞蹈”,他说:“在那场舞蹈里,他先披着斗篷起舞,大都使用斗篷来亮相,双手连带着做出温柔优雅的动作。斗篷卸去后,双剑脱鞘,乍一看是手执一把剑,几个动作后倏地变成双剑。舞蹈节奏越来越快……有一两次的动作好似芭蕾舞中单腿跳起单腿落地的腾越。”他认为梅兰芳的表演“是复兴中国舞蹈的惟一真正希望”,却没有意识到梅兰芳在戏曲表演上的创新也是复兴中国戏曲的惟一希望。所以当他们从舞蹈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戏曲时,并未想到“四功五法”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和基本方法,是一成套的表演程式,只不过梅兰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这一功法,为他们吸纳中国戏曲表演元素,创编西洋舞剧提供了素材。
肖恩夫妇认为只在表演上汲取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还不够,还要在道具和服饰上进行包装。故此,在京逗留期间,夫妇二人在市场上还购买了不少中国戏装、舞台道具、乐器和帷幕。露丝在自传中也承认“为我们的舞剧添置的”。
1925年,肖恩夫妇离京后,开始筹划《霸王别姬》的移植改编,并很快创作出一部10分钟的西洋舞剧,定名为《吴帅别妻》。剧中的项羽变成吴帅,剧情也有所改动。舞台呈现是吴帅夫人斜身坐在舞台中央两把相对的椅子上,摆动一把木浆,象征她在湖上划船泛游,随后她下船,来到一处花园,提篮采集花卉。吴帅身穿戎装,手持六尺长的刀枪,作骑马状匆匆登场,告知战败归来。吴妻为抚慰丈夫,唤出四名侍女表演扇舞,以消除他的沮丧情绪。吴帅无心赏舞,挥手驱散侍女,内心愁闷,欲重返战场,一决死战。吴帅之母闻讯后,惊恐赶来,两个女人一齐劝阻,却毫无成效。吴夫人拔出吴帅佩带的宝剑,亲自为他献上一段剑舞,随后自刎身亡。露丝饰演吴帅妻子,她演出时身上穿的那套带水袖的戏装,就是当年梅兰芳招待他们夫妻时送给露丝·圣丹尼斯的。
舞剧《吴帅别妻》与京剧《霸王别姬》除了在故事情节上有些区别外。基本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比如服饰上基本借鉴京剧《霸王别姬》的扮相,舞台“守旧”背景设计也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一样,中间是刺绣的帷幕,两边有上下场口,道具也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刀枪剑戟,只不过为了突出东方氛围,在舞台上方挂了两个大红灯笼。此外,舞蹈团还将中西方舞台美术有机地结合,甚至照搬当时中国京剧舞台美术中的“检场”,由一名人员手持一根带树叶的竹竿站在一旁,象征一棵树,随后由他撤去舞台上的椅子和其他物件。据舞蹈团演员简·曼出版的《丹妮肖恩舞剧艺术》一书记载“舞蹈演员乔治·斯蒂尔斯担任检场人员,身穿中式袴裤,每次出台都博得观众一阵会心微笑和掌声。”
舞剧《吴汉别妻》被搬上舞台后,主演露丝优美的舞姿和中国历史上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异国观众。丹妮肖恩舞蹈团这次中国巡演,尤其是在京期间与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切磋,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更切实感受到梅兰芳的表演“并没有试图模仿外国舞蹈样式……他勤奋钻研古籍手稿、图片和音乐,重新创造出一种纯属优秀的中国舞蹈……他开创了一整套手姿,臂腕动作优美动人。”泰德甚至已经预见到梅兰芳创造的“一整套手姿”动作,将成为今后中国戏曲演员学习效仿的范式。而事实也证明,当今中国京剧舞台上杰出的中青年演员都尝试着学习梅兰芳的手姿和表演动作,乃至形成一种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