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度备受瞩目的中国嘉德“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开拍。本季中国嘉德秋拍佛教艺术共征得70余件佛教珍品,其中本专场唯一一件估价待询的清乾隆宫廷御制紫金琍玛无量寿佛(金嵌宝石)引起广泛关注。这件佛像从800万起拍,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1265万元竞得,创造了拍卖市场最贵的紫金琍玛佛像世界纪录。
清乾隆(宫廷) 铜漆金白马头金刚(六品佛楼)
成交价:RMB 1322.5万元
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的建筑形式,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独特装修的佛楼一再出现,反映出乾隆帝对这种建筑及其内部陈设思想的重视和青睐。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针对修密者不同根机(灵性、悟性)将密宗修习内容根据程度的深浅、成就的大小分为四个层次,即下品根机者修事部密法(功行品),中品根机者修行部密法(德行品),上品根机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品),上上品根机者修无上瑜伽部密法,其中无上瑜伽部又分为父续(无上阳体根本)和母续(无上阴体根本)两部,加上大乘佛教(即“显宗”、般若品)共称“六品(部)”。六品佛楼即是按照此六品内容分别供奉相应的佛像、佛经、法器及佛塔的建筑。
清乾隆 宫廷御制 紫金琍玛无量寿佛(金嵌宝石)
成交价:RMB 1265万元
此件外观华贵的纯金嵌宝石紫金琍玛无量寿佛,出自清代乾隆朝,乃宫廷御制上品。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清乾隆时期是宫廷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标志是六品佛楼的建立和清宫造办处制造的拥有近乎完备神系的藏传佛教造像。
西藏14世纪(丹萨替) 铜鎏金阿弥陀佛
成交价:RMB 632.5万元
阿弥陀佛呈冥想坐姿,双手置于腹前,拇指相对,结禅定印。身穿斗篷般款式的透明僧袍,轻薄贴体的衣袍清晰勾勒出主尊的完美身材。领口在颈后收紧,飘带在身后飘然而下,直抵台座。阿弥陀佛身上的宽袖僧袍,梵文名称叫Sanghati,音译为僧伽梨,最早出现在4-5世纪的印度石碑雕像上。
清乾隆(宫廷) 铜鎏金释迦牟尼说法像
成交价:RMB 483万元
此尊释迦牟尼坐像,即出自乾隆朝的宫廷金铜佛造像,呈现的是“释迦八相”之说法相。说法相也称初转法轮相,是表现释迦牟尼35岁时正式传教的形象。佛传故事中称,最初侍从他逾城出家的五位长老闻其初转法轮后,便投入佛门,是为“五比丘”。此后,佛陀有了自己的僧团组织,使得佛、法、僧俱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组织。“释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其数无量。”
蒙古17-18世纪 铜鎏金马头金刚
成交价:RMB 402.5万元
主尊三面六臂八腿,左展而立。三头皆戴骷髅冠,红发怒扬,如烈焰舐天,有三只马头,分别从高发髻的左右两侧和正面探出,这是马头金刚的最重要标志。眼怒睁,细节写实生动,忿怒之光迸射而出,眉如弯刀,横亘于额下,鼻粗广,嘴大张,利牙外露。身躯直挺,肚腹突出,六只手臂展于两侧,各持法器,大部已遗失。上身赤裸,胸前X型穿璧式璎珞简洁大气,人头鬘环颈绕腹而过,陡增怖畏之气势。左四腿并立,右四腿并屈,蔚为壮观。覆莲座规整方正,此乃蒙古怒尊特色制式莲座,上沿镶三道连珠纹,下沿一道。莲瓣宽大扁平,大小均一,紧贴莲座,这也是扎纳巴扎尔造像一个辨识度极高的风格元素。整尊雕像鎏金充足,保存状况极好,收藏价值均前景可观。
明 铜漆金释迦牟尼佛
成交价:RMB 195.5万元
此尊佛陀造像,右手半举施无畏印,左手攥衣角自然置于左腿上。公元907年唐朝覆灭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当时佛教盛行,更成为掌权者有效的统治手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的就是当时佛教的盛况。所以在当地,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佛像作品,但能完整留存下来的,却如凤毛麟角。此尊造像,善跏趺端坐,身穿汉式长袍袈裟,衣褶极为流畅自然,流动中带出洒脱飘逸之感。造像肉髻平缓,开脸沿袭唐代风格,面相丰腴,额头有白毫。头后有楔钮,原应是头光的插孔。佛陀赤双足,脚下各踏一朵别致的小莲台,意趣横生。周身尚余鎏金痕迹,如此般偏大尺寸的佛像,历经千年流转,保存尚算完好,实属难得。翻阅资料,中国嘉德在台北故宫与新田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末举办的一场金铜佛造像特展中,发现一尊隋代(518-618)的铜鎏金如来坐像,在图像学上看,与嘉德本场这一尊相似度可达八、九分,连飘逸的衣褶都极相像,有可能是此件作品的范本。
明(永宣风格) 合金铜药师佛
成交价:RMB 126.5万元
关于药师佛的崇拜,由来已久。公元7世纪,玄奘访问了阿富汗巴米扬的一座寺院,考古学家正是在这里发现了一卷装有《药师经》的卷轴,证明了这种具有疗愈能力的佛陀的普及。密教形成之前,佛像仅穿袈裟,不戴任何饰物;形成之后,佛像不仅佩戴宝冠,还在身体各部位佩戴饰物。这种宝冠佛的形象分别传入了印度西北部、中国西藏和中亚地区。此尊佛像在西藏造像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内地佛教造像的传统审美情趣,侧重对汉人面相特征和脸部表情的细节刻画,强调手脚的柔软度和指节纹路的清晰度。在服饰上展现了一种袈裟的新式披法,一改“通肩式”和“右袒式”袈裟的传统披法。采用内地惯用的写实性手法处理衣裙纹褶,追求厚重、流畅、自然、生动的效果,并在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纹。以上这些特征分别反映出佛教造像艺术在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讲究人物造型与服饰搭配的整体艺术效果。
元 铜鎏金四臂观音
成交价:RMB 172.5万元
此尊刻画的为四臂观音,又称为卡萨巴尼观音,为慈悲心之显现,有着护佑众生免于堕入轮回六道之大利益,其咒语即为举世闻名而常被持诵的六字大明咒,其意义为“皈依于持执摩尼宝珠于莲花者”。这是一件比较典型的元代作品。元代(1279-1368)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最具艺术创作力的时代之一。随着蒙古统治者统一全国,国内宗教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艺术家们被请到元首都大都,与本土的同行们协同合作。当时,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都有着相当的包容性。藏传佛教全面盛行的同时,诸如禅宗、净土宗等其他佛教传统也并没有消失,此件精美的四臂观音像,就是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融合之下的产物。
清乾隆 合金铜大威德金刚
成交价:RMB 115万元
此尊大威德金刚,合金铜铸造,不鎏金,仅主尊面部泥金。大威德金刚怖畏九头,代表九种镇压阎王的契经。三睛,意为千里眼,无所不见。三十四臂,再加身、语、意、表菩萨佛的三十七道品,即为八正道、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五根、五少威和七觉支等佛法教义。三十四手均持不同法器。大威德金刚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凶猛,其怀中拥抱的明妃金刚露漩(也叫罗浪杂娃)也是一脸恶相,全没有通常所见佛像的慈悲、温柔,他们的性合予人紧张的气氛。这其中正揭示了藏传佛教双身修法的奥义。此尊原底座已失,但诸手所持法器俱全,实为难得。
西藏19世纪 棉布矿物颜料大日如来金卡
成交价:RMB 103.5万元
唐卡中央,大日如来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身后背光头光相连成葫芦型,四周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珠宝,双手于胸前结智拳印,主尊四周布满排列整齐、结不同手印的小佛像,同样都坐下有莲花,身后有背光。唐卡中心主尊大日如来佛及周围的小佛像皆以金汁细绘,仅佛头、佛掌心脚心和珠宝以彩色颜料描绘,色彩和谐,大气恢弘。整体构图规范,四周小佛像,外观相似,尺寸微小,但勾描精准,每一尊结不同的佛手印,于典雅中传递着庄严神圣的意蕴。
责编:杨晓君