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由腾讯影业出品、滕华涛执导的35集电视剧《心居》在台网热播,引发了继《人世间》之后的又一次跨代际广泛关注。《心居》围绕上海普通市民顾士宏一家四代及其身边人,通过讲述他们“买房”“卖房”“安家”“分家”的故事,以一个微型的社会生态视角,展现了几十年来上海市民生活变迁和社会流向。
这部关于都市生活的现实主义家庭伦理情感大剧,剧中两位女主角与我年龄相仿、经历多少有些相似,面临的人生问题也颇多重叠,引发了我不少好奇和共鸣。其中最令我关注的,是它于鸡零狗碎的繁杂日常夹缝之中,折射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脉络,以及人们应对时代变迁的生命历程。
四代上海人的生活图景
《心居》不是年代剧,但它以年近七十的上海退休中学教师顾士宏为引子,详略得当地全景式展现了四代上海人的命运。这四代人家庭背景各异,身份与前景不同,面对生活挫折与命运拨弄,有的人遁世逃避,有的怨天尤人,有的猥琐钻营,有的以身试法。但打动我们的,始终是剧中那些悦纳命运不公、不懈抗争命运的形象。因此,《心居》呈现的沪上市井风情,不仅是对普通上海人现实生活的有力观照,更可窥见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第一代上海人,有顾士宏的母亲顾老太及早逝的父亲,他们代表到上海谋生的“苏北人”;也有顾士宏的亲家、施源的母亲不断提及的“小叔公”,那一代上海原住民生活优渥“有腔调”,属于“上只角”。
第二代上海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年,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居民命运百态的凝缩。顾士宏和他的朋友张老头作为世居本地的小知识分子,勤恳善良,敦厚热心。顾士宏遭遇老年丧子之痛,张老头后继无人老年失伴,但都坦然面对、随遇而安,他们是这个社会安定和谐的中坚力量。顾家三妹顾士莲夫妇是工厂工人,他们眼界不高但朴实真诚,哪怕身患癌症手头拮据,也恪守原则底线,他们构成了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桥头堡的底色。而施源父母和顾家大哥顾士海夫妇,远赴祖国边疆上山下乡,回城之后,难于融入上海这座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大都市,生存之路极其艰辛,命运多舛造成了他们市侩狡黠、自卑又自傲的小市民心态。顾士海的亲家葛局长,在改革大潮中利用职权一时富贵,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第三代上海人,出生于上海重新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年月,因此成员构成更为复杂。第一类是优秀“土著”——金融界高管顾清俞和她的师父卢辛迪、好朋友李安妮、后辈孙琦等,眼界开阔、聪敏努力,天赋优厚、机遇眷顾,成为这个时代勇立潮头的佼佼者。第二类是温室鲜花般的“土著”,如“妈宝男”顾磊,和养尊处优的顾昕太太葛玥。第三类是“夹缝中人”,如顾清俞的丈夫施源和她的堂弟顾昕。理论上他们是上海人,但实际上他们作为回城的知青子女,无所依靠却又不甘平庸,面对时代浪潮和命运捉弄,有的继续抗争,有的就此沉沦。第四类则是“沪漂”——顾士宏儿媳冯晓琴、其胞妹冯茜茜,邻居“三孩爹妈”一家,乃至炒房客展翔,他们是外地来沪人员的典型代表,学历不高、勤劳肯干,努力扎根,尽管有时候也会打着各种小算盘,但绝不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第四代上海人,是“Z世代”的“95”后乃至“00”后。音乐天赋过人只身赴海外深造的高朵朵,学历同样不高但通过做手办在上海立足的冯大年,颇有经商头脑的小老虎,等等,他们代表了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包容、多元的未来。
城镇化进程中的心有所居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20来年,体制的改革、市场的开放、科技的跃迁、产业的迭代同时出现,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机遇也带来观念的冲击。不断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人生轨迹被住房问题彻底打乱。
《心居》是一群人关于从“买个房子”升华到“心有所居”的故事。开篇用一组对比蒙太奇营造了年龄相仿的一对姑嫂的尖锐对立:一边是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懂得享受生活的沪上精英顾清俞,阅尽千帆却坚守对初恋的真挚情感,准备买下一户豪宅;一边是低学历、没工作、没地位、整日忙着买汰烧的外地媳妇冯晓琴,为了留沪不惜未婚先孕嫁进顾家,而且还隐瞒了有个儿子留在老家的真相,为了拥有蜗居费尽心思。尤其是两人情感纽带——顾磊的非正常死亡,将矛盾激化到极其尖锐的地步。但是到了剧中,两位女主角在某些方面逐渐产生了共鸣。及至剧尾,理解了家庭含义的顾清俞真心想帮助冯晓琴拥有自己的居所,而冯晓琴在给其他外来人口和老人们提供居所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存在价值,两人终于芥蒂全消。看似只是两位截然不同的女性的互相认可,实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成了互相理解。
