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年。这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宏伟诗篇,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的人间奇迹。为记录和描绘这一历史盛举,中国煤矿文工团和宁夏银川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创作出品的话剧《情系贺兰》,于10月21日在中国煤矿文工团举行了情况交流会。
创作的历史背景
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在京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由东南沿海9个经济较发达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分别帮扶经济欠发达的10个省(自治区)。”尤其“组织东西部地区开展扶贫协作,是尽快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问题,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需要,是经济发达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并决定批准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1997年4月5日,两省区在银川召开闽宁第二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提议:由福建省、宁夏自治区投资共建一个以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镇,用于搬迁宁夏西海固移民,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在平原地带脱贫致富。
西海固位于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的区域,是毛泽东曾豪情勃发“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诗句描述的那座海拔2942米的山峰。当时定点的“闽宁镇”地处贺兰山公路149公里处,那里是“砾石遍地,千年未垦,万年未植”的茫茫戈壁荒漠。人称“地无半点绿,天是黄沙色,人就那几个,树木一两棵。”。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把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宏伟愿景,在戈壁滩上白手起家、落地生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摆脱贫困,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气魄。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闽宁镇已经建设成为一个“青山绿水,温馨小康”的“塞上江南小镇”。
话剧《情系贺兰》就是取材于从西海固到闽宁镇搬迁以及福建援建闽宁镇发生的真实故事。
剧作的创意缘起
2019年6月,中国煤矿文工团和银川市文旅局及银川艺术剧院签署战略协议,建立双方结对发展、定点帮扶的合作关系。随后,中国煤矿文工团派出民乐团赴银川进行公益演出,在闽宁镇为搬迁群众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党委书记刘中军带领有关人员赴银川进行采风,到闽宁镇实地考察,对闽宁镇这样一个搬迁而来的新型村镇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无比震惊,无比惊讶,感到我们的搬迁政策确实是解决脱贫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好途径。随后中国煤矿文工团决定创作一部反映这一真实事件的原创话剧,邀请剧作家陈鹏和费守疆投入剧本创作,并赴银川闽宁镇、西海固和贺兰山深处等地进行了采风和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经过艰苦劳动,把剧本创作出来。
去年底,文工团把这个剧目按照2020年创作计划上报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20年部重点创作剧目。经过一年多创作和修改,该剧已经进入了紧张的排练阶段,并即将与首都观众见面。今年5月份剧组成立后,以导演徐涛为主的主创团队,召开了数次创作研讨会,仅剧本就修改了6稿,进行了4轮剧本大纲的调整。在此基础上,6月份,在团长贾雨岚的带领下,主创团队赴银川进行采风。短短8天的时间,主创人员深入银川西海固、固原六盘山、固原黑窑洞、吴忠红堡寺、永宁县、西吉县、闽宁镇等多地进行采风访谈,真正地走进大山里、回归百姓中,和搬迁群众席地而坐拉家常,和扶贫干部田野路边谈谈心;走进固原博物馆、文化宫、民俗馆、电影院领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主创人员惊叹了一路,感慨了一程,这一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现如今处处彰显着脱贫富民的新面貌,看着这与时俱进的新气象,主创人员满含泪水,满心激动,中国共产党让亿万贫困群众走上富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画出了最美的图画。
强大的主创阵容
中国煤矿文工团2018年转隶到文化和旅游部以后,其性质和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过去是以慰问演出为中心的行业艺术院团,现在成为以创作演出为中心的国家艺术院团。过去该团面向矿区,为矿工服务,现在该团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既要要完成党和国家交办的各项创作演出任务,更要面向基层群众,面向广大的老少边贫地区,创作题材更加广泛、主题更加鲜明、坚持为基层服务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创作煤矿题材、工业题材、城市题材,也要创作演出农村题材、农民题材的艺术作品,为最广大的农村群众奉献优秀作品。
该剧作为文工团2020年重点创作剧目,集合了十分强大的主创队伍和演员阵容。编剧陈鹏、费守疆是国内著名剧作家,导演徐涛是著名朗诵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执行导演是话剧团副团长郝珊珊,作曲是民乐团艺术总监刘湘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张忠平。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服装设计、道具设计、造型设计等都是文工团目前工作在一线的精兵强将。演员阵容也很强大,著名艺术家苗圃、聂远、马驭崧、贾雨岚等组成一个豪华演员阵容。苗圃在剧中饰演福建支援宁夏的扶贫干部、第一书记郭闽兰,聂远饰演其丈夫迟子仪,马驭崧饰演带头搬迁的村干部赵春生,贾雨岚饰演故土难离的老奶奶。还有许多年富力强、富于表演经验的骨干演员和一批年轻演员参与演出。强大的主创阵容和演员队伍为这台脱贫题材话剧注入生机和活力,相信这台话剧会成为一部优秀剧节目,成为煤矿文工团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