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旅游业来说,技术是手段,文化是灵魂。文化和旅游擦出美丽火花,才能稳健抵达诗和远方。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让人捉摸不透。“智慧旅游”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充满探索性,充满各种可能,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打开它。
当科技的发展给智慧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部分机构对于“黑科技”的运用已较为娴熟,景区在运用科技手段为服务提质升级的同时,是否还能进行一些灵魂拷问……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智慧旅游”还可以怎样“游”?
旅游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旅游不是车上睡觉,下车拍照,然后到此一游随即结束。尽管这也是部分人忙碌生活、忙碌旅游的真实写照,但并不代表这就是人们理想中的状态。作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常态化的旅游是不急不躁的,是感受,是心动,是韵律,是诗也是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验。
有这样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作为灵魂憩息、放逐或回归的一种方式——旅游是自带情怀的。它始于风景,却不止于风景。它脚下有土地,心中有诗歌,远方有梦想。
有诗有梦有远方。这中间,既有逃离熟悉、感知陌生的差异化诉求,也有洗涤心灵、澡雪精神的升华诉求。星辰大海与爱情诗歌总是一脉相承。
这种“诗和远方”的向往,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旅游的大“智慧”,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当中国旅游进入以智慧旅游为基准的“思想旅游”境界后,旅游经济已不再是消费经济而已,它已上升到现代服务业高端形式的“体验经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又需要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加以传承和创新。从简单地看风景到感受历史的笔触,“智慧旅游”让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给人民群众奉献更多一生难忘、更为极致的旅游体验是“智慧旅游”的征程中永远书写不完的课题。
以“人民”为中心,“获得感”实实在在! 2020年是文旅融合的关键破局之年。4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就推动旅游科学研究谈了几点想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五个兼顾”。“一个主题”就是紧紧围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五个兼顾”包括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文化和旅游、兼顾理论和应用、兼顾国内和国际、兼顾人文和科技。他表示,“能融则融、宜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我们也要看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明确,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融合的力度、广度、深度都还不够,这些都需要专家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我们更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IP中的审美因素,一方面会发挥其内在价值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另一方面,它也在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提升文化市场行为的层次与品格。终而润物无声地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形成缓慢成长的新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正常健康的文化生态。
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提交了一份提案,认为现在的西南联大旅游依托旧址和一些历史遗迹,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缺乏系统的开发思路。他建议,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构建西南联大IP产业链,特别要重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的力量深入挖掘西南联大的影响力,整合好线上线下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挖掘西南联大所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让西南联大文化IP与年轻人发生连接,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人在游、网在看、云在算”,智慧旅游是旅游这一古老行业与现代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科技是提供旅游便利的工具,“智慧旅游”需要依靠科技也需要依靠人。
旅游是人的旅游,智慧化旅游是根基,IP化旅游是核心,而“人”才是一场旅游中的最大IP。智慧旅游要放大“人”字,智慧旅游要持续不断地增加文化和情感温度。人文主义与旅游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旅游发展进程中所绕不过去的关系,要将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火花交相辉映,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让人们有更多的方式与自然、历史和文化亲近,敞开心扉,认知社会,放飞自我,让灵魂在旅游中得以升华。
这也给我们的政府部门、景区、文旅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期待,要不断顺应新趋势,把握发展新机遇。坚守高品质数字化旅游的底色,全面提升各项公共服务,不断规范新兴旅游经济的产业形态,以治理升级祛除变革创新中快速发展的乱象。还需增强文化自信,让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灵魂,让文化和旅游的精髓深入科技服务,以更多的个性化体验、人文化定制、精准化关怀与智慧情怀,给“在旅途”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为生活注入“诗画中国”的文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