《心居》用“买房”这个看似炒冷饭的话题,描摹了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过程,并侧写了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外来人口,尤其赞颂了外来人口为“老有所养”这一社会课题献力献策的行动。剧中,顾清俞和初恋施源高考的时间是1999年,与她的追求者展翔来上海买房的时间差不多,这既是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出台后实施相关制度的第一年,也是大学正式扩招的第一年。当时,全国城镇化率34.78%,上海是73.8%,有人口1570万人。到了顾清俞和父亲买房的2005年前后,全国城镇化率42.99%,上海是84.5%,有人口1890万人。故事开篇的时间则到了2017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58.52%,上海作为全国榜首,城镇化率高达87.7%,有人口2470万人。而其中,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占比约1/3。他们以送餐员、保安、销售员、小餐馆老板、会所老板等各种身份,融入这个城市的建设发展。
无论在百余年近现代史中占有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是在当代文明发展与文化传承中迸发的光辉,上海不但具有独一无二的标签,它更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因此,可以说,《心居》剧围绕“居”这一命题,映照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城镇化进程。
正如《心居》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所说:“《心居》聚焦新时代民生问题,折射出日新月异的大上海、大时代。上海人民的生活百态正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缩影,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图谱。我们希望通过《心居》展现好这幅沪上市井风情画,承托起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有利关照。”
家庭伦理与社会价值的共振
《心居》传递了上海乃至中国发展近年来高速发展之下正确的价值观。无论是原住民还是闯入者,都在努力维系上海这个大都市发展的规则。顾清俞与施源之间,矛盾集中爆发终致离婚的导火索,是她认为施源破坏行业规矩偷看了自己的机密文件;冯晓琴帮张老太保存财物,教导员工不能为了留沪不择手段,劝诫走错路的妹妹,是坚信并亲证上海能够容纳凭骨气和本事的人。而以葛父、顾昕、冯茜茜等为代表的人们,终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而付出代价。
《心居》的角色设定是真实可信的。两位女主角无惧岁月对生命的蚀刻,一个追求纯洁爱情,一个追求“站稳脚跟”,这种对内心的坚守赋予了她们成熟的魅力。尤其演员海清的朴素扮相和最终结局,更是令天天疲于工作和家庭的女观众颇能认同,有一种“岁月不曾饶过我,我亦未曾饶过岁月”的鲜活。
都市生活剧、家庭伦理剧和都市爱情剧都是现实题材的主要类型,也容易同质化。《心居》将这三种类型相结合,不避讳社会急遽更迭中的个体伤痛或阴暗面,来描摹人物们在表面的经济差距、出身差距、学历差距等社会差距表象之下,如何与自我、与对手、与社会达成和解的过程,既直面冲突又新意迭出。比如艰难求生的外卖骑手的,比如被追讨房租的租客,比如失能失智老人等等。尤其是直面了老龄化社会的各种问题,并尝试着提供了一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让它与此前的各类都市题材区别开来。
《心居》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的同名小说。与原著相比,剧集削弱了不少旁枝末节来突出主线。原著中将施源全家获得救赎寄望于突如其来的海外遗产,剧集则安排施源通过个人努力搬入了新家;原著中顾清俞的闺蜜李安妮曾两度离婚,且怀着和外国前夫的孩子和第一任丈夫再续前缘,并且分到了外国前夫的大笔家产。剧集则将李安妮设定为既能独当一面又顾家的上海女性;原著的结局略显落寞,剧集的结局显然更为温情。毫无疑问,这样的编排更显精巧和符合电视剧制作规律。
《心居》与2021年建党百年期间上映的电影《1921》及央视一套黄金档、爱奇艺在2022年春节期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构成腾讯影业与阅文影视的“时代旋律三部曲”。大半年来,我密切关注了这三部影视作品。有意思的是,这三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令我耳目一新的。目力所及,《1921》恐怕是历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描绘了跨越阶层最多、跨越年龄最大的女性群像的作品,尽管它也许原本重心并不在此。即便在世界优秀史诗电影中,这种对女性群像的展现分量和笔触之细腻也是罕见的。《人世间》中,除了以“女神”形象亮相又以浓厚的烟火气征服观众的周蓉和郑娟外,坚守原则的高层女领导,收养孤儿的底层老妈妈,追求爱情的女知青,敢爱敢恨的女工人,她们是支撑“小家”和“大家”的力量。而《心居》的双女主从针锋相对到互相理解,承载了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对各种社会矛盾解决之道的期待。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电影